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牵抖折挤法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中应用效果。方法:200例因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就诊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手法整复;实验组采用牵抖折挤法复位。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优良率为94%,而对照组为83%,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骨折愈合需要(118.45±8.56)d,实验组骨折愈合需要(84.46±7.25)d。实验组骨折愈合需要时间短,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密度值为(0.31±0.08)g/cm2,实验组骨密度值为(0.49±0.06)g/cm2。实验组骨密度值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复位采用牵抖折挤法,复位效果佳,骨折愈合较快,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将仍然是临床急诊常见损伤。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使桡骨远端骨折容易出现骨缺损或粉碎,而导致手法复位困难。因此,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处理仍存在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1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采取牵抖折挤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病例67例,获得了良好的影像学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牵抖折挤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用牵抖折挤法复位,对照组用手法整复法复位。结果:优良率观察组97.50%,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抖折挤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折顶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396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8例,治疗组采用折顶法进行复位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牵抖法整复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优良率99.50%,对照组为82.3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折顶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复位时间短,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成角折顶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老年桡骨远端Colles骨折患者使用中医成角折顶等正骨手法复位后以小夹板固定,并配合中药内服,指导和协助伤肢功能锻炼.结果:126例患者中有119例获得随访,按照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优良率为91.60%.结论:成角折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olles骨折,操作简单容易,整复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小,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手法复位小夹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腕关节解剖结构指标水平和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疼痛少,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本人在临床采用手法复位、桡骨远端小夹板、中立板和三角巾悬吊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62例,以此探讨老年伴有骨质琉松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查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53例,其中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29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4例,分别比较术后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15个月,平均(11.3±3.5)个月。钢板固定组术后影像学愈合时间为(10.7±1.4)m周,较夹板固定组(10.2±1.7)周,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末次随访时,钢板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为优于夹板固定组,钢板固定组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为91.70%,较夹板固定组62.50%明显增高(P=0.017)。结论:两种内固定方式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骨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钢板内固定治疗能更有效地维持桡骨远端解剖结构,进而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之一 ,目前治疗以闭合手法复位为主。笔者自1995年以来 ,共收治新鲜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68例 ,均以改良牵抖法(在传统牵抖法 [1]基础上加以改进)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8例均为门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抗骨质疏松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抗骨质疏松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67例。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关节功能疗效按Gadand与Werley评分标准,优45例,良12例,可6例,差4例,全部病例均无皮肤破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抗骨质疏松疗法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合理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外固定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85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予行手法整复配合中药外敷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并通过整复前心理疏导、夹板固定护理、患肢体位护理、功能锻炼指导、内外药物治疗、营养膳食调护等护理干预,总结护理效果及体会。结果:85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半年随访观察,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确切。结论: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外固定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措施后,可有效减轻疼痛、促进肢体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患者多有骨质疏松,以往对这类患者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忽略了对骨质疏松的治疗。2002~2006年,我院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应用小夹板固定配合治疗骨质疏松药物,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与非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48例分为锁定组21例与非锁定组27例,分别采用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未见术后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锁定组术后影像学愈合需11.0±1.2周,显著少于非锁定组的13.1±1.3周(P<0.05);锁定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为2.62±2.02分,较非锁定组的3.11±2.15分显著增高(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非锁定钢板显著,骨折愈合快,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郑氏正骨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高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56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损伤,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正骨夹板固定组采用手法正骨夹板固定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6~8个月,中位数为6.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VAS评分、腕关节Cooney功能评分)、手部肿胀消退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骨密度变化。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对高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均有较好疗效,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在改善VAS评分、腕关节Cooney功能评分,提高骨密度方面优于正骨夹板固定组(P0.05);手部肿胀消退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亦短于正骨夹板固定组(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有利于促进早期腕关节功能康复,避免减少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前臂上2/3处周径的影响。方法:76例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拔伸牵引、整复手法)后行小夹板(Colles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36例骨折患者同样方法复位后行石膏固定治疗。结果:6周后治疗组40例疗效优良率为77.5%,对照组36例疗效优良率为58.33%;12周后治疗组40例疗效优良率为85%;对照组36例疗效优良率为69.44%。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后6个月均能引起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及前臂上2/3处周径降低,且两种固定方法对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小夹板固定治疗对患肢前臂上2/3处周径的影响较石膏固定小。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可随肢体肿胀程度,随时调整夹板松紧度,保持骨折断端稳定,配合肢体的主动功能锻炼,有利于腕关节和手指的功能恢复,且不易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疗效确切,相对于石膏固定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手术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将68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运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利塞膦酸钠片.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Gart-land and werley腕关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优良率治疗组为86.1%,对照组为62.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口服利塞膦酸钠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方案治疗,运用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患者疼痛由治疗前的(11.3±2.7)缓解为(23.7±4.2)分,腕关节功能情况由治疗前(14.3±2.5)分改善为(22.7±2.3)分,活动范围由治疗前的(10.2±2.1)分改善为(19.3±3.7)分;握力由治疗前的(8.2±3.6)分增加为(23.1±4.3)分。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缓解疼痛,恢复腕关节功能,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周君鹏 《新中医》2019,51(12):169-171
简版: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2例。常规组给予骨折复位固定联合康复训练等基础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药补肾活血方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钙水平均升高,磷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竹塑夹板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竹塑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1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组,手法复位后分别采用竹塑夹板固定58例,普通夹板固定38例和石膏固定35例,观察比较三种疗法的疗效。结果:患者经3~15个月,平均8.8个月随访,按照Dienst疗效评价标准,竹塑夹板组总优良率为98.3%,普通夹板组为84.2%,石膏固定组为82.9%,竹塑夹板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竹塑夹板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外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李氏牵按推挤手法联合小夹板固定技术治疗B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诊治的30例B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李氏牵按推挤手法联合小夹板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表现、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13.7±1.3)。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均优于复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出现移位,再次复位后稳定。结论:李氏牵按推挤手法联合小夹板固定技术治疗B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简单,疗效可靠,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