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又称糖尿病膀航功能障碍,由于糖尿病高血糖影响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引起排尿反射异常,及排尿困难,排尿无力,尿流变细,变级,排尿时间过长,尿不尽感,出现尿液残留,产生尿失禁。由于尿液残留,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可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尿细菌学检查多数难治菌种、霉菌及混合病源菌,所以多为难活性尿路感染,因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时,膀胱对刺激的敏感性减退,故尿急,尿病,尿频可不明显。若治疗不及时,可加重糖尿病,并可出现氮质血症,而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笔者在综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上,采用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膀胱,又称无张力性膀胱,是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并发症之一。特点为膀胱感觉缺失,排尿时间延长,排尿费力,残余尿增多,尿淋漓不尽,晚期则表现为尿潴留,溢出性尿失禁。糖尿病性膀胱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我科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糖尿病性膀胱患者12例,经有计划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酚妥拉明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酚妥拉明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 2 3例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我科住院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 2 3例 ,其中男 5例 ,女 1 8例 ,年龄 1 6~ 63岁。按 WHO糖尿病 ( Diabetesmellitus,DM)诊断标准 ,1型 DM6例 ,2型 DM1 7例。糖尿病病程 7~ 1 5年 ,神经原性膀胱病程 0 .5~ 2年。神经原性膀胱的诊断标准 :尿流缓慢、变细、尿不尽及尿失禁 ;排尿后膀胱区叩诊仍有尿液充盈 ;B超膀胱残余尿量 >1 0 0 ml;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及尿路梗阻和外伤等所致排尿异常。入院时空腹血糖 1 0 .8~2 0 .5mmol/ L,B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留置导尿管拔管时机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7例行留置导尿管的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两种不同拔管时机拔除尿管,实验组19例在膀胱空虚时拔管,对照组18例在膀胱充盈时拔管,观察拔管后患者是否能自行排尿和拔管后的残余尿量。结果实验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自行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空虚时拔除尿管比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优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PH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方法对45例BPH伴糖尿病患者和96例单纯性BPH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并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最大尿流率、膀胱感觉功能、膀胱顺应性、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及排尿后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膀胱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伴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更严重,应尽早联合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评价神经营养因子及扳机点排尿综合疗法对女性糖尿病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35例女性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其中20例采用神经节苷酯肌肉注射及扳机点排尿综合治疗(综合治疗组);8例采用单纯扳机点排尿治疗(单纯治疗组);7例因治疗费用问题采用定时导尿治疗(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变化情况、菌尿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5个月,3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发生菌尿2例,对照组发生菌尿3例,单纯治疗组无发生,3组患者菌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女性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神经营养因子及扳机点排尿综合治疗,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少,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30例,记录患者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尿中白细胞数和清洁尿培养细菌数来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锻炼后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增加、残尿量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减小、尿中白细胞数及清洁尿培养细菌数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王小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32-1233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明确尿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结果:早期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下降,逼尿肌压力增加,初始尿意、残余尿量正常;晚期组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下降明显,初始尿意、残余尿、膀胱容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高达85%。早期主要表现为膀胱感觉减退、排尿无力、膀胱容量和残余尿增加,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尿失禁、上尿路扩张及尿液反流,导致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1]。神经源膀胱的康复依赖于综合多种方式的积极管理。目前,避免膀胱内压力过高、保护上尿路是神经源膀胱治疗的主要方向,神经源膀胱的康复需要综合多种康复治疗措施,包括间歇导尿、药物使用等。间歇导尿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护士在膀胱康复训练前要了解简易膀胱容量测定等情况,以确认膀胱类型和安全的训练方法,避免因训练方法不当引起尿液反流造成肾积水[2]。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兔膀胱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膀胱功能的影响及尿动力学在糖尿病膀胱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高脂高糖饲料建立糖尿病兔模型与正常对照兔对比 ,测定膀胱重量、压力、容量、残余尿及膀胱舒缩功能变化。 结果 :糖尿病组排尿时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膀胱重量、膀胱容量、残余尿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糖尿病早期兔膀胱最大收缩力和舒张力均下降。 结论 :糖尿病早期膀胱功能即明显受损。尿动力学检查对评估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从膀胱防卫功能与内脏神经反射机制考虑膀胱积尿或膀胱内经升高,可出现下列危害:一、胱膀粘膜有杀菌作用,但要在排尿残留少量尿,分散而广泛接触膀胱粘膜面积时才能发挥;反之,睡眠排尿间期延长,膀胱积尿以及膀胱容量大,即削弱其灭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溴吡斯的明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5)。对照组给予甲钴胺、依帕司他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0、60 d分别检测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结果经过30 d治疗,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增加明显,残余尿量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2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指标改善更显著。结论溴吡斯的明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逼尿肌的肌无力,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长时间留置尿管会引起迷走神经抑制,膀胱张力减弱,膀胱收缩力下降,导致患者拔除留置尿管后不能及时建立自主排尿意识,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等症状[1]。拔除尿管后初次有效排尿反射的建立,是患者能否自行排尿的关键[2]。研究表明:留置尿管期间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自主排尿反射的建立[3]。传统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是由护理人员每隔1~2h定时开放尿管排尿,但这种方法的问题是有的护理人员偶尔忘记进行尿管定时开关操作,导致患者因尿储留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严重可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及膀胱破裂等严重后果;还有的患者因没有严格地按照要求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最后导致膀胱功能恢复不理想,拔除留置尿管后逼尿肌收缩乏力,仍不能自主排尿,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为此,赵晓梅于2011年设计了电子膀胱功能训练仪(专利号:ZL201120037913.2)设计了电子膀胱功能训练仪,应用临床并取得了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常伴储尿与排尿双重功能障碍,由于长期被动排尿易致尿路感染,尿道损伤和尿液反流,继而引起肾功能损害,已成为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尿动力学检测在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中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为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远期尿动力学变化2009年7月我们对46例病史超过5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了尿动力学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前列腺增生症伴有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的认知和处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4例前列腺增生症伴有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尿动力学检查、诊断、处理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中行前列腺电气化9例,趾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1例,膀胱永久造瘘2例,药物保守治疗2例。电气化患者1例出现永久性尿失禁,1例术后1年又出现增生,经再次气化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排尿均明显改善,残余尿减少或消失。结论:前列腺增生症伴有原性尿功能障碍并不少见,通过细致的检验和尿动力学检查,明确神经性排尿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排尿症状,减少永久膀胱造瘘,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又称糖尿病性膀胱病 ,是长期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其尿动力学表现 ,国内报道较少。我院对 1996— 2 0 0 0年 37例有排尿异常的糖尿患者进行尿动力学研究 ,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 37例 ,均确诊为糖尿病 (WHO标准 )患者。男 2 2例 ,女 15例 ,年龄 2 6~ 74岁 ,平均 5 2 .4岁 ,病程 3~ 2 6年 ,平均 12 .4年 ,排尿异常 6~ 5 6个月 ,平均 16个月。均有“三多一少”症状。尿潴留、下腹部肿块 8例 ,尿频 2 2例 ,其中尿失禁 4例 ,尿流细弱、尿不尽等排尿困难 2 4例。并发周围神经病…  相似文献   

17.
早在1864年人们就已认识到糖尿病能引起膀胱功能障碍。1935年Jordan氏提出这是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现已确认糖尿病性膀胱病(Diabetic Cystopathy)的神经病变可累及排尿反射通路上的多个环节,初期表现为膀胱感觉减退,晚期出现膀胱麻痹—尿潴留的典型症状,故本病又名糖尿病神经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健脾温肾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4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温肾法组成的基本方(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等)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甲苯卡巴胆碱口服,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4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温肾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最大尿流速及膀胱排空率,减少残留尿,改善排尿症状及尿潴留.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100-2100,2101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训练效果。方法:对73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腹肌收缩和体位前倾训练、腹部膀胱区按摩及诱导定时排尿等训练。结果:训练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排尿障碍好转。训练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排尿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尿控效果。方法:对13例全膀胱切除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尿流率、残余尿、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顺应性、稳定性、膀胱感觉、膀胱容量及排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收缩力。结果:13例随访6~19个月,平均15个月,白天均完全可控,10例夜间完全可控,溢尿3例。最大尿流率14.5~26.5mL/s,平均18.6mL/s。残余尿0~55mL,平均25.5mL。顺应性20~30mL/cmH2O,平均27.3mL/cmH2O。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较少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压力0~20cmH2O,平均13.3cmH2O。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最初排尿感、正常排尿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容量为290~550mL,平均355.7mL。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内压力12.47~34.50cmH2O,平均24.54cmH2O。排尿期均为腹压协助排尿。结论: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压力低、控制排尿满意,是一种理想的尿分流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