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联合生物反馈对气虚排便推进力不足型便秘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脾胃病重点专科住院的气虚排便推进力不足型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4例气虚排便推进力不足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2组均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和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长强、次髎、大肠俞穴位按摩,疗程均为12周。干预12周末评估2组患者临床总疗效,干预前、干预12周末评估2组患者便秘主症积分、3 D肛管直肠测压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前,2组气虚排便推进力不足型便秘患者便秘主症积分、3 D肛管直肠测压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末,2组患者总疗效、便秘主症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肛管静息压、初始感觉较干预前均下降,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压力及肛门松弛率均升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气虚排便推进力不足型便秘的疗效优于单纯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增强直肠推进力,改善便秘,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游倩  严辉  李姣  郭先娥 《山西护理杂志》2014,(12):4273-4275
[目的]探讨扩肛联合排便训练改善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经检查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便秘患儿,给予扩肛、训练排便等治疗措施,同时通过门诊学习让患儿家属熟练掌握该方法,让患儿采用该方法居家治疗3个月至1年。[结果]干预后不同年龄段患儿结肠钡灌肠结果提示结直肠排空功能较干预前明显好转;多数患儿便秘症状明显好转。[结论]扩肛联合排便训练治疗可有效提高功能性便秘患儿结直肠排空功能,缓解患儿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3.
游倩  严辉  李姣  郭先娥 《护理研究》2014,(34):4273-4275
[目的]探讨扩肛联合排便训练改善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经检查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便秘患儿,给予扩肛、训练排便等治疗措施,同时通过门诊学习让患儿家属熟练掌握该方法,让患儿采用该方法居家治疗3个月至1年。[结果]干预后不同年龄段患儿结肠钡灌肠结果提示结直肠排空功能较干预前明显好转;多数患儿便秘症状明显好转。[结论]扩肛联合排便训练治疗可有效提高功能性便秘患儿结直肠排空功能,缓解患儿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满足新生儿延续性护理服务需要,建立并实施新生儿护理门诊。方法 制订新生儿护理门诊规范,选拔出诊护士,成立新生儿护理门诊,提供新生儿黄疸筛查和育儿指导,由护士、医生、患儿家长对新生儿护理门诊进行评价。结果 共选拔16名护士出诊,2017年3月—8月新生儿护理门诊共接诊2 543例次,其中新生儿黄疸患儿最多,为2 038例(80.14%)。出诊护士均认为新生儿门诊的设立提升了患儿家长对医院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认为自己在出诊过程中提升了处理专科护理问题的能力;66.67%的医生认为护理门诊对患儿的诊治有帮助;80%的家长对护理门诊的总体评价为90~100分。结论 新生儿护理门诊的开设可有效识别病理性黄疸并解决家长的育儿问题,提升了新生儿专科护士的社会地位和作为临床护理专家的信心,得到了医生和家长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分析和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对18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直肠肛门测压记录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并与160例无排便异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①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②治疗后便秘患者直肠、肛管静息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域值降低(p〈0.05)。③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通过改善直肠肛门压力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2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采用自身前后的对照方法,比较便秘症状与直肠肛门压力情况。结果21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治愈率65.5%(p〈0.05);6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84.4%(p〈0.05);3例无效,2例失访。结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行为和心理治疗,医护人员良好的态度,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预防痔疮患者术后便秘的效果。 方法 选取收治的痔疮术后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比较2组患者自然排便率、便秘发生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3 d内首次自然排便率高于对照组(χ2=32.359,P<0.001),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9.426,P=0.002),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3.019,P=0.003)。 结论 中医辨证施护可帮助患者排便,是一种痔疮术后预防便秘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物反馈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通过直肠测压、肛门括约肌肌电图,使患者直接观看屏幕图像,了解排便时自身盆底肌及直肠内压力变化的情况,告知患者改变异常的排便动作,经过反复训练学会放松盆底及肛门外括约肌,达到治疗便秘的作用。此方法对于慢性便秘中的出口梗阻型、部分混合型便秘有较好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现将我院消化内科胃肠动力室用生物反馈治疗170例便秘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拟接受术前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在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用固态肛门直肠高分辨测压设备对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并评价患者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和直肠顺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能促进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感觉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儿童功能性便秘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12月(品管圈活动前)收治的36例功能性便秘儿童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10月(品管圈活动后)收治42名例功能性便秘儿童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基于电话回访的延续护理模式,观察组开展基于品管圈活动的延续护理模式。评价观察组患儿便秘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2组患儿直肠肛管功能。结果进行2个PDCA循环后,观察组患儿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肛裂出血、前哨痔增大等便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 <0.05)。实施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增加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排便次数,改善排便效果,对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便秘与生物反馈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的肛管动力学特点及其生物反馈治疗的意义。方法  36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 1个月 ,治疗前后进行排便情况、肛管测压、2 4小时GITT以及直肠和盆底肌电描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 (0 .8± 0 .3)次 /周增加到 (4 .1± 1.1)次 /周 ;2 4小时GITT由治疗前的平均 19.4 %增至 6 2 .1% ;功能性出口梗阻及混合型便秘患者经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 ;便秘组直肠感知阈值、最大耐受量、肛管 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结论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均存在肛管 直肠动力异常 ,并有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 ,治疗后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改善 ,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的矛盾运动消失 ,每周排便次数增加 ,便秘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儿童PICC维护门诊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以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 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PICC维护记录单详细记录患儿进行PICC维护时的情况以及处理措施和效果。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998例患儿进行PICC导管维护,161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6.1%,经过对症处理155例患儿PICC继续使用,6例患儿PICC被迫拔除。结论 儿童PICC维护门诊常见并发症较多,但经过专业护理可以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保持导管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8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2020年1月-12月入院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1月-12月入院的42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便秘发生率以及排便积分。结果观察组便秘发生率为19.05%,低于对照组的40.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3,P=0.032)。干预1周和2周后,观察组排便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364,P=0.020;t=10.330,P<0.001)。结论 前瞻性护理干预可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率,改善患者排便情况,护理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聂圣肖  赵瑾  孙红 《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1):1677-1681
目的 了解全国二级、三级医院专科护士的使用现状,为加强专科护士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中华护理学会继续教育部设计的全国专科护士使用效果调查问卷,应用问卷星对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6所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教学主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5.2%的专科护士工作岗位为临床护理岗;在72.6%的医院中,专科护士工作地点已延伸至全院,在41.2%的医院中,专科护士工作地点已延伸至院外;在70%以上的医院中,专科护士参与制订危重患者护理计划、疑难病例讨论、护理会诊、护理教学与科研工作,59.3%的医院还安排专科护士参与专科护理门诊工作;在科研能力方面,仅17.3%的专科护士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科研课题。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专科护士在院外开展工作的比例较高(P<0.05);较多的三级医院专科护士参与制订危重患者护理计划、专科护理门诊、教学科研工作(P<0.05);三级医院的专科护士较二级医院的专科护士承担的科研课题更多(P<0.05)。结论 专科护士角色重在临床实践,工作地点得到拓展,专科能力得到提升,但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三级医院专科护士工作地点更为广泛,对专科护士的使用更为充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建立地区老年专科护理联盟, 提升区域老年专科护理的专业水平, 为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方法 以三甲医院为盟主建立江门地区老年专科护理联盟, 共纳入本地区34家医疗机构, 通过建立沟通制度, 培训联盟医院专科护士, 指导和协助建立老年专科小组, 建立老年专科护理技术工作指引、培训、查房, 定期在联盟医院开展个案讨论等形式, 提升基层老年专科护理水平。结果 2016年9月-2017年2月培养了30名老年专科护士;联盟建立后, 学员专业能力较培训前显著提高;联盟内所有医院制定专科流程指引;完成了72例个案收集, 举行全市护理交流学习巡查2次、疑难病例讨论17次及护理个案讨论会31场次。结论 老年专科护理联盟有效的促进了地区老年护理的发展, 提供专科知识交流平台, 提升了地区老年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部艾灸联合推拿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便秘的干预效果。 方法 将2017年5月-2018年10月在我院住院80例乳腺癌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以艾灸联合腹部推拿干预。干预1周后采用便秘严重程度评分(constipation scoring system, CSS)量表及便秘诊治疗效评价标准评估2组患者便秘情况。 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CSS评分低于对照组(t=-6.669,P<0.001),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5.394,P<0.001)。 结论 艾灸联合腹部推拿疗法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便秘症状,安全有效且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3种治疗长期卧床骨折患者便秘方法的效果,探讨治疗骨折患者便秘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03例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口服麻仁软胶囊组35例,开塞露肛门注入组35例,开塞露肛门注入及扩肛组33例。比较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扩肛加开塞露方法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较其他两组提前;排便感觉优于其他两组(均P<0.01)。结论采用扩肛加开塞露肛门注入法治疗长期卧床骨折患者的便秘,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和提高患者舒适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53 316名专科护士职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中国专科护士的工作现状,为进一步完善专科护士培养,加强专科护士使用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 316名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6.5%的专科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其中专科护理相关工作居多,占97.7%,参与专科护理会诊和护理门诊的专科护士分别占63.6%和59.7%。专科护士认为影响自身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人力不足、职责不明确、未分层使用和缺少来自管理层的支持,分别占81.1%、56.4%、47.6%和46.5%。专科护士感受方面,对医院的重视和支持、医院提供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职称或职位晋升优先权、专科岗位绩效/津贴4个方面表示非常满意的分别占51.5%、37.7%、31.0%和27.9%。在专科护士需要的支持方面,84.6%的专科护士提出需要提高专科护士待遇;73.4%的专科护士表示需要提供参加专科相关培训的机会;70.2%的专科护士表示需要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65.8%的专科护士提出需要增加专科护士工作岗位。 结论 中国专科护士的工作内容目前以临床专科护理为主,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方面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力不足、职责不明确和未分层使用是专科护士认为影响自身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专科护士对职业发展的满意度亟待提高,建议护理管理者提供专科相关培训和发挥作用的平台,促进专科护士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深入了解ICU护士在护理谵妄患儿过程中的体验及遇到的困难,为提高护士谵妄护理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0年5月—10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对12名护理过谵妄患儿的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使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分析提炼出主题。 结果 分析得出ICU护士护理患儿谵妄体验的4个主题,分别为: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压力、积极实施针对性的谵妄护理干预策略、期望掌握谵妄知识以提升对谵妄患儿的照护能力、渴望得到医生及家长的支持。 结论 需要重视ICU护士在护理谵妄患儿过程中的压力与需求,在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的同时,强化谵妄专业知识、优化医护协作与家庭参与模式,提高ICU护士谵妄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滞留在医院患儿及家属实施应急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组建儿科应急管理团队,成立感染防控小组、生活保障小组、人文关怀小组来落实患儿及家属感染防控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及情绪管理。结果 滞留在院的患儿及家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培训率达100%,3餐前手卫生落实率100%,患儿口罩佩戴率由80.5%提高至94.4%,家属口罩佩戴率100%,护士指导正确佩戴口罩60次,家属进行体温监测9 324例次,患儿、家属、医护人员均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事件,家属发生情绪过激反应1例次。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对滞留医院的患儿及家属实施一系列的应急管理策略,有效遏制了新型冠状病毒在儿科病房里的输入与交叉传播;保障了患儿、家属及医务工作人员的安全;稳定了患儿、家属的情绪;促进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设;增强了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