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承压水完整井的极限降深与最大出水量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于承压水的极限降深往往限制为S_(max)=H-M,但在一般地下水动力学的计算中对于大降深的承压水转潜水的计算则没有任何限制。那么为什么应在资源评价中有此限制呢?我们认为此种限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是绝对的。这可从潜水运动中Ⅰ值问题的分析中得到解释。通过分析可知,不但有时水位降深不能超过承压顶板。甚至有时达不到承压顶板。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开采和集取地下水的方法和构筑物的型式也各不相同。管井是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中采用最广泛的型式之一。管井出水量一般是根据水文地质参数和抽水试验结果,按照有关公式进行计算确定。如何提高管井出水量是较为关注的问题,笔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室内消防系统中的消火栓出水量及栓口处所需水压的计算进行了简化。使用者可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规模、高度,按消防规范规定确定消火栓每支水枪的最小出水量及所要求的最小充实水柱后,即可从本文提供的表格中,迅速查出消火栓的口径、水枪喷咀直径、消火栓实际出水量、实际充实水柱高度、喷咀处水压及栓口处所需水压等参数,不需要再进行繁琐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管井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允许井壁进水流速的计算及确定,是确定管井最优出水量的关键,对管井设计出水量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常用允许井壁进水流速计算公式、常用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规定的分析,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允许井壁进水流速计算公式和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公式.  相似文献   

5.
对西安市护城河附近某降水工程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确定了相应的降水设计参数;随后通过计算分别得出基坑出水量和干扰井的出水量,依据降水规范中预测模型对其进行预测;最后从降水井施工与安装和降水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要求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山造船基地真空预压软基加固工程的现场试验观测成果,从软土的微观固结机理角度定性分析了真空预压期间加固区内的出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地表沉降、地下水位与出水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如下:①真空加固期间的出水量分为两个阶段,加载初期主要为加固区内土体大、中孔隙中的自由水,恒载后以土体的中、微孔隙中能克服自身抗剪强度发生渗流的弱结合水为主。②由于自由水比弱结合水更容易发生渗流,因此抽真空初期的日出水量远大于恒载期的日出水量,但是受到场地地质条件影响,不同区域的出水量多少不均。③总出水量与地下水位降深、地表沉降的关系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加固初期随着总出水量的增大,地下水位降深和地表沉降变化较快,后期变化较慢并逐步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供水管井设计出水量确定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井过量抽水是国内外供水管井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正确地确定管井设计出水量仍是一个未完善解决的课题。探讨了管井设计出水量确定的理论依据及实践问题,首次提出了井壁进水能力和过滤管进水能力的概念和确定方法,并对管井出水能力、管井设计出水量的概念及其确定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研究了在罕遇的“大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极限变形能力的抗震可靠度。在采用随机反应谱方法计算滞回结构层间弹塑性最大位移反应中,对等效参数的确定提出了改进方法;分析研究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间极限变形能力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层间极限位移的概率分布类型和统计参数。  相似文献   

9.
真空预压降低地下水位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真空渗流场理论,阐述了在真空预压中场地内不同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并借鉴真空井点降水概念提出了降水“漏斗”的观点。还探讨了真空预压降低地下水位的几个相关问题,如真空预压中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因素、地下水位下降的极限深度、地下水位的现场量测问题和出水量与地下水位下降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安黄土梁洼地区进行基坑降水试验,用潜水完整井稳定流理论分析抽水试验过程,获得其水文地质参数,研究降水过程中渗透系数、基坑总出水量、降水影响半径等的变化特性,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其水位降深和沉降变化规律,为西安地区的基坑降水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深基坑支护稳定性概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前  言 关于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目前多采用极限地基反力法 ,即用抗力效应与荷载效应的比值作为稳定系数来评价基坑支护的稳定性 ,其计算所用的参数(如c ,φ ,γ )、计算模式等不确定的对象均被视为确定不变 ,此法又称为定值法。实际上 ,计算中的许多参数是可变、随机的 ,同时在计算中引入的许多假定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 ,通常所采用的定值法 ,是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中进行的 ,计算所得的稳定系数k0 =k0 (c ,φ ,γ ,… )也就不能真正反映支护结构的安全程度 ,也具有随机性。若在设计计算中 ,用概率的方法来定量地考虑这些不确定性 ,这样的分析方法称为概率分析法。基于极限平  相似文献   

12.
悬臂式板桩墙设计中主要确定插入深度和最大弯矩,由于传统方法计算的最大弯矩在理论上与实际存在矛盾,因此本文建议了一种计算最大弯矩的方法。在这一方法中,计算最大弯矩时如用安全系数折减被动土压力系数,将使安全系数的概念含糊不清,故文中建议不折减被动土压力系数来计算最大弯矩。  相似文献   

13.
极限应力法计算复合桩基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正应力法是计算复合桩基加固区沉降的方法之一,其最大缺点是桩土应力比n难以确定。复合桩基中刚性桩受力的实测统计数据表明:基础边、角部刚性桩极限承载力发挥度在90%以上,基础中部刚性桩极限承载力发挥度也在80%以上。据此提出假定刚性桩承载力发挥到接近其极限承载力,从而可方便地确定桩土应力比n,解决修正应力法的难题,故称该计算方法为极限应力法。另外,对该假定造成的误差进行研究,并与修正应力法的误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修正应力法不考虑桩对土的侧限作用使沉降计算结果偏大,而此假定计算结果偏小,从而使极限应力法比修正应力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0)
极限概念是《高等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而极限的运算在学习《高等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等数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如函数的连续性、导数的定义、定积分的概念、无穷级数的敛散性及广义积分等都是用极限来定义的,因此掌握好极限的计算方法是学习高等数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介绍极限计算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管井过量抽水是国内外供水管井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探讨了如何正确地确定管井设计出水量,首次提出了井壁进水能力和过滤管进水能力的概念和确定方法,并明确了管井出水能力、管井设计出水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按强度确定偏压木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计算中考虑了构件的二阶弯矩和截面抗弯的弹塑性工作。文中提出了偏压构件折断时,跨中央最大破坏挠度的近似理论计算方法;并导出了矩形截面偏压木构件的破坏挠度计算公式。所有的理论计算结果均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阻滑桩加固土坡稳定性分析与桩基的简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与土的抗剪强度折减系数概念,建立了土坡稳定的极限平衡状态方程,以此确定土坡稳定的安全系数及相应的潜在破坏模式。通过针对典型算例所进行的对比计算与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而针对潜在失稳土坡,建立了阻滑桩加固土坡的极限平衡状态方程,将桩侧有效土压力作为目标函数,运用数学规划方法确定了极限平衡状态时的临界桩侧有效土压力,以此进行土坡预加固中阻滑桩的简化设计。最后,根据最大、最小值原则,探讨了阻滑桩的最优桩位问题,并通过变动参数比较计算对影响加固力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实践与测试认为,供水管井过滤器直径、长度的确定,按“入井流速”计算不合理。并提出按含水层性质、厚度、出水量、水位体深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地下车间必须通风,夏季尤应重视防潮。采暖通风降湿是地下建筑防潮降湿(指相对湿度)的基本方法,它基于三方面作用,即: 空气升温降湿;通风换气排湿;地下建筑的热湿调节作用。不同情况下,使空气降湿的主导作用不同。我们曾在南方某二班制生产的地下机械加工车间(各洞面积在1200~2000米~2范围,该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2.1℃,年平均降雨量1756.6毫米,年平均大气压力987.2毫巴)。进行通风降湿试验研究,现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一、全年各旬温湿度该厂全年各旬温湿度(室外气象条件略)见表1,洞内各旬计算温湿度见表2。表1中运行规程要求值,是该厂“洞室通风运行规程”中按照当地十年室外各旬平均温湿度,洞内防潮需要所确定的参数。表2中洞内各旬计算温度t,按下式计算:  相似文献   

20.
考虑到土层锚杆的拉拔破坏方式以锚杆体周围的土体的屈服或破坏为主 ,根据现场拉拔试验及数值计算成果 ,本文假定在极限状态下锚杆体破坏时在土体中形成一个锥体或纺锤形的破坏体 ,以极限分析理论为基础 ,确定了锚杆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与常规的设计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确定的计算方法从另一方面描述了土层锚杆的破坏方式 ,而且这种破坏方式在工程实践中更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