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选本院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0例,分别接受数字X线摄影(DR)检查和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检查。结果 CT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型诊断、整体分型检出率、骨折检出率、髁间隆突骨折检出率、腓骨小头骨折的检出率显著优于DR检查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由此可以知道,应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诊断率高,而且诊断分型的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TPF)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93侧)TPF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3侧中20侧参考CT扫描结果后更改分型,X线片与多层螺旋CT正确率分别为78.49%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854,P<0.01).28侧胫骨髁间棘骨折及15侧膝骨近端骨折在常规X线片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Schanzker分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1-2019-10间在西平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所见为"金标准",统计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胫骨平台骨折诊断的符合率和Schanzker分型的符合率。结果本组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为94.74%(72/76)。对Schanzker分型的总符合率为90.79%,其中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Ⅵ型的符合率分别为100.00%、100.00%、90.81%、81.58%、86.21%、73.33%。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Schanzker分型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但尚有一定的误诊率,而且对Ⅳ型、Ⅴ型、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nzker分型符合率相对较低,故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尤其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应联合MRI检查。  相似文献   

4.
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 2003年2月~2004年5月对83例86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3岁(17~63岁)。左55侧,右3l侧,3例为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均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按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方法,对常规普通X线片与结合CT扫描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发现并比较隐匿合并的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结果 86侧中19侧(22.1%)参考CT扫描结果后更改分型,其中7侧(36.8%)更改内固定手术方法,占全部86侧骨折的8.1%,30侧胫骨髁间棘骨折及13侧腓骨近端骨折在常规X线片检查中未发现,后经CT扫描证实。各分型间合并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虽然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但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均给予X线片、螺旋CT、MRI检查。比较三种技术分型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准确率和分型符合率。结果 MRI与螺旋CT诊断胫骨平台准确率与分型符合率均明显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螺旋CT诊断胫骨平台准确率与分型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片在胫骨平台分型诊断中应用效果欠佳,需结合螺旋CT与MRI进一步检查,提高分型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分析CT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结果:本组56例,CT分型:Ⅰ型10例(17.8%);Ⅱ型,后外髁劈裂骨折5例(8.9%);Ⅲ型,后外髁塌陷骨折16例(28.6%);Ⅳ型,后外髁劈裂塌陷骨折2例(3.6%);Ⅴ型,后内髁劈裂及后外髁塌陷骨折23例(41.1%).经X线片做出诊断47例,漏诊2例(3.6%),可疑4例(7.1%),3例X线提示裂纹骨折,CT扫描和三维重建显示粉碎骨折(5.4%).结论:螺旋CT检查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显示骨折移位程度和骨折碎骨片方面,均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膝关节创伤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创伤合并骨折患者67例,对所有患者行X线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X线检查均在膝关节创伤后8h以内进行正位、侧位平片照射,X线检查后7~15d以内再行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并比较多层螺旋CT及X线对膝关节创伤患者诊断准确率;记录并观察多层螺旋CT及X线对膝关节各部位骨折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对膝关节创伤患者的确诊率(100.0%)显著大于X线检查确诊率(83.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23,P0.05);X线检查结果中,疑似骨折患者共7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证实此7例均有骨折,其中髌骨骨折3例,股骨下端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X线检查共误诊或漏诊4例,其中纵行髌骨骨折患者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例,误诊及漏诊病例均经多层螺旋CT的多层平面重建处理确诊。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优势显著,可从各方位直接清晰地显示关节内部结构及创伤后的骨折情况,弥补了X线片的不足,提高了膝关节创伤的诊断率,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5年4月收集38例胫骨平台骨折分别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检查,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X线片检查2例无法明确诊断,骨折分型错误6例;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分型均正确。X线片与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确立诊断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分型和指导治疗方面,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明显优于前者。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38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手术前均行X线摄片,而后行螺旋CT三维重建并与手术对照。螺旋CT的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床速3~5mm,重建间距1.5~3mm。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地显示了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折的分型和碎骨的描述上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更为精确地显示胫骨平台的骨折情况,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X线片与多层螺旋CT检查对脊柱爆裂型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98例,对98例患者分别行X线片(东芝MRADD50SRADREX系统)和多层螺旋CT(Siemens Emotion16扫描仪)检查。观察并记录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两种影像学检查的检查时间及费用,同时评估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测率。结果多层螺旋CT对爆裂脊柱骨折的检查时间显著多于X线片对爆裂脊柱骨折的检查时间(t=9.2231),CT检查费用明显高于X线片检查(t=3.0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检测率(94.89%)显著高于X线片检测率(6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594,P0.05)。结论对于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影像学诊断,虽然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检测率较高,但临床医师仍需先以X线检查作为诊断基础,确定脊柱骨折位置及大致的损伤程度,然后再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确定脊柱骨折的相关细节及椎管狭窄是否伴有小骨块突入等。因此采用X线片和多层螺旋CT共同应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且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CT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三柱),并据此分型,统计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发病率,并将结果与X线片分型(Schatzker分型)及术中所见对比,分析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 结果 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有21例X线片诊断结果与CT不符:其中5例无法确定诊断,16例分型错误.202例经CT或三维重建均获诊断分型.CT发现后柱骨折的患者为47例(23.2%),均与术中诊断符合.X线与CT分型符合率为89.6%,主要原因为X线片很难发现后柱平台骨折. 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分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不罕见,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三柱分型能帮助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MSCT与MRI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笔者自2012-07—2015-12对102例临床拟诊胫骨平台骨折而DR检查阴性的患者行MSCT与MR检查。MSCT与MRI对骨折的显示能力采用二项分布检验;并观察比较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部位、关节面塌陷程度、错位程度及其周围软性结构改变等情况。结果确诊60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CT检出53例,MRI检出60例,CT与MRI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准确度分别为93%、100%,MRI诊断准确度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P0.05);CT和MRI在显示骨折部分、关节面塌陷及错位程度与MR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显示半月板、韧带及关节腔积液等软性结构MR明显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5)。结论 CT及MRI可以有助于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以MRI诊断的准确度更高,MRI可以显示更多周围软组织损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CT扫描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对3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21例,女15例;平均44.5岁(23~56岁);左侧16例,右侧20例。术前均投照患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并进行后期三维重建。按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方法,对普通X线片与结合CT扫描的两种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6例中7例改变原有分型(18.3%),有4例最终依据CT图像分型改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36例中经CT证实合并胫骨髁间棘骨折共7例(18.3%),而普通X线检查仅发现较明显移位的4例髁间骨折。结论 CT三维重建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腓骨小头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腓骨小头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经腓骨小头方式治疗78例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患者.按Schatzker胫骨平台骨折分类法:Ⅱ型骨折53例,Ⅲ型骨折25例.根据骨折的不同情况,酌情部分切除腓骨小头.术后定期摄片复查,观察膝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稳定情况及切除腓骨小头对足踝的影响. 结果 6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5年(1.0~4.5年)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无感染发生,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及骨折块坏死.术后半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为26.3分(20~30分),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7.3分(14~18分);术后1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27.5分(24~30分),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6.5分(14~18分).5例患者诉阴雨天有关节酸痛、不适;3例出现关节外侧直向不稳(2例为完全切除腓骨小头,1例为部分切除腓骨小头);2例出现胫骨平台高度丢失.结论 经全部或部分切除腓骨小头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有利于胫骨外、后侧平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切除腓骨小头后对膝关节和足踝的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诊治指导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效的检查手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92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对92例患者分别采用X线摄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诊断,将手术结果与检查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诊断正确率及分型符合率,关节面塌陷和交叉韧带、半月板、侧副韧带等软性结构损伤的诊断情况。结果 CT三维重建检查诊断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检出率、诊断正确率均高于X线检测,X线检查漏诊率、可疑率均高于CT三维重建检查,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分型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CT三维重建诊断关节面塌陷率、软性结构损伤率显著高于X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可立体直观的显示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形态,准确提供了骨折分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诊治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老年复杂骨关节骨折的显像效果及分型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96例老年复杂骨关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数字X线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显像效果及分型诊断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对骨折部位、骨折处数、移位碎骨片数的检出率(96.9%、96.0%、84.7%)均高于数字X线检查(79.2%、75.5%、56.3%);多层螺旋CT检查对分型诊断的准确率(93.8%)高于数字X线检查(70.8%);各组对比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老年复杂骨关节骨折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数字X检查,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特点,值得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X射线摄影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DR)和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gital tomosynthesis,DTS)用于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自2017-05—2018-11诊治的1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DR和DTS成像技术检查,以术中Schatzker分型为金标准,比较采用DR和DTS影像进行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的准确性。结果术中Schatzker分型结果:Ⅱ型27例,Ⅲ型18例,Ⅳ型18例,Ⅴ型37例,Ⅵ型20例。DR分型结果:未骨折8例,Ⅰ型3例,Ⅱ型23例,Ⅲ型17例,Ⅳ型20例,Ⅴ型26例,Ⅵ型23例。DTS分型结果:Ⅱ型22例,Ⅲ型18例,Ⅳ型21例,Ⅴ型34例,Ⅵ型25例。DR分型与手术确诊分型结果相同91例,不相同29例,准确率为75.8%。DTS分型与手术确诊分型结果相同112例,不相同8例,准确率为93.3%。采用DTS进行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的准确率高于DR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相对于DR成像技术,采用DTS成像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Schatzker分型时具有更好的影像学还原性,同时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527-1530
[目的]通过对DR的阅片分析,研究Ⅲe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影像学特征,重点分析后倾角改变与斜坡隆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4月~2014年5月本院诊治的26例过伸性胫骨内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DR片进行正位、侧位的阅片分析、归类、测量,并对数据间的差异性、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Ⅲe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后倾角的减少与"斜坡"皮质的隆起程度存在线性依存关系,回归方程为:Y=3.761+0.797X,腓骨近端压缩骨折更易出现在女性而非男性,"三线征"、"单线征"、"反唇征"或"交叉征"的出现比例约为70%。[结论]对Ⅲe型胫骨平台骨折,后倾角的变化可以通过对"斜坡"皮质隆起程度的测量得到评估,女性更容易伴发腓骨近端压缩骨折,"三线征"、"单线征"、"反唇征"或"交叉征"等影像学征象的发现有助于减少该型骨折的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重组技术(VRT)和多平面重建(MPR)在胫骨平台骨折(TPF)分型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8月-2009年2月对45例49侧TPF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6岁).4例为双侧TPF.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和64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在轴位CT扫描后行VRT和MPR成像.按照Schatzker分型标准,应用X线片与64层螺旋CT扫描(包括VRT、MPR成像)分别进行分型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参考VRT、MPR成像后,更改X线分型13侧(13/49)、更改治疗方案8侧(8/49)、发现胫骨髁问嵴骨折15侧(漏诊率46.9%)和腓骨近端骨折6例(漏诊率28.6%).[结论]MSCT(VRT+MPR)可以清晰显示TPF塌陷的范围和程度、细节及隐匿骨折,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降低漏诊率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X线片和轴位CT扫描有效的补充手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MRI和CT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5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均给予MRI和CT检查,并均予以AO分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参照标准,分析胫骨平台骨折的MRI和CT检查结果及AO分型的一致率。结果 MRI检查诊断54例患者为胫骨平台骨折,CT检查诊断51例患者为胫骨平台骨折,与手术确诊的56例胫骨平台骨折比较,MRI检查诊断的骨折一致率为96.43%,CT检查诊断骨折的一致率为91.07%,MRI检查诊断的骨折一致率高于CT诊断,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确诊结果比较,MRI检查诊断胫骨平台骨折OA分型的一致率显著高于CT诊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CT均可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前诊断,MRI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和OA分型的一致率高于CT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