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皖南山区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易感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皖南山区黄山市黄山区、休宁县和池州市石台县各选择2~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6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法对调查人群进行血清并殖吸虫抗体检测;对调查人群进行并殖吸虫易感因素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群易感因素。采集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镜检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1113人,人群血清并殖吸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0.96%(122/1113),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74%(79/575)、10.05%(22/219)和6.58%(2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职业、饮用水源以及是否喝生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225、11.079、10.274、10.812,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龄组、饮用非自来水以及喝生水与并殖吸虫感染高度相关。三地共捕获溪蟹348只,溪蟹并殖吸虫平均感染率为20.1%(70/348),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溪蟹感染率分别为25.64%(40/156)、18.09%(17/94)和13.27%(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7,P<0.05)。三地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度分别为黄山区0.126个/g组织、休宁县0.117个/g组织和石台县0.066个/g组织,平均感染度0.108个/g组织。结论皖南山区为并殖吸虫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应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北省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8—2020年在湖北省13个县(市、区)设立监测点,每年8—10月,在每个监测点选择1个行政村或沿水系分布的若干自然村,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岁以上全部常住居民进行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采集监测点居民血样,采用ELISA检测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水平。血清抗体阳性者再采集痰液用浓集消化法检测并殖吸虫虫卵,并进行个案调查。对采集血样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和相关行为。选择监测点内的山坑、溪流环境采集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采用捣碎沉淀法检测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 3年共调查3 947人,人群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总阳性率为9.5%(376/3 947)。血清抗体阳性者痰液经浓集消化法检测均未查到虫卵。不同地区以兴山县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2.5%(158/218);地区间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69.9, P 0.01)。男性和女性血清抗体阳率分别为9.2%(172/1 875)、 9.9%(204/2 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6, P 0.05)。各年龄段血清抗体阳性率以6~9岁和≥60岁较高,分别为11.1%(9/81)和12.9%(251/1 951);各年龄段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48, P 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以小学和大学及以上人群较高,分别为12.4%(277/2 228)和2/14;不同文化程度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06, P 0.01)。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饮用自来水人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1.3%(285/2 529);各种饮用水类型的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34, P 0.01)。食用过溪蟹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5%(36/313),未食用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4%(340/3 634)(χ2=1.539, P0.05)。有饮生水行为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9%(77/1 315),无饮生水行为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4%(299/2 6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29, P 0.01)。共采集溪蟹558只,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0.4%(58/558),平均感染度为7.6个囊蚴/只;13个监测点中溪蟹感染率最高的为兴山县,达81.6%(31/38);利川市、丹江口市、建始县、夷陵区、通山县、宣恩县、英山县等7个监测点未查到囊蚴感染溪蟹;不同地区间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514, P 0.01)。结论湖北省人群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仍较高,以兴山县、≥60岁年龄段、小学文化程度人群为重点人群;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囊蚴感染率较高,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为闽江流域并殖吸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和闽江中段等3个区域设置调查点,开展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情况调查,鉴定所捕获溪蟹,双筛法收集囊蚴,镜检后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捕获溪蟹595只,囊蚴感染率为36.81%,闽江上游、上游周边及闽江中段3个区域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4.93%(78/142)、44.03%(59/134)、25.71%(82/319),不同区域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6,P<0.05)。总体感染指数为5.90,3个区域感染指数分别为13.47、7.80、2.17,均为高度风险疫源地。查获溪蟹8种,除沈氏华南溪蟹未检出囊蚴外,其余7种均有感染,其中将乐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25%(77/118)和64.58%(31/48);不同蟹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6,P<0.05)。共检出囊蚴3种,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结论 闽江流域部分地区溪蟹并殖吸虫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人群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湖北省西部山区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方法选取兴山县、恩施市、郧西县和保康县等4个县(市)作为并殖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主动监测。在监测点采集溪蟹检测囊蚴感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群血清并殖吸虫特异性抗体Ig G和Ig M,同时开展相关知识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共采集人群血清1 143人份,总体阳性率为1.84%(21/1 143);其中男性阳性率1.78%(10/562),女性阳性率1.89%(11/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05)。共采集溪蟹161只,平均重量11.72 g,阳性率为9.32%(15/161),感染度为7.07个/只。其中雌性溪蟹阳性率为11.54%(9/78),雄性为7.23%(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05);雌性溪蟹感染度为6.67个/只,雄性溪蟹为7.67个/只。参与问卷调查的1 143人中,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行为者占0.44%,有喝生水行为者占0.87%。结论湖北省西部山区并殖吸虫病传播链仍然存在,部分监测点第二中间宿主感染率回升,应持续开展监测防控和健康教育宣传,以免出现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安徽省休宁县并殖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境内主要水系长度及途经范围,选取分布在率水水系的溪口镇杭溪村、碜溪村,鹤城镇渔塘村,汪村镇汪村和山斗镇山斗村,以及横江水系的蓝田镇儒村共 5 个乡镇 6 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对溪蟹、人群和犬的并殖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6 个调查点共捕获溪蟹 324 只,其中 65 只感染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 20. 06%;横江水系调查村溪蟹感染率高于率水水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77. 802,P<0. 05)。 汪村和儒村共检测 515 人,其中阳性 39 人,人群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为 7. 57%,不同性别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 614,P>0. 05);汪村、儒村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 124,P>0. 05);≥35 岁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35 岁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 969,P<0. 05)。 汪村和儒村的犬粪中均检测到卫氏并殖吸虫虫卵,检出率为 19. 23%(5 / 26)。 结论 安徽省休宁县为卫氏并殖吸虫病疫源地,等级为Ⅲ级。 应加强居民健康教育,提高防控意识,做好犬类监测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并殖吸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武夷山中段闽江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蟹类种群及其感染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和寄生虫资源库样本扩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4月,在武夷山山脉沙溪和富屯溪闽江水系的建宁县及其周边宁化、邵武、将乐、顺昌县开展调查,选择居民区附近山涧水沟采集溪蟹标本。根据雄蟹第一腹肢末节形态特征进行蟹种鉴定,采用直接压片法、双筛法检测捕获的溪蟹并殖吸虫感染。分离并殖吸虫囊蚴,根据囊蚴大小、囊壁厚薄和排泄囊及肠管形态鉴定囊蚴种类,并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建宁县及周边闽江流域6条水系存在将乐华溪蟹、福建华溪蟹、黎川华南溪蟹、林氏华南溪蟹、沈氏华南溪蟹、平肢华南溪蟹、恩氏博特溪蟹等7种溪蟹分布,在蟹体内检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43.6%(125/287)。将乐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7.1%(48/84)、26.2%(22/84)、61.8%(21/34);福建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2.6%(51/97)和30.9%(30/97);黎川华南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6.9%(5/72),此为该蟹卫氏并殖吸虫感染首次记录。建宁县调查点溪蟹多为卫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混合感染,并殖吸虫感染率为70.4%(76/108),平均每只感染溪蟹检出囊蚴15.3个、平均每克溪蟹检出囊蚴1.9个,囊蚴感染指数为20.5。建宁县周边调查点溪蟹体内检出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52.3%(56/107),平均每只感染溪蟹检出囊蚴9.8个、平均每克溪蟹检出囊蚴0.9个,囊蚴感染指数为4.6。结论 建宁县及周边闽江流域蟹类种群资源丰富,且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高,为高度感染风险的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国豫皖闽浙4省5地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CO1)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囊蚴虫种。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浙江省永嘉县、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福建省政和县及漳州市等5个调查点采集溪蟹,分离溪蟹中并殖吸虫,提取囊蚴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ITS2和线粒体C01基因,测序。采用DNA Star拼接各基因测序结果,并进行各序列间的比对,同时与GenBankTM中并殖吸虫基因进行BLAST比对。基于ITS2、CO1序列,以肝片吸虫为外群,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浙江省永嘉县、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福建省政和县及漳州市等5个调查点的溪蟹并殖吸虫囊蚴阳性率分别为82%(49/60)、41%(29/70)、55%(41/74)、65%(41/63)和45%(32/71)。ITS2、CO1扩增长度依次约为500 bp、450 bp。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和浙江省永嘉县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CO1与卫氏并殖吸虫(KC417492.1,AF219379.2)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100%、96%~99%,均与卫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CO1与斯氏并殖吸虫(KX129924.1、MK568551.1)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100%、95%~99%,均与斯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福建省政和县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与斯氏并殖吸虫(KX129924.1)的相似性最高,为98%~100%,与斯氏、宫崎并殖吸虫聚为一大支(两虫种分支不明显),CO1与宫崎并殖吸虫(AY618823.1、AY618834.1)的相似性最高,为91%~94%,与宫崎并殖吸虫聚为一支,与斯氏并殖吸虫分支明显;福建省漳州市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与卫氏并殖吸虫(KC417492.1)的相似性最高,达100%,CO1与三平正并殖吸虫(AF159595.1)的相似性最高,为97%~99%,与三平正并殖吸虫聚为一支。结论 4省5地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PCR扩增检出CO1与卫氏、斯氏、宫崎和三平正并殖吸虫高度同源。并殖吸虫CO1可作为并殖吸虫虫种鉴别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广州北部山区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现状。方法采集并解剖调查点山溪中螺蛳、溪蟹,检查并 殖吸虫尾蚴、囊蚴。用所获囊蚴人工感染猫、犬,解剖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进行COI 基因、ITS2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检索并殖吸虫,COI基因与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结果良口螺蛳尾蚴 感染率0.32%(4/1 21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100%(35/35)。感染度:79.4个囊蚴/只 蟹,11.12个囊蚴/g蟹,最高只蟹检出囊蚴1 050个,蟹种平和华溪蟹。南昆山螺蛳尾蚴感染率0.15%(3/2 00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 100%(59/59),感染度:105.66个/只蟹,7.87个/ g蟹。蟹 种为平和华溪蟹。吕田螺蛳尾蚴感染率0.03%(1/310),螺蛳种为拟钉螺。溪蟹囊蚴感染率36.73% (36/98),感染度4.55个囊蚴/只蟹,0.53个囊蚴/ g蟹,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良口和南昆山成虫COI、 ITS2基因DNA序列与GenBank检索卫氏并殖吸虫COI、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9%、98%和98%、 97% 。结论广州北部山区新发现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两处,两疫源地虫种无差异。斯氏狸殖吸虫中 度疫源地一处。  相似文献   

9.
对河南省洛阳市溪蟹的并殖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确认洛阳市并殖吸虫病的疫源地。于2013年8月至2019年10月陆续在洛阳9县(市)监测点采集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实验室检测溪蟹并殖吸虫感染情况。囊蚴采用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 (CO1)基因进行鉴定。共捕获560只溪蟹,宜阳县、洛宁县、新安县、嵩县和栾川县发现并殖吸虫囊蚴,经形态学和PCR鉴定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宜阳县溪蟹感染率和感染度最高,分别为58.33%和11.54个囊蚴/只,新安县、嵩县、洛宁县和栾川县溪蟹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依次为25.93%和0.33个囊蚴/只、 19.64%和0.23个囊蚴/只、 11.96%和0.12个囊蚴/只、 6.17%和0.06个囊蚴/只。PCR结果显示,宜阳县、新安县、嵩县、洛宁县和栾川县溪蟹分离出的囊蚴样品扩增出的ITS2长度约500 bp,与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为KX129924.1)的相似性为98%~100%。提示宜阳县、洛宁县、新安县、栾川县和嵩县均为并殖吸虫病疫源地,其中宜阳县属于中度流行区,新安县、洛宁县、栾川县、嵩县为轻度流行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石台县肺吸虫流行现状及易感因素,为制订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石台县仙寓乡作为调查点,采集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采用捣碎沉淀法检测其囊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集当地 6 ~ 75 岁调查对象末梢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检测血清中肺吸虫特异抗体 IgM 和 IgG;同时进行肺吸虫易感因素的问卷调查,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检测溪蟹 98 只,囊蚴感染率为 13. 27% (13 /98),感染度为 0. 066 个 /g,感染指数为 0. 008 9;采集 319 份当地调查对象末梢血,血清学检测肺吸虫抗体阳性率为 6. 58% (21 /31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溪蟹以及喝生水者抗体阳性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 487、8. 053,P < 0. 05)。 结论 石台县为肺吸虫病历史流行区,目前部分人群仍存在感染,食用溪蟹及饮用生水者易感染肺吸虫。 加强肺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是预防和控制当地肺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福建省尤溪、永泰与平和等3县并殖吸虫病疫源地情况。方法在福建省尤溪、永泰与平和等3县各选取1个村作为调查点。采用ELISA法检测部分人群的并殖吸虫IgG抗体,并调查部分居民食蟹史。现场采集标本,剖检淡水螺类,检查并殖吸虫尾蚴感染情况;以双筛水洗法或直接压片法调查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采集猫、狗粪便,以水洗过筛沉淀法检查并殖吸虫虫卵。用分离自以上3地蟹类的并殖吸虫囊蚴进行人工动物感染实验。同时观察疫源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结果福建省尤溪县、永泰县和平和县等3地发现斯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三平并殖吸虫(原名三平正并殖吸虫)。尤溪县畔岭村、永泰县赤水村居民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21/309)和6.8%(9/133)。查见淡水螺类4种,其中拟钉螺属2种和拟小豆螺属1种为斯氏并殖吸虫新的第一中间宿主。查见淡水蟹类4种,其中南海溪属1种为斯氏并殖吸虫新的第二中间宿主。尤溪县的拟钉螺和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1%(27/1 344)和92.1%(58/63),蟹感染指数为171.9,终末宿主动物粪便并殖吸虫卵阳性检出比例为1/7。永泰县的拟小豆螺和拟钉螺的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6%(4/690)和0.1%(2/2 330),溪蟹感染率为18.2%(18/99),蟹感染指数9.12。平和县的放逸短沟蜷和溪蟹的并殖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3%(3/1 092)和44.9%(35/78),蟹感染指数为6.16。结论福建省尤溪、永泰与平和等3地发现卫氏并殖吸虫、三平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是高度感染或超高度感染的并殖吸虫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2.
2015—2020年,从福建省尤溪县东南部华兰溪流域溪尾乡的埔宁村、溪尾村和汤川乡的赤墓村、珠建村等4个村,每村选1条水量较少、 1条水量较多的水沟作为调查点,采集淡水螺、蟹,对螺和蟹进行形态学分类,分离螺类并殖吸虫尾蚴和蟹类囊蚴并进行鉴定。用从蟹类分离的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各80条分别经口感染幼犬1只,感染后60 d起粪检查找虫卵,分别于感染后80、 100 d剖杀幼犬,收集成虫,对成虫进行形态学分类。共查获淡水螺类3种,共7 405只。其中,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1种,为放逸短沟蜷;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2种,分别为待定种拟钉螺和待定种洱海螺。埔宁村(拟钉螺)、溪尾村(拟钉螺)和赤墓村(洱海螺)等3个村的螺类斯氏并殖吸虫尾蚴的感染率分别0.39%(6/1 546)、 0.17%(2/1 179)和0.26%(5/1 898);珠建村的放逸短沟蜷检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为0.11%(1/917)。共查获蟹类5种319只,均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分别为福建华溪蟹、永安博特溪蟹、尤溪博特溪蟹、福建南海溪蟹和待定种华南溪蟹。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总感染率为25.71%(82/319),平均感染度为7.34个囊蚴/蟹,感染指数为3.09。其中埔宁村的尤溪博特溪蟹、福建华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41.89%(31/74):溪尾村的待定种华南溪蟹、福建华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22.67%(17/75);赤墓村的福建华溪蟹、永安博特溪蟹、福建南海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0.0%(21/70)。珠建村的福建华溪蟹、永安博特溪蟹、福建南海溪蟹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3.00%(13/100)。囊蚴感染犬后分别获得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成虫12、 10条。福建省尤溪县东南部存在多种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类和第二中间宿主蟹类,为中度感染风险的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皖南山区学生并殖吸虫感染现状及其易感因素。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集黄山市936名小学生末梢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并殖吸虫特异抗体IgM和IgG,以确定其感染情况;同时进行《并殖吸虫易感因素》的问卷调查,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并殖吸虫总感染率为12.07%(113/936),各县区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性别、是否食用溪蟹、饮用水源不同、是否喝生水及对并殖吸虫知识不同知晓情况的调查对象中,其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黄山市小学生并殖吸虫感染率较高,该地区仍是并殖吸虫流行的疫源地。男性、食用溪蟹及不了解并殖吸虫预防知识的人群更易感染并殖吸虫,应作为重点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浙江省金华地区并殖吸虫自然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感染情况,并确定并殖吸虫虫种地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金华市的9个区(县)中,各随机抽取3个乡镇(街道),共27个调查点。现场采集标本,剖检淡水螺类,检查并殖吸虫尾蚴感染情况。以双筛水洗法检查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从囊蚴检查阳性的调查点收集猫、狗和溪边山坑的流浪猫粪便,以水洗沉淀法检查并殖吸虫虫卵。用分离自溪蟹的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家犬获取成虫。测量尾蚴、囊蚴、虫卵和成虫的大小。提取成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殖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COI)和核糖体DNA第二间区(ITS2)的基因,测序后用BoiEdit软件分析其与其他11株并殖吸虫的同源性,利用MEGA软件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和琅琊镇与武义县白姆乡均发现并殖吸虫,第一、二中间宿主分别是放逸短沟蜷和浙江华溪蟹。婺城区沙畈乡的螺类和溪蟹的感染率分别为0.2%(2/1 088)和76.7%(46/60),溪蟹的感染指数为2.0。琅琊镇的螺类和溪蟹的感染率分别为0.1%(1/1 683)和53.0%(32/60),溪蟹的感染指数为0.9。武义县白姆乡的螺类和溪蟹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经口感染家犬及SD大鼠后特异抗体、虫卵及虫体变化情况,探索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新传播途径。方法 自安徽省休宁县收集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和囊蚴,分别经口感染家犬和SD大鼠,常规饲养。收集感染动物血清,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收集粪便,检测并殖吸虫虫卵。感染后30周剖杀,检获肺脏或肌肉中并殖吸虫成虫或童虫,比较分析尾蚴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得虫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家犬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和IgG抗体与囊蚴对照组的抗体变化规律一致,仅IgM抗体存在时间较短;实验组SD大鼠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抗体存在时间和IgG的OD值高水平维持时间均较囊蚴对照组大鼠短。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家犬粪便中均检出并殖吸虫虫卵,肺脏中查到并殖吸虫成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SD大鼠粪便中均未查到虫卵,在其肌肉中均发现并殖吸虫童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可经口感染家犬和SD大鼠,为当地居民并殖吸虫感染新途径的探索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07年8月在宁海县深圳区俞山村现场捕捉溪蟹和川卷螺,镜检并殖吸虫囊蚴和尾蚴的感染情况。共捕获97只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阳性率为11.3%(11/97),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其中, 体重<5 g的20只, 阳性率为10%(2/20), 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 体重>5 g的77只中,5~15 g的阳性率为10.2%(5/49),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15~25 g的阳性率为20.0%(4/20), 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25~35 g的阳性率为0(0/8)。体重>5 g的77只中,雄蟹与雌蟹比例为2.5 ∶ 1,阳性率分别为12.7%(7/55)和9.1%(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P>0.05)。采集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200只,未发现阳性。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延平区肺吸虫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延平区肺吸虫病病原虫种、第一、二中间宿主和人群的感染率。方法收集全县10个乡镇38个村的淡水螺蛳与溪蟹标本并按常规检查其肺吸虫囊蚴,对葫芦山、吴丹、明洋三个村人群作肺吸虫成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者抽血以EIJSA法检测肺吸虫抗体。结果发现的病原虫种为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和三倍体。第一中间宿主有二种螺蛳:放逸短沟蜷、小桥拟钉螺,因数量少没有检查。第二中间宿主有三种溪蟹,即:福建华溪蟹、福建马来溪蟹及华南溪蟹属一新种。三个村蟹标本检查囊蚴感染率为12.12%(8/66)。人群皮内试验的阳性率为7.08%(110/1554)。三个村人群的皮试阳性率分别为10.37%(55/530),6.53%(34/521),418%(21/503),三个村皮试阳性者血清肺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72%(7/55),11.72%(4/34),4.76%(1/21)。结论延平区为闽北肺吸虫轻度流行区,但局部地区为中度疫区。  相似文献   

18.
2022年于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湖北兴山县和保康县分别采集34只和27只溪蟹,捣碎后用NaOH消化法提取DNA。根据卫氏并殖吸虫5.8S核糖体RNA序列,使用Primer Explorer V5软件设计卫氏并殖吸虫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特异引物,建立卫氏并殖吸虫LAMP检测方法,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扩增效率及现场应用效果,并与沉淀镜检法比较。结果显示,建立的LAMP检出限可达1个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且与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肝片形吸虫、肝毛细线虫、钩虫等虫种无交叉反应。检测4份卫氏并殖吸虫囊蚴DNA样品,出现浊度时间(Tt值)和浊度速率峰值(Df)均值为29.0 min和0.237。LAMP检出兴山和保康县卫氏并殖吸虫阳性溪蟹分别为24只和0只,阳性率分别为70.6%(24/34)和0 (0/27);沉淀镜检法检出囊蚴阳性溪蟹分别为23只和0只,阳性率分别为67.6%(23/34)和0 (0/27),两种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P> 0.05)。建立的卫氏并殖吸虫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淡水蟹卫氏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粤东平远县并殖吸虫分布现状。方法调查木溪村、郭屋、岩子坳、五指石、塔子里等5个村山溪中的螺蛳和溪蟹,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用检出的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家猫,检查家猫感染情况。结果木溪村螺蛳感染率为1‰(2/2000),郭屋、岩子坳螺蛳感染率为0.5‰(1/2000)。5个调查点检获的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木溪村、郭屋、岩子坳、五指石、塔子里蟹体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5.36%(62/112)、65.26%(62/95)、48.38%(60/124)、35.13%(52/148)和36.75%(43/117)。木溪村和郭屋村溪蟹检出Pw、Ps和Ec三种囊蚴,岩子坳村溪蟹检出Pw和Ps二种囊蚴,五指石和塔里村溪蟹检出Pw和Ec二种囊蚴。解剖人工感染虫卵阳性猫6只,共检获Pw成虫6条、幼虫2条,Ps成虫8条,Ec成虫4条。结论平远县木溪村为Pw、Ps和Ec混合感染高度疫源地;郭屋、岩子坳、五指石和塔子为新发现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平远县流行的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优势种为平和华溪蟹。  相似文献   

20.
光泽县肺吸虫病病原学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光泽县并殖吸虫病病原。方法 捕捉不同方位并殖吸虫第一、二中间宿主螺、蟹标本。检查螺蛳感染的并殖吸虫尾蚴和蟹的囊蚴,结果 在3个调查点中,5320只放逸短沟蜷无阳性发现;83只福建华溪蟹和角肢南海溪蟹,检出阳性36只,阳性率为43.37%,发现囊蚴99个,平均2.75%/只,0.34个/g,虫种为三平正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此外还发现有切头涡虫和蟹蛙蛭在蟹体的寄体。结论 光泽县为并殖吸虫中度流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