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该文使用矩生成函数方法推导了时间和频率选择性多输入多输出瑞利衰落信道上采用矩形M进制正交幅度调制的空时频分组编码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平均误符号率精确闭合表达式.数值计算和模拟结果表明,空时频分组码的误码性能分别优于时间选择性衰落信道上的空时分组码和频率选择性信道上的空频分组码.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比特交织空时编码调制分集方案,给出了调制分集的实现方法和获得最大分集增益的星座最优旋转角,分析了调制分集对比特交织空时编码调制迭代译码(BI-STCM-ID)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引入调制分集后系统的解码比特度量以及成对差错概率的解析表达式. 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调制分集极大地改善了BI-STCM-ID系统在Rayleigh信道下的性能,同时,空时分集与调制分集的结合,对改善快衰落信道和慢衰落信道的性能具有相互补充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更高的信息速率,提出空时分组码(STBC)与16-DAPSK技术相结合的方案.得到采用双发单收空时分组码情况下的16-DAPSK最优幅度分割因子,并基于该最优值得到Rayleigh和Rician衰落信道上的误码率特性曲线.仿真结果表明,将16-DAPSK与空时分组码结合在一起可以获得很高的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4.
在使用空时编码的OFDM系统中,接收端为正确解码需要精确的信道估计信息。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空时编码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算法,这种算法基于空时分组码的正交性。模拟实验证明该算法适用于慢变瑞利衰落信道和时不变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同时该算法优于基于LS的算法。  相似文献   

5.
为抵抗无线通信信道的选择性衰落以及提高系统的通信质量,提出了一种多发射天线多接收天线系统的信道编译码方法.Turbo 空时分组码系统的译码算法综合了2种码字的译码算法.采用多发射天线的系统结合空时分组码(STBC)码字矩阵和无线通信信道特性,推导了Turbo码译码过程所需的对数似然比(LLR);采用多接收天线的系统将各天线计算所得的对数似然比最大比合并(MRC)再进行迭代译码.仿真结果表明,Turbo空时分组码系统能够综合Turbo码的编码增益和空时分组码的分集增益,编译码复杂度不高,性能优异;在同等条件下,此译码算法所需信噪比优于基于最小欧式距离的译码算法近0.5 dB.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空时频分组码,通过分析其成对错误概率的Chernoff边界,揭示了多径时延特征影响空时频分组码性能的根本原因,给出了在快衰落信道中空时频分组码设计方法。并在ITU-R M.1225建议的车载信道模型下,利用仿真评估了空时分组码、空频分组码和空时频分组码在快衰落信道中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快衰落信道中,空频分组码性能优于空时分组码;多径时延特征是设计适合快衰落信道中具有最大分集增益空时频分组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空时编码技术及其展望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空时编码(STC)技术是通过利用阵列天线处理技术从而开发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性能的革命性发展,它可以有效抵消衰落,提高频谱效率.文中介绍了空时编码技术的由来及特点;讨论了3类接收机需要已知信道传输系数的空时编码技术:分层空时结构、空时格型码和正交空时分组码,给出了各自的实现框图及译码算法和特点;讨论了适于少数不知道信道传输系数情况的差分空时编码;给出了空时编码技术在无线通讯中的应用前景和目前的研究方向及热点.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格状编码调制级联空时分组码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方案,给出了在无线瑞利衰落信道中的系统性能上界和误码率仿真结果,该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分集资源,并且与单天线发送OFDM系统相比,系统能获得相当大的分集和编码增益,而与相同状态数的空时格状码的OFDM系统相比,也能有2dB左右的好处.  相似文献   

9.
多相调制下的空时分组码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给出了应用空时分组码的多输入--多输出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并以基本的两天线空时分组码为例给出了其编码算法和最大似然解码算法,尤其是在常用的多相调制下的简单线性译码算法,多相调制下的仿真结果证明了其带宽利用率高、性能优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编码与调制相结合的网格编码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四维192QAM网格编码,并利用差分编码与比特转换相结合,克服了接收端载波恢复的相位模糊问题。同时提出了利用多天线分集技术有效抵抗信道的衰落,采用多维网格编码与空时块码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善宽带下行衰落相关信道下空时码性能,提出了基于空时编码和特征波束结合的方案.该方案结合了特征波束形成和OFDM技术,将空域协方差矩阵的特征矢量作为空时码矩阵的加权矢量,使空时码在空间能量最集中的方向发射.利用特征波束形成和降维处理将衰落相关信道转化成2个发射天线N个接收天线的FIR信道.利用OFDM技术将FIR信道转化为一组相互独立的平行子信道来承载空时码.仿真结果表明与经典Alamouti码相比较,在不同多径数目及不同发射阵元条件下,该方案在信噪比提高的同时,误比特率性能曲线斜率下降更快.在发射阵元为6,多经数目为16的条件下,系统性能提升5dB.获得了更好的分集增益,并增加了等效信道总功率.  相似文献   

12.
在多径衰落信道下,提出了一种基于ML的新型离散小波包调制系统.利用基于LMS算法的分数间隔均衡抑制由多径衰落信道引起的码间干扰并且利用最大似然算法对解调后的码元进行检测.在多径衰落信道和白高斯噪声情况下,分析了基于小波包的新型多载波调制系统的传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小波包的新型多载波调制系统的性能要优于传统的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系统.  相似文献   

13.
基于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提出了多个输入和输出天线频率选择性瑞利衰落信道中的非相干空时频分组编码方法。成对错误概率分析表明,将子载波分组与正交空时频编码结合,提出的码能获得最大空间分集和频率分集,且只有较低的编解码复杂性。采用提出的编码方法,系统发射端的编码和接收端的解码都不需要知道信道状态信息,减小了信道估计所带来的系统复杂性。给出了码的设计准则和仿真结果,验证了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提出码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扫相空时比特交织编码调制(PS-ST-BICM)方案,通过扩展扫相矩阵维数,使得相邻码矩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时间分集增益,可有效地抵抗块衰落引起的突发错误. 给出了系统最优旋转矩阵的设计准则,以此获得最大化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 从理论上分析了新方案的Singleton界和误码率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在Rayleigh块衰落信道下新方案性能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多径衰落信道下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 OFDM)系统的定时同步算法.算法将恒幅零自相关码作为训练序列,每根发射天线采用修正的循环延迟序列,在接收端分别计算本地序列和接收信号的互相关和接收信号的对称自相关,再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确定定时位置.为了对抗多径信道中第1径不是最强径的情况,还采用了多径后向搜索技术,并利用可变阈值进行判决,以改善同步性能.通过仿真对算法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和多径信道下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速移动环境下多普勒频偏造成移动信道的快衰落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子载波间干扰(ICI)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快衰落环境的OFDM系统子载波间干扰抑制算法.采用接收符号移位抵消方式消除符号子载波对远处其他子载波的干扰,再运用频域邻道干扰滤波方式消除其对相邻子载波的干扰,而快衰落的时变信道特性采用梳状导频方式跟踪估计.利用移位抵消后特殊的子载波间干扰分布特性,简化了信道传输矩阵以及邻道干扰抵消算法.通过合理设计训练符号,提高了在ICI环境下信道估计的准确性,从而获得带宽效率和复杂度的均衡.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改善ICI对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采用喷泉码和自适应调制的多中继传输方案,并给出相应的多中继选择算法.首先对结合喷泉码的几种调制方案的吞吐量进行分析,给出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最佳调制方案,并分析衰落信道下自适应调制的性能;然后将喷泉码和自适应调制技术应用于多中继传输方案中,给出一种中继选择算法,并详细分析该方案的传输时间和能量消耗性能;最后对该传输方案进行仿真,并与其他传输方案的性能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传输方案可明显改善系统的数据吞吐量,缩短系统的传输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快衰落条件下多输入多输出(MIMO)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问题,根据MIMO OFDM的时变信号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内插和导频辅助的快衰弱信道估计方法,讨论了进行有效信道估计的必要条件,得到了对导频矩阵的要求.本算法不约束信道为静态或准静态,能够有效地估计出在一个OFDM符号持续时间中发生变化的信道参数,并且具有良好的均方误差性能.计算机仿真表明了这一信道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基于决策融合的协作频谱感知方案大多数都是以理想的通用控制信道为前提,没有考虑实际决策传输中也存在衰落及噪声干扰,对此,将感知信道和控制信道建模为Suzuki信道,提出一种基于最小错误概率决策估计和K/N决策融合的协作频谱感知方案. 数值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非理想决策传输条件下的协作感知性能较理想条件下有一定恶化,在控制信道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其性能甚至不如本地感知.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阴影衰落的空间相关性对协作感知性能的影响. 仿真结果显示,随着次用户之间距离的增大,阴影相关性的不利影响将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