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假丝酵母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ICU患者送检标本假丝酵母培养阳性2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感染假丝酵母分为感染组117例,非感染组129例。送检标本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246例患者共检出311株假丝酵母,培养阳性标本主要以深部痰液、引流液和中段尿为主,其中白假丝酵母占47.27%;白假丝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90%;热带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较低,而对伏立康唑敏感率相对较高;抗真菌药物使用率及累计药物限定日剂量(DDDs)最高为伏立康唑;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腹部手术、脓毒性休克是ICU患者假丝酵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患者≥2次培养阳性、G试验值及28 d病死率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ICU检出假丝酵母以白假丝酵母为主,非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下降。腹部手术和脓毒性休克是假丝酵母感染的危险因素,其28 d病死率明显升高。临床应及早识别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编码白假丝酵母磷脂酶B1(PLB1)基因在该菌酵母相和菌丝相中的mRNA和DNA表达水平的比较,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编码白假丝酵母侵袭性酶的重要毒力基因在该菌二相性中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白假丝酵母的遗传变异、致病性与防治提供初步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RNAiso Plus试剂联合玻璃珠破壁方法,分别提取白假丝酵母酵母相和菌丝相的总RNA;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比较PLB1基因在白假丝酵母酵母相和菌丝相中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分别提取白假丝酵母酵母相与菌丝相的总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比较PLB1基因在白假丝酵母酵母相与菌丝相中DNA水平的表达差异。结果 提取的白假丝酵母酵母相及菌丝相总RNA电泳结果均可见较为清晰的28S、18S、5S三条带;运用半定量RT-PCR技术,得出PLB1基因在酵母相和菌丝相内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0±0.04,1.00±0.01),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取的白假丝酵母酵母相和菌丝相总DNA,应用PCR-SSCP技术,得到的SSCP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生物膜表型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实时定量PCR(RT-qPCR)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作用下白假丝酵母生物膜膜内细胞代谢活性、微观形态结构、厚度和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128μg/ml和32μg/ml盐酸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标准菌株ATCC 10231生物膜膜内细胞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8.4%和34.3%(4 h),96.3%和47.6%(6 h),对白假丝酵母临床菌株CA 2119的抑制率分别为:77.2%和29.8%(4 h),72.8%和43.2%(6 h);对ATCC 10231生物膜厚度的抑制率分别为:61.4%和41.03%(4 h),53.49%和39.53%(6 h),对CA 2119的抑制率分别为:45.45%和27.27%(4 h),45%和25%(6 h);而8μg/ml盐酸小檗碱抑制效果较差。128μg/ml盐酸小檗碱抑制作用优于4μg/ml氟康唑(P<0.05),但对CA 2119生物膜的抑制效果不及ATCC 10231;RT-qPCR结果表明高浓度和中浓度盐酸小檗碱均能明显抑制ATCC 10231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的表达(P<0.05),但对CA 2119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较差。结论盐酸小檗碱通过杀死生物膜中的细胞并破坏其结构来抑制白假丝酵母ATCC 10231和CA 2119早期生物膜的形成,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的表达,从而延缓白假丝酵母的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孕期女性阴道假丝酵母病(VVC)情况,并分析其白假丝酵母微卫星基因多态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武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就诊的759例孕期女性,收集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VVC感染调查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微卫星标记法对鉴定的白假丝酵母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759例孕期女性中,检出阴道VVC感染114例,感染率为15.02%,早、中、晚孕期VVC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7.44%、15.09%和13.58%;共检出VVC感染菌株120株,其中检出白假丝酵母82株(68.33%),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31株(25.83%)、克柔假丝酵母4株(3.33%)、热带假丝酵母3株(2.50%);白假丝酵母对咪康唑、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均有一定程度耐药;随着妊娠期的推进,有症状孕期女性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减低,非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升高,晚孕期女性阴道白假丝酵母感染情况与其临床症状间具有相关性(P<0.05); 82株白假丝酵母共检出35种基因型,主要包括4种优势基因型,分别为21:21基因型12株(14.63%)、30:45基因型7株(8.54%)、32:46基因型1...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假丝酵母引起的复杂性泌尿道感染(cUTI)住院患者临床不良预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成人假丝酵母cUTI住院患者临床及病原学资料,以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其中49例患者住院时间≥15 d为预后不良组,33例患者住院时间<15 d为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82例假丝酵母cUTI患者尿培养共分离到82株假丝酵母菌株,其中白假丝酵母有47株占57.3%,非白假丝酵母有35株占42.7%,有24株占29.3%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预后不良组中医院获得性感染、脑梗死和卧床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年龄矫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CCI)、留置导尿管、经泌尿道手术、白假丝酵母、对唑类耐药患者占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医院获得性cUTI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3.530,95%CI:1.260~9.870)。结论 假丝酵母引起的cUTI检出的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假丝...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耐药性产生变化情况.[方法]利用载玻片法形成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结构,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阶段的生物膜形态,用NCCLS微量稀释法检测浮游状态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用XTT减低法获得生物膜耐药性的变化情况.[结果]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随着生物膜的成熟不断增强,比游离态菌 高100倍以上.[结论]成熟生物膜与耐药性增强有明显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医院侵袭性感染的白假丝酵母氟康唑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及其与ERG11突变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抗真菌的治疗。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临床住院患者分离的50株侵袭性感染白假丝酵母,采用VITEK-2COMPACT进行检测及药敏分析,提取其真菌基因组DNA,采用PCR检测ERG11基因并测序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ERG1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氟康唑耐药与ERG11突变及相对表达量之间关系。结果 50株侵袭性白假丝酵母主要来自尿液、伤口分泌物和腹水标本,其中对氟康唑耐药11株,氟康唑剂量依赖性耐药10株,氟康唑敏感29株;ERG11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发现15个突变位点,其中11个为同义突变,无氨基酸改变,4个为错义突变;白假丝酵母氟康唑耐药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和氟康唑敏感菌株ERG1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30,P=0.002);随着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敏感性的降低,ERG11基因mRNA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侵袭性感染白假丝酵母氟康唑耐药严重,耐药水平与ERG11基因的错义突变及表达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探讨临床常见假丝酵母的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真菌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190株,使用显色琼脂平板和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比色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真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中,白假丝酵母最多(110株,57.89%),其次分别是热带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分别为(27株,14.21%)和(24株,12.63%);科室分布以外科(48株,25.26%)和ICU(39株,20.53%)为主,主要分离自血液(59株,31.05%)、引流液(29株,15.26%)和腹水(25株,13.16%);体外药敏结果显示,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9%和7.0%,暂未发现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的近平滑假丝酵母。对氟康唑耐药的光滑假丝酵母有5株(5/18,27.8%),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的热带假丝酵母分别有5株(5/20,25.0%)和4株(4/20,20.0%)。未发现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的菌株。结论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仍以白假丝酵母为主,好发于外科病区和ICU;不同假丝酵母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棘白菌素类药物对白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白假丝酵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临床特点、血清学及预后情况,以期为白假丝酵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VAP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自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白假丝酵母合并(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VAP患者;其中单纯白假丝酵母感染VAP患者31例、单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VAP患者33例,白假丝酵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36例,分别纳入白假丝酵母组、铜绿假单胞菌组、合并感染组;比较三组临床特点、血清学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合并感染组白细胞计数(WBC)低于白假丝酵母组,降钙素原(PCT)高于铜绿假单胞菌组,(1,3)-β-D葡聚糖(G)试验、血肌酐(Scr)高于白假丝酵母组、铜绿假单胞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感染组气管切开比例、总住院时间高于白假丝酵母组,机械通气天数、ICU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高于白假丝酵母组、铜绿假单胞菌组(P0.05);合并感染组好转率为38.89%,低于白假丝酵母组67.74%、铜绿假单胞菌组6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单纯白假丝酵母感染、或单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VAP患者,白假丝酵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VAP患者炎症反应更严重,并具更大的真菌负荷量,预后也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较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之一,其主要致病菌是白假丝酵母菌.目前,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归因于宿主与致病菌两方面的因素.由于抗真菌药物的长期大量使用,白假丝酵母菌对传统抗真菌剂耐药性逐渐增强,因此,有关新型抗真菌药物及生态疗法的研究,对减少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及传统抗真菌药物毒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