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数字经济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还是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引擎。本文在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基础上,审视其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数字经济赋能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面临政策供给主体“条块分割”,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滞后;数字基建规模不足,传统基建数字化转型受阻;数字平台应用场景缺失,深度融合尚存监管风险;产业链间数据传输不畅,信息不对称阻碍供需精准对接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从政策保障、基建支撑、平台赋能、数据联结等层面,提出数字经济赋能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为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逻辑、政策逻辑和理论逻辑为基础,梳理并厘清了新时代我国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机制、现实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我国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交叉渗透模式、互动延伸模式、分解重组模式;其互动机制主要包括资源共享机制、内容技术机制、业态聚集机制及多元协同机制。新时代我国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政策合力缺乏,关联互补不强;模式存在缺陷,融合效益较低;内容技术受阻,多元协同失位等问题。基于此,该研究建议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保障体文旅产业政策落地;优化产业融合模式,提升体文旅产业融合效益;创新产业内容技术,推进体文旅产业多元协同。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体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举措。以生态位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作为基础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体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现状: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导向明显;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增效,潜力凸显;休闲与旅游关联性日益加强,优势彰显。举措:优化政策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协同;增强特色吸引,深挖体旅文化内涵;加大人才培养,规范融合市场环境;提高多元供给,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分析归纳“体文旅”融合发展的国外典型模式类型、特征及优劣势发现,国外“体文旅”融合为“产城一体型”“赛事主导型”“品牌效应型”“修行研学型”,其发展能够拓展市场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形象和品牌价值。但存在融合转型难度大,包括资源分配不均、地域文化冲突和社会不稳定,协调管理难度高,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制定困难,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等阻滞因素。提出中国化机制创新策略包括,优化政府帮扶引导机制,打造“体文旅”融合线上平台推广机制,完善“体文旅”融合常态化治理机制,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科学》2022,(1):104-112
文体旅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产业融合背景下基于高质量发展需求出现的新型业态。本文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契机,对黄河口地区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动力来源、现实困境以及优化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文体旅深度融合是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以文化资源和体育赛事为核心,以旅游服务为营利方式的混合交融的产业模式;政策机遇、产业需求、文化逻辑、资源禀赋是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来源;专业人才匮乏、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同质化竞争、跨区域联动能力较差是黄河口地区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文章指出应充分整合政治、社会、文化、技术资源,通过加强文创产品设计、精准宣传推介、人才培养与引进、开发体育研学产品、建设体育旅游小镇等方式来塑造旅游品牌标识,最终促进黄河口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璐  郭晗 《体育风尚》2023,(1):104-106
体旅文商融合发展的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目前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的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政策支持、消费需求旺盛和资源丰富的良好机遇下,体育产业正在与旅游、文化与商业等领域不断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生态,诸多体育旅游项目、体育文化景区、生态体育商业层出不穷,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提出要以文创产业为契机推动体旅文商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体旅文商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打造体旅文商融合的赛事,政企联手推动体旅文商融合发展,以此来推动体旅文商的融合发展能够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可以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阐释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以vSport体育价值链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直播CBA赛事为例,分析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针对我国存在数字政策供给体系薄弱、数字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受限、体育科技创新人才紧缺等现实困境,提出实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战略、以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培养体育领域的数字经济人才,加快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厘清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逻辑关系,剖析体育特色小镇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相关产业融合度不足、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忽视治理重要性、文化底蕴不充分及居民生活幸福感较低等问题。提出实施路径:打造多资源结合的全新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推行“生态环境到个人”原则,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深挖乡村文化内涵,保持文化鲜活性;建立“决策-执行-反馈-评估”的闭环治理体系,促进乡村建设良性发展;打造“三生”融合发展机制,提升生活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9.
体育用品制造业数字化战略变革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有效之路。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剖析双碳目标下体育用品制造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类型、发展路径及保障机制。基于绿色低碳技术实践探索与数字技术赋能,数字化变革类型有数字生态指引型、数据资源引领型、低碳流程变革型、低碳产品优化型四种类型,针对四种变革类型分别提出建立涵盖目标产业上下游的绿色生产供应链体系、探索绿色低碳创新的体旅产业转型模式、数字技术驱动体育用品制造能源行业碳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创新与数字技术协同发展路径。为应对企业碳减排技术瓶颈,提出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绿色数字化生态系统、建立以数据中台为保障的数字化组织结构、培育企业适应新管理情境的数字化动态能力、探索以“数字人”为主体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举措。  相似文献   

10.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流之路。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宏观层面:数据要素、数字基建催生的数字经济形态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的的新动能;中观层面: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创新升级、跨界融合、产业关联;微观层面:转型有助于体育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营销体系重塑、管理效率提高。结论:存在整体政策规划性不全面,体育服务业转型的融合程度较低,区域结构失衡严重,数字安全威胁增多等问题。提出实现路径:完善数字体育产业政策法规建设、拓宽“数字+体育”融合的广度、完善数字体育产业区域发展布局、提升数字体育产业信息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对“乡村体医融合”实践之路及意义、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研究表明:“乡村体医融合”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乡村体医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催化剂,然而我国乡村体医融合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体医融合政策宣传不到位、配套政策制度缺乏,乡村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不足、村民体医融合理念缺乏、乡村体医融合设备设施匮乏、缺乏专项经费保障。建议:政府应配套完善乡村体医融合政策法规统筹推进乡村体医融合协调发展,培养吸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建设乡村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提高村民大健康意识,拓宽体医融合专项经费渠道,为“体医融合”在乡村培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时代要求。以武当文旅融合发展为个案,阐述地域武术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实践创新与推进路径。地域武术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逻辑机理遵循“融合起点-融合过程-融合形式-融合效应”的脉络。其实践创新呈现为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融合主体逐渐多元、融合基础不断夯实、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线下线上营销同频共振、文旅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合推进路径:理念融合,强化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职能融合,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资源融合,提升深度融合的文化内涵;产业融合,丰富深度融合的业态品种;推动市场融合,放大深度融合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体旅融合的价值、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价值:扶正异化旅游,积极改造身心;强化人际交往,促进改善人际关系;培养游客亲环境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困境:融合深度不足,体育旅游主体建构受阻;行业急功近利,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产品特色不足,体旅产品独特价值有待彰显;市场监管薄弱,监管机制和标准有待完善;文化融入欠佳,传统文化融入有待加强。路径:增强内生动力,促进体育旅游主体建构;强化价值引导,增强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创新产品设计,凸显体旅融合本质价值;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体育旅游监管体系;结合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特色体育旅游。  相似文献   

14.
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既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动作为,也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新修订的《体育法》,梳理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阐释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内在价值,包括以全民健身相关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以全民健身绿色优势助力乡村生态宜居,以全民健身文化内涵提升乡村乡风文明,以全民健身治理行动夯实乡村治理,以全民健身多元发展带动乡村生活富裕。新时代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存在政策机制不完善、资源条件不充分、产业形态不丰富、基础保障不扎实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实施路径:构建“引领型”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理念;健全“制度化”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施体系;制定“全景式”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完善“赋能型”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升计划等。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科学》2021,(1):106-113
体育小镇是体育产业在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双向互动下的新兴业态,它是阶段性、探索性、本土化的改革探索。研究基于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背景,以邻水镇体育小镇为参照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法,总结出当前体育小镇的阶段性实践经验分别为利益共享、地为核心、项目激励和特色打造。而小镇也面临着一些实践困境,表现在:村民利益在体育小镇建设中体现不足,内生性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体育小镇政策激励信号较弱,项目后续延续衔接有难度;商用土地资源有限,土地财政模式亟待转型;"体农旅"三产合而不融,体育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等。针对困境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促进村民深度参与为原动力,多维度提升村民的体育小镇认同度;以优化顶层政策设计为先导,通过政策整合强化政策激励信号;以保障小镇社会效益为底线,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协调;以有序推进三产融合为基础,多渠道推进"体农旅"三产融合。  相似文献   

16.
体育产业因其具备产业关联性强、空间依存度高等特性,可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经济作用,有助于推动实现由“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增长的自发性转变,在未来将成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研究将视角聚焦体育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借鉴相关理论分析厘清了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分析赋能过程中显露的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合推进路径:聚焦乡村体育产业融合顶层设计,深化乡村产业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调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筑培育乡村体育人才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乡村体育,增强乡村体育经济发展韧性。  相似文献   

17.
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乡村体育旅游走向持续发展仍面临着产业联动效应不强、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协同治理格局难形成等窘境。基于此,需走“体旅农”融合发展之路、遵循新发展理念、落实人才强旅战略、建立利益共享协调机制才能实现乡村产业一体化,破解旅游产品同质,提升乡村体育文化软实力,形成乡村体育旅游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我国民族民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未来图景,并提出发展路径。价值:助力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巩固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未来图景:以产业为导向,提升经济效益;以创新为动力,焕发文化活力;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开发新平台。路径:赛事品牌与体旅产业共创经济价值,深入挖掘与创新发展共拓文化内涵,数字服务与数字文创共建全新平台,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共营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站在新时代的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高度,从发展理念、生产要素、创造价值和产业发展四个层面准确把握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背景。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体现在创新领域融合、深化改革步伐、加快产业升级、完善资源配置等方面。结合安踏体育、腾讯电竞、乐刻运动等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与实践,并总结其借鉴意义。针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完善体育产业行业政策,着力落实数字化转型标准;推动政府与体育企业合作,打造体育产业数字化支撑平台;完善智能体育支撑体系,实现数字技术普惠共享;以体育科技人才培养为导向,打造复合型体育人才团队等策略。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体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多元利益主体逐渐形成,文旅融合为其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以共生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实际调研、逻辑推理等方法,明晰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共生发展的城市价值、现实逻辑及发展问题。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主体存在:共生单元人才薄弱,缺乏行业全面需求;共生界面形式单一,偏利共生现象普遍;共生模式开发不足,尚未形成特色品牌。建议以体旅融合为点,促进共生单元的人才生成;以旅游资源为线,树立多元界面共生产业链;以文化内核为面,打造互惠共生的模式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