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7049-T73是一种耐应力腐蚀裂纹性能极好的高强铝合金。人们已用它来生产模锻件和自由锻件。成分:物理常数:锌7.2-7.8 比重2.76克/厘米~3镁2.0-2.9 熔炼温度477-627℃铜1.2-1.9 热膨胀系数(20-100℃)23.2×10~(-6) /℃铬0.10-0.22 导热系数0.36卡/厘米·秒·℃铁最大0.35 弹性模量(拉应力)7.1×10~3公斤/毫米~2硅最大0.25 电阻系数 0.043欧姆·毫米~2/米锰最大0.20钛最大1.0铝其余性能如附表:  相似文献   

2.
针对石油双层复合金属管的非破坏性原位鉴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涡流的复合金属层材料鉴别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脉冲涡流频谱范围广、检测深度大的优势,采用脉冲涡流检测方法避免了包覆金属层的屏蔽效应,实现了对待测金属层的检测与识别。对不锈钢包覆的铜、铁、铝等3种模拟试样开展脉冲涡流检测试验,提取了信号主峰幅值、主峰面积、过零时间及衰减时间等4个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述4个特征都可以将铁磁性材料(铁)和非铁磁性材料(铜、铝)进行有效区分,过零时间则可以进一步实现对铜和铝材料的区分。上述研究证实了脉冲涡流检测在复合金属层材料鉴别中的有效性,为石油双层复合金属管的检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液复合方法制备了铝包铜复合导电头,利用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对Cu/Al复合界面的微观组织形貌及相组成进行分析,并采用剪切试验、微观硬度测试、涡流导电仪及电化学测试对Cu/Al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微观硬度、界面导电性及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液复合法制备的铝包铜导电头Cu/Al界面由大量金属间化合物与Al基体的混合物相组成,界面过渡层平均宽度约为500μm,存在分布不均匀且尺寸较大的类孔型缺陷及细小的裂纹,界面连接强度较低,为6~10 MPa,界面耐腐蚀性和导电性较差。导电头使用前后Cu/Al异质界面组织及性能对比分析表明,铝包铜导电头界面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界面大量缺陷和较厚的界面过渡层致使界面处导电性变差,从而在通电时电阻发热严重恶化界面,最终导致失效。  相似文献   

4.
异种材料超声波钎焊连接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国内外近20年有关异种材料超声波钎焊连接的研究报道给予归纳、总结,介绍了超声波钎焊技术的原理,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超声波钎焊铝铜、铝钛、铝不锈钢、铝玻璃、铜陶瓷、镍钛等异种材料连接的最新研究概况,并对超声波激光钎焊或熔焊、超声波-电阻焊、超声波塞焊等交叉应用领域的研究进行概述,最后展望了异种材料超声波钎焊技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般资料介绍,熔制铝铁青铜时,铝及铁宜用铝-铜(含Al50%)、铝-铁(含Fe30%)、或铜-铁(含Fe8~10%)中间合金加入,这样增加了制造工序。我厂用直接加铁的方法熔制,工艺简单,合金的质量很好,金属型铸造的试样机械性能如下:  相似文献   

6.
《铸造》2017,(3)
在轴承钢冶炼过程中,铝是重要的脱氧元素。采用LD-LF-RH工艺冶炼GCr15轴承钢,通过分析冶炼过程中不同调铝方式对酸溶铝含量、氧含量和夹杂物的影响,并结合热力学计算,优化出了轴承钢冶炼过程中最佳的控铝方式。结果表明:成品钢中[Al]s含量控制在100×10~(-6)~200×10~(-6)时钢中全氧含量T[O]处于较低状态;过程采用LD出站加入铝粒1.2 kg/t.s,LF进站撒入铝粒0.1~0.3 kg/t.s脱氧的控铝方式效果最好。采用此调铝工艺,成品钢中全氧含量可降到6.5×10~(-6),酸溶铝含量稳定控制在100×10~(-6)~200×10~(-6),夹杂物含量低且尺寸细小,达到高纯净钢液水平。  相似文献   

7.
钙钛矿是一种多用途氧化物材料,可以通过调整成分而改变其性能以满足特定的需求。采用柠檬酸法制备La AlO_3,用XRD和FT-IR检测确认其钙钛矿结构,并评估其用于热障涂层(TBC)技术所需的性能。检测溶液前驱物的粘度并通过激光粒度仪分析其粒度。采用传统烧结和放电等离子烧结使材料致密化。用阿基米德法测试材料的表观孔隙率,并测试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膨胀系数。测试材料的高温(最高达1300°C)力学性能和断裂性能。结果表明,在1200~1400°C烧结的样品,其热膨胀系数为(5.5~6.5)×10~(-6) K~(-1),热导率为2.2~3.4 W/(m·K)。在1000~1300°C范围内测量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力,通过微压痕测算的断裂韧性约为3 MPa/m1/2。热处理温度从1200°C提高到1500°C,材料发生明显致密化,密度从3.21 g/cm3提高到5.81 g/cm~3,表明材料热处理的最低温度应为1400°C。在相变温度下,La AlO_3从菱方结构(R3c)转变为理想的立方结构(Pm3m),而其晶格尺寸的变化可以忽略。本研究报道的数据可用于比较涉及La AlO_3的不同TBC的力学和断裂行为,也可用于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8.
我厂在研制新型活塞用的铝合金中,在现用的活塞材料ZL_3和ZL8內加入稀土、稀土氧化物、铌稀土进行了试验;对过共晶铝硅合金用赤磷以及加锑变质处理也进行了试验。在试验中加赤磷变质处理过共晶合金效果较好,膨胀系数小(20~100℃ 16.375×10~6;20~200℃ 17.165×10~(-6);20~300℃ 18.78×10~6;20~400℃ 18.915×10~(-6)),这与西德KS281合金的膨胀系数(18.5~19.5×10~(-6))和KS282合金的膨胀系数(17~18×10~(-6))以及英国AL—fin铝活塞上镶奥氏体铸铁圈的共晶铝硅合金的膨胀系数(20~100℃ 19.9×10~(-6);20~200℃ 21.3×10~(-6);20~300℃  相似文献   

9.
采用氮气加压充芯连铸工艺,制备出外径为12mm,内径为8mm的铜包铝双金属复合连棒坯。连铸坯在不经退火的情况下经过多道次拉拔,制备出直径为0.6mm的复合线材。所制备铜包铝复合线表面光滑圆整,无凹痕、裂纹等缺陷,在加工的各个阶段,铜铝包覆比基本一定。对拉拔后的复合导线经1h不同温度退火测试,在温度为450℃时获得了较优良的综合性能,其抗拉强度为208.43MPa,伸长率为13.44%,电阻率为2.454×10~(-8)Ω·m,主要性能符合铜包铝线电子行业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电焊机》1978,(2)
锆铜合金是在文化大革命对期研制成功的,经过鉴定,已投入生产多年,供有关单位应用.当时,我国电阻焊机用的电极,大都是紫铜或铬-铝-镁青铜(原仿苏 MЦ-4合金)。这些电极材料焊接质量差,使用寿命短,不能满足生产要求,为此,我室即着手研制一种更好的材料,即锆铜。锆铜经有关单位在点焊机上试验,证明它的性能,比 MЦ-4合金好得多,寿命提高2~7倍。曾先后提供七省、市,许多工厂试用,普遍反映性能良好,解决了原来电极在使用中经常发生的粘铜、变形、寿命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SEM)、金相显微镜及电阻测量仪研究了稀土元素Ce、La和混合稀土对工业纯铝组织和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证明:稀土元素能明显细化工业纯铝的晶粒尺寸,并且可改善工业纯铝的导电性。在稀土元素添加量小于0.30%时,稀土La、Ce能够最大程度降低1070纯铝的电阻率。添加0.3 wt%的稀土Ce,1070纯铝的电阻率可降低至2.813×10~(-8)Ω·m~(-1)。添加0.2 wt%的稀土La,1070纯铝的电阻率可降低至2.811×10~(-8)Ω·m~(-1)。  相似文献   

12.
《铸造》1973,(2)
低磁性高锰奥氏体铸铁,又称不导磁铸铁。它是一种低导磁率(μ<3)和高电阻(ρ=140~160微欧公分)的合金铸铁。因其成本低。机械强度较高,近年来在电机和电器制造工业上已日益获得广泛应用。我厂为协作厂生产不少产品铸件,由于需承受600安培以上电流,为了减少磁滞损耗及由此产生的电热现象,过去皆用铝、铜、有色金属制造。不仅成本高而且有色金属是国防和工农业生产所需重要材料。故从56年起,经过试验研究正式生产低磁性铸铁件,目前产品最大件已达4.5吨,壁厚200mm。  相似文献   

13.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SEM)、金相显微镜及电阻测量仪研究了稀土元素Ce、La和混合稀土对工业纯铝组织和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证明:稀土元素能明显细化工业纯铝的晶粒尺寸,并且可改善工业纯铝的导电性。在稀土元素添加量小于0.30%时,稀土La、Ce能够最大程度降低1070纯铝的电阻率。添加0.3 wt%的稀土Ce,1070纯铝的电阻率可降低至2.813×10~(-8)Ω·m~(-1)。添加0.2 wt%的稀土La,1070纯铝的电阻率可降低至2.811×10~(-8)Ω·m~(-1)。  相似文献   

14.
在工程应用中需要通过连接不同的材料制成零部件以满足不同的要求。由于所用材料的力学、热和电性能存在巨大差异,使得这些零部件的制造极具挑战性。搅拌摩擦焊(FSW)能够用于连接异种材料,如铝(Al)和铜(Cu)。关于异种材料的连接,特别是铝-铜,文献来源比较分散,因此,铝-铜搅拌摩擦焊的信息收集比较繁琐。本文综述铝-铜的搅拌摩擦焊,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文中全面涵盖和系统总结铝-铜搅拌摩擦焊的各项问题,如工具设计和尺寸、工艺参数以及流程对零件力学性能、微观组织和缺陷形成的影响。此外,还提出和探讨铝-铜搅拌摩擦焊的几个改进工艺。该工作不仅列举前人的主要成果,还提出铝-铜搅拌摩擦焊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银锆铈合金     
本文叙述了Ag Zr Ce_(1-0.5)合金的制备工艺及合金的性能,合金的性能是抗拉强度38公斤/毫米~2,冷加工的硬度120—125公斤/毫米~2,电阻率2.8微欧—厘米。该合金与另外六种材料一起在纯电阻性负载(交流250伏安、直流60瓦)下做了试验。通断动作10~7次以后,结果表明:Ag_Zr_Ce_(1-0.5)合金具有抗电腐蚀较高,金属转移较少,比较稳定的接触电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选用两种典型的电接触材料(镍、紫铜)进行从室温到高温下(室温~300℃)以及10 N载荷的电接触微动试验,采用3D形貌仪和SEM对磨痕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接触电阻的影响显著。在室温环境下,两种材料的接触电阻均处在一个稳定的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室温~100℃),镍的接触电阻急剧上升,而铜的接触电阻相对稳定,随着温度上升至300℃,两种材料的接触电阻均发生剧烈变化。接触区域的氧化磨屑生成和堆积是导致接触电阻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耐蚀性。方法在Na_2SiO_3-NaOH-Na_2B_4O_7组成的电解液体系中,分别加入铜离子、钴离子和镍离子对AZ91D镁合金进行微弧氧化,研究离子种类和组成对膜层性能的影响。采用点滴实验测试膜层的耐蚀性,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膜层的电化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对微弧氧化膜层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电解溶液中加入钴离子、铜离子、镍离子后,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耐腐蚀性能均有提高。其中铜离子的影响最大,加入1.5 g/L的铜离子后,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点滴时间提高了77.3 s,膜层耐腐蚀性能显著提高。电化学测试结果得出,不加金属离子的氧化膜的腐蚀电流密度为1.092×10~(-5) A/cm~2,腐蚀电位为-1.487 V;加入钴、铜、镍离子浓度分别为2、1.5、3 mol/L时,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3.912×10~(-6)、6.027×10~(-6)、2.167×10~(-6) A/cm~2,腐蚀电位分别为-1.412、-0.832、-1.047 V;加入金属离子制得的微弧氧化膜的腐蚀电流密度均降低了1个数量级,腐蚀电位不同程度地正移,其中加入铜离子后腐蚀电位提高了0.655 V。加入金属离子后,陶瓷膜表面空隙和孔洞数量不同程度地变浅和减少,增加了膜层的致密性和均匀性。结论电解液中添加一定量的铜、钴、镍离子均能够提高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的耐蚀性,其中铜离子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NbTi合金超导复合体是国外应用最多的一种超导材料;它在交变的电流和磁场作用下,存在损耗和不稳定性问题。为了克服这种障碍,国外在工艺上作了不少探索和研究。结果表明:铜和CuNi合金是实用的基体材料,用铝作基体材料有若干优点;超导芯丝直径可细至5—10微米,其根数则能高达数万根;NbTi—Cu复合体的挤压温度为500—650℃,挤压比为10~60;日本所采用的热处理制度为390℃×2小时,美国以(150~400℃)×(5~250小时)和(350~550℃)×(0.5~6小时)两步时效获得了专利,苏联采用400℃×10小时或350℃×100小时退火制度,西德研究者在退火温度为350~400℃时得到了最大的临界电流密度值;扭转节距的最小值是线材外径的5倍;国外已经制得了各种超导电缆和编织带;并且正在研究添加铝、锗、铜、锆、钽等元素的多元合金化问题。美、英、日、西德等国用NbTi合金超导复合体建造了许多各种用途的磁体,本文援引了一些超导体和磁体照片,列出了磁体及其超导所用NbTi合金超导复合体材料的有关数据。  相似文献   

19.
在自制的铜包铝气压连铸成形设备上,成功地连铸出内径为8mm,铜层厚度为2mm的小尺寸铜包铝双金属连铸复合棒坯。复合棒坯连续稳定,表面质量良好。经扫描电镜观察和剪切强度测试,发现铜包覆层厚度均匀,内部铜铝界面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扩散边界,内外层金属实现了有效结合。经过后续拉拔加工,成功制备出外径为0.95mm的铜包铝复合线材,经测试,其退火后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和电阻率分别为208.43MPa,13.44%,2.454×10-6Ω·cm。  相似文献   

20.
磁控溅射氧化钒薄膜的相成分及电阻-温度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p-Si(100)衬底上制备了VOx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及四探针测试方法,研究了制备工艺条件对薄膜的相成分和电阻.温度特性的影响,并测试分析了薄膜的电学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氧化钒薄膜具有较高的电阻温度系数及良好的电学热稳定性,可作为微测辐射热计的热敏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