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结合超声雾化技术的液体除湿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的填料塔式除湿方式进行改进,引入超声雾化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对此新系统所需雾化量进行计算;对除湿过程中的颗粒沉降过程进行数学分析,得出气液混合管道中粒径、管径、管长的组合原理;对除雾器进行选择,使其能同时满足除雾和低压降的要求;分析此系统与其他液体除湿系统相比所具有的优点。研究结果表明:结合超声雾化技术的液体除湿系统达到同样的除湿效果,液气比(即液体与气体的质量比)大大降低,是Fumo填料塔式实验中液气比的1/5;推荐气液混合管道的长度为2~4 m,雾化颗粒粒径为20μm左右;除雾器推荐选用丝网除沫器;与填料塔式相比,相同的除湿剂通过雾化作用产生的反应表面积是填料式的几十到几百倍,减少了除湿剂用量,降低了动力消耗;与喷淋塔相比,超声雾化方式能够产生粒径和初始速度都很小的优质液滴,同时,能够有效保证空气的除湿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2.
实验研究了超声雾化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的除湿效率,分析了氯化钙和氯化锂混合盐溶液的质量分数、液气比、气液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除湿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种实验工况下,系统的除湿效率为18.1%~26.9%.随着混合盐溶液的质量分数从38%减小至35%,系统除湿效率逐渐降低;液气比是影响系统除湿效率的重要因素,当液气比由0.18增至0.84时,除湿效率提高约50%;增加气液反应时间能够有效改善除湿效率.另外,提高除湿效率会导致空气温升变大.  相似文献   

3.
对低品位热驱动混合溶液除湿降温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基于混合溶液传质关联式,对混合溶液除湿、再生过程进行了数学建模,比较了不同浓度溶液除湿器和再生器出口空气含湿量的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其误差均在10%之内,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模拟分析了混合溶液浓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使用48%混合溶液的系统送风参数为19℃,9. 7 g/kg,氯化钙和氯化锂的混合溶液的除湿能力与氯化锂溶液相当,而混合溶液成本则大大降低,成本最高可降低65. 7%;随着混合溶液浓度的增加,系统热力性能提高且输配能耗降低,但也会导致送风温度及含湿量偏高,因此为了满足送风及节能需求,需要合理地选择氯化钙和氯化锂的混合溶液浓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空气的载带能力,提出一种新型热空气除湿-加湿含氚废水载带系统,系统首先对环境空气进行除湿处理,再加热,然后采用一种新型2层多喷嘴雾化加湿塔,利用含氚废水加湿热空气;针对新型系统搭建实验平台,通过实验研究出塔温度、出塔相对湿度、载带量和加湿效率的变化规律,并总结不同热风温度、热风流量、喷雾流量以及除湿系统、填料等参数对雾化加湿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除湿的湿润环境空气相比,经过除湿后其出塔温度和相对湿度下降,载带量和加湿效率能分别提升20.6%和37.2%;与无填料系统相比,加湿性能提升明显,载带量和加湿效率较无填料系统能分别提升47.8%和37.0%;喷雾流量增加能提升载带量却降低了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提出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理想除湿效率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并结合已有实验研究,对空气和盐溶液的质量流量、入口温度及入口含湿量、入口浓度等因素与系统溶液除湿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单一增大溶液质量流量或减小空气质量流量都可以增大系统液气比,但这两种情况中系统除湿效率的增长规律是不同的;在不同液气比下,理想除湿效率均随空气含湿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液气比越大,理想除湿效率变化转折点所对应的空气含湿量越大;除湿效率将随溶液入口浓度增大而增大,而空气入口温度及溶液入口温度对除湿效率无显著影响.文中结果校正或拓展了已有的研究结果,并更加精细、合理.  相似文献   

6.
室内空气品质控制目标的合理确定是解决当前多组分低浓度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和营造健康舒适室内空气环境的重要前提.针对人体代谢污染和建材饰材散发污染的联合暴露条件,通过暴露实验且针对我国受试人员研究了可感受的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目标;其中,空气品质的可接受性和气味强度由受试人员投票得到.研究结果发现,未适应者与适应者对室内空气品质控制目标的要求具有显著差别.为使80%和90%的未适应者达到满意,CO2体积分数要求分别为0.11%和0.06%,TVOC质量浓度要求分别为243μg/m3和76μg/m3,每人所需要的新风量指标分别为6.6L/s和19.5L/s;同时,为使80%和90%的适应者达到满意,CO2体积分数要求分别为0.209%和0.098%,TVOC质量浓度要求分别为583μg/m3和228μg/m3,每人所需新风量指标分别为0.5L/s和14.1L/s.  相似文献   

7.
两级双溶液除湿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两级双溶液除湿系统,其核心部件是采用氯化钙溶液预处理空气的第1级除湿器和采用氯化锂溶液的第2级除湿器,并利用数学模型对其除湿效果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与采用氯化钙和氯化锂混合溶液(CELD,氯化钙与氯化锂质量比1:1)的系统相比,双溶液除湿系统的除湿效果更佳且能量利用率更高;在温度30℃、绝对湿度16.2 g/kg的工况下,双溶液除湿系统能够使空气的绝对湿度降至7.93 g/kg,系统的热力性能系数(COP)达到1.08;若采用太阳能驱动系统,当集热器出口的热水温度为87℃时,该系统性能最佳,COP值达到1.08;当热水温度为75℃时,基于太阳辐射的COP最高,其值为0.51.  相似文献   

8.
室内高效除湿方法的探索及装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常用的室内空气封闭循环除湿方法后期除湿效率较低这一缺点,提出了非混合式室内空气除湿方法,并对其装置进行了设计.在用此方法进行除湿时.室内形成了干空气区与湿空气区.除湿机处理的湿空气始终为湿度较大的湿空气。因此除湿效率较高.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可提高单位能耗去除湿空气中的水分量(或节能)20%-1.00%.  相似文献   

9.
干燥剂转轮动态除湿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除湿量D和除湿性能系数DCOP两种评价指标的动态变化,通过实验比较了硅胶和氯化锂转轮在相同工况下到达稳定状态之前的动态除湿特性。研究了运行参数(再生温度,处理风量,处理空气进口温度、湿度)对转轮稳态前动态除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种工况下,氯化锂转轮非稳态过渡时间比硅胶转轮要长,氯化锂转轮的D和DCOP都始终高于硅胶转轮;再生温度、处理风量和处理空气进口湿度的影响比较大,处理空气进口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10.
双流体喷嘴荷电雾化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压力雾化难以雾化高粘度液体的问题,设计了双流体喷嘴,利用气体动能提高雾化效果.以空气、水为介质,对双流体喷嘴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得出了各控制参数间的互相牵制关系,发现了气液流量之间的一般规律.改变气液压力可以有效改变喷量与雾滴粒径以满足不同雾化要求,雾化片孔径的大小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很大.电极电压增大,荷质比随之增加,并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分析得出了当荷电雾滴荷质比达到分裂极限时,雾滴将进一步破碎雾化.试验表明,该喷嘴具有气耗低,喷量调节范围宽的特点,对高低粘度液体均能有效雾化,荷上静电以后,液滴粒径更加细小、均匀.  相似文献   

11.
 以西安市冬季某研究生高层公寓为监测对象, 通过1 min 时间间隔同步监测, 研究了不同楼层室内外空气中颗粒物PM1、PM2.5、PM10以及总悬浮颗粒物TSP 的质量浓度、分布状况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西安市冬季高层公寓存在严重的颗粒物污染, 室内粗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为(65.5±20.0)~(142.0±16.9)μg/m3, 略低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但室内细颗粒物PM2.5及超细颗粒物PM1分别为(52.2±14.3)~(111.5±12.2)μg/m3和(50.6±13.9)~(108.7±11.9)μg/m3, 其中PM2.5质量浓度占总悬浮颗粒物TSP 的50%以上;室外以粗颗粒物PM10为主, 楼层高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2.
研究室内臭氧和甲苯两种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可以有效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依据臭氧与甲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利用环境舱实验监测臭氧与甲苯共同存在时,两者浓度的变化以及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实验研究发现臭氧与甲苯发生了氧化反应,加快了臭氧的衰减;通入甲苯后,计数中径0.27μm以下颗粒物浓度出现明显增加,在颗粒物浓度达到最大值时,0.27μm以下颗粒物总数占总颗粒物的99.57%.室内臭氧和甲苯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包括超细颗粒物在内的可吸入细颗粒物,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定床动态吸附法研究赤泥对硫酸雾的吸附效果,探讨了赤泥不同煅烧温度、煅烧时间以及填料孔隙率对硫酸雾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泥对硫酸雾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煅烧温度为750 ℃、煅烧时间为5 h、孔隙率为26%时,赤泥对硫酸雾的去除率最高,能达到95%以上.运用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比表面积测定等方法分析了赤泥的结构特征和成分组成,证明赤泥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用Tenax-TA吸附采集管采集空气样品,应用TJ-618热解吸仪将解吸后的样品全部转移到色谱系统中测定室内空气中的TVOC的方法.建立了标准曲线,热解吸效率为97.8%~99.7%,样品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8.50%,且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5.
采用热压注法制备了纯氧化硅多孔陶瓷型芯材料样品, 研究了烧结温度和陶瓷粉末粒度分布对陶瓷材料烧结后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 样品的气孔率逐步降低, 室温和高温抗弯强度均相应提高. 当烧结温度为1 200°C时, 烧结收缩率为2.75%, 气孔率为24.69%, 室温抗弯强度达到25.3 MPa, 高温抗弯强度达到44.23 MPa; 当烧结温度超过1 200°C时, 室温和高温抗弯强度均明显降低, 而收缩率和气孔率变化不明显. 通过样品断口形貌和相应物相分析发现, 不同烧结温度下样品致密度和方石英含量的不同是造成陶瓷型芯室温和高温抗弯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而粒度分布能够显著影响型芯材料的气孔率、收缩率和抗弯强度. 在本实验中, 具有如下粒度分布的型芯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10 μm以下约为25.33%, 10∽30 μm约为38.16%, 30∽50 μm约为28.74%, 50 μm以上约为7.77%, 最大粒径不超过95 μm.  相似文献   

16.
首次系统地分析了江西省室内空气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全省及9个设区市室内环境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造成一定污染,在全省抽测的456个样本中,空气总挥发性有机物范围为0.01mg/m^2-126.35mg/m^3,平均值为1.83mg/m^3,超标率为36.2%。并研究探讨了江西省室内空气总挥发性有机物变化规律为:家居卧室、家居客厅、家居厨房空气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程度相对较高;随着装修时间的推移,空气总挥发性有机物平均浓度和超标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5个月-48个月时出现反弹;室内空气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随着装修档次的提高而加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13 年秦俑博物馆(秦俑馆)1 号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的室内空气质量, 包括微气候条件、气溶胶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的冬、夏季特征, 并通过探讨其在1989 至2013 年间的演化, 评价博物馆的旅游规划和环境改善政策对文物保存大气环境的长期影响。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秦俑馆内一系列环境措施的实施和旅游条件的建设, 对秦俑馆室内的气溶胶及其组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 夏季室内总悬浮颗粒物(TSP)的质量浓度由1994 年的540.0 μg·m-3降低至2004 年的172.4 μg·m-3, 冬季TSP 的质量浓度由1994 年的380.0 μg·m-3降低至2005 年的312.5 μg·m-3。夏季PM2.5的质量浓度由2004 的108.4 μg·m-3降低至2013 的65.7 μg·m-3, 冬季PM2.5的质量浓度由2005 的242.3 μg·m-3降低至2013 的98.6 μg·m-3。尽管如此, 秦俑馆内的文物依然面临气溶胶酸性组分的长期威胁。  相似文献   

18.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ambient PM10 was performed by TEOM at a university campus for about one year from 20 November 2007 to 29 October 2008 in Changsha city of Hunan province.Indoor PM10 and PM2.5 concentration were measured by DustTrak simultaneously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ce in con-centration level and daily variations of particle mass concent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easons, and to survey the influence of ambient particle on indoor air quality.During the survey period,the annual average PM10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117.63 μg/m3.with a mean value 121.88 μg/m3 in winter and 111.50 μg/m3 in spring.The temporal trend changed quickly from time to time,and the peak values were found in rush hours and in the evening.Ambient PM10 showed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indoor PM10 and outdoor PM2.5 but not with indoor PM2.5.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PM10 was influenced by local source(such as traffic or fuel burn-ing)and regional source.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has shown that ambient PM10 contributes substantial fraction to indoor PM10 but not to indoor PM2.5,which indicates other source may exist in the indoo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如何在良好室内空气品质与节能之间进行权衡一直是研究的难点.通过对多区域变风量空调及其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按照ASHRAE通风标准对新风量的要求,针对混和送风系统提出并在Tmsys仿真平台上分析了送风温度优化控制方案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室外新风温度低于室内温度设定值时,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受到设计风量和运行时刻各个空调区域风阀开度大小的限制.当过渡季节早晚的新风温度低于室内设定温度的工况时,若将送风温度由13℃升高到16℃,不但可以减少2.8%的空调系统能耗,而且有助于改善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