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攀钢冶炼电工钢过程硫含量变化以及过程回硫、增硫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如:提高铁水装入量、转炉采用石英砂代替复合造渣剂造渣、RH脱硫等,降低钢中硫含量.结果表明:采取相应措施后,电工钢炼成率大幅提高,成品w[s]≤0.008%的比例由改进前的62%提高到92.4%,取得了明显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2.
赵艳宇  王东  庞炜光  张涛  南晓东  刘宇 《炼钢》2015,31(2):13-16
介绍了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在冶炼超低碳超低硫钢过程中工艺、操作等方面的经验,并试验对比低硫钢和超低硫钢对硫含量的控制,得出了硫含量的控制工艺路线,成品w(S)≤0.003 5%的过程能力指数由0.85提高至1.13。通过铁水预处理、转炉主副原料控制、生产计划优化、出钢渣洗、RH脱硫等措施可将低硫钢种90%板坯成品w(S)控制在0.003%以内,与低硫钢种RH工序前均采取相同工艺的前提下,不同的是在RH合金化后,加入脱硫剂将钢液w(S)从0.002 6%降低至0.001 4%,最终超低硫钢成品w(S)全部控制在0.002%以内。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脱硫铁水在转炉冶炼过程中回硫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回硫的主要原因是铁水硫含量、转炉留渣、及石灰硫含量等,提出了冶炼低硫钢减少回硫的主要措施,通过工艺改善,降低了转炉终点硫含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攀钢高硫铁水冶炼现状,结合不同生产工艺路线,论述了攀钢近年来为实现低硫电工钢的生产,在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钢水精炼过程中硫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了低硫洁净钢生产工艺技术,实现了低硫电工钢的生产.低硫电工钢RH脱硫率可达到20%左右,成品[S]控制在0.006%左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冶炼超低硫硅钢时,转炉回硫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水初始硫含量、脱硫后残余渣量和原辅材料硫含量是影响回硫的主要因素。通过优化生产硅钢所用的原辅材料标准,改进铁水脱硫扒渣操作,转炉回硫量得到有效控制,使硅钢成品硫含量小于等于0.004%的比例由31.6%提高到98.4%,实现了超低硫硅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钝化镁-流化石灰复合喷吹新型铁水脱硫工艺的理论可行性,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参数和改造设备,在工业生产超低硫钢中予以应用.结果表明:铁水w(S)控制在0.001 5%以下比例提高到95%以上,转炉终点钢水w(S)≤0.004%比例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7.
铁水镁脱硫采用粘渣技术减少转炉回硫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钝化镁铁水脱硫后,铁水渣中w(S)高,且渣量稀少,扒除干净较困难,极易造成转炉炼钢的回硫,尤其是超深脱硫钢种,回硫高时往往影响生产.选用钝化石灰作为粘渣剂,在铁水脱硫中应用,可以改变铁水渣中脱硫产物的性状,以利于扒渣,达到降低钢水回硫.  相似文献   

8.
极低硫X70钢的LF精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满堂  王会忠  王新华 《钢铁》2008,43(12):38-0
 在极低硫(w(S)≤0.0020%)X70钢的生产过程中,从铁水脱硫扒渣、转炉冶炼到LF精炼各工序要严格控制,而LF精炼工艺是影响钢液深脱硫的关键因素。控制好LF精炼终渣碱度、氧化性和渣量,钢液温度和脱氧,已生产出w(S)波动在0.0004%~0.0030%范围,平均0.0014%的X70钢。  相似文献   

9.
吴维轩  张超  刘凯  吴浩 《炼钢》2012,28(3):11-15
结合复合喷吹脱硫的工艺特点,分析确定转炉出钢回硫的原因主要受铁水及脱硫渣、原材料带入硫的影响。通过控制原材料硫含量,提高品位,选择合适的喷吹速度、合理控制脱硫剂配比,合理控制喷吹罐压力及助吹气体压力,调整喷枪插入铁水液面的深度,对脱硫扒渣工艺进行优化;调整扒渣板的角度和透气砖的安装高度,对扒渣设备进行攻关。对脱硫工艺条件和转炉冶炼进行规范,通过全工序控制的方法,有效控制转炉钢液回硫的现象,实现了低硫出钢的目标,转炉钢液回硫质量分数控制在25×10-6以内,出钢w(S)稳定在40×10-6以内。  相似文献   

10.
莱钢低硫钢冶炼过程硫含量控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莱钢J55、L360等低硫钢冶炼的生产实践,分析了“铁水预脱硫处理-转炉-LF钢包精炼-连铸”全流程各工艺环节的硫含量控制技术,指出铁水预脱硫处理、转炉冶炼、LF精炼过程硫含量控制技术是低硫钢冶炼的关键技术环节。通过采用全流程硫含量控制技术.生产出了最低硫含量达到0.002%的低硫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