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刚  张彦 《炭素技术》2012,31(4):55-58
炭素制品一次焙烧过程中压型电极中的黏结剂沥青只有50%左右转化为焦炭(沥青焦),所以生成的沥青焦的体积小于压型电极中沥青所占的体积,一次焙烧品体积密度1.55~1.67 g/cm3,气孔率般在21%~26%,大量气孔的存在必然对制品理化性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浸渍.浸渍是在密闭的设备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迫使液态浸渍沥青浸入炭制品孔隙(对制品气孔实施沥青填充)的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2.
1.前言电炉用电极、电解铝用阳极、高炉用炭块等典型的大型炭素制品制造过程中的热处理工艺,大致可分为一次焙烧,浸渍沥青后的二次焙烧和石墨化。其中,为改善炭素制品质量而开发的二次焙烧是近十年制造工艺方面新增加的技术。一般来说,炭素制品成型常采用煤焦油沥青作粘结剂。因此,在一次焙烧中,压型品的  相似文献   

3.
1.前言在炭素生产中,浸渍是改善炭素制品性能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工艺过程是对焙烧半成品进行抽真空、加压,使浸渍介质煤沥青最大限度地进入产品内部,经再次焙烧、石墨化,提高产品的密度、强度、导电、抗氧化等性能。经多年来理论和实践证明,在影响浸渍效果的诸因素中,浸渍的压力条件(加压方法、压力值及其维持时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炭素制品生产过程中,煤沥青作为黏结剂和浸渍剂被大量使用,且均属有毒有害物质。不管是使用固体煤沥青还是液态煤沥青,必须经过储存、加热、保温、降温以及高温下输送等处理,烟气一旦接触或吸入人体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为实现环保要求,新设计的环保型沥青熔化输送系统为密闭状态下自动化安全作业模式。在炭制品焙烧工序,生制品大多采用环式炉焙烧,为保证清洁生产,填充料的吸排放装置大多采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在不损害成品质量的条件下,对沥青浸渍过的炭素坯料,可以用比压出生制品的焙烧速度大得多的速度进行二次热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不低于800℃。沥青浸渍后坯料的热处理过程之所以有可能加快,一方面是因为在二次加热时坯料不会发生整体变形,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热导率比原来的生制品大。  相似文献   

6.
文献[1]的作者建议采用完全不含喹啉物的沥青来浸渍炭素材料。并且在炭素结构材料的生产工艺中采用国家标准10200-83的A号沥青进行浸渍,这种沥青在炭素结构材料生产中也用做粘结剂。对沥青的分子质量组成、枯度、润湿能力及加热到800℃时的性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铝电解槽用无烟煤基石墨化阴极材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优质电煅无烟煤,分别配以一定比例的石油焦和沥青焦作为骨料,与煤沥青混合后按照模压成型、焙烧、高压浸渍、二次焙烧和石墨化等常规炭素制品生产工艺流程制备石墨化阴极材料试样。考察了无烟煤和3种少灰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制成的试样在焙烧和石墨化过程中的尺寸变化及理化性能变化规律,并通过对4种以单一原料制备的试样的理化性能分析,探讨了原料种类对试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无烟煤为主要原料,配以一定比例的少灰料作为骨料,通过适当的炭素工艺制备的石墨化阴极材料试样,其常规理化性能可以满足大电流铝电解槽用阴极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没有沥青粘结剂的情况下,用附着中相间的焦炭粉末试制炭素材料是一种尝试。以往使用的焦炭粉末是煅烧焦粉或生焦粉(不煅烧)、而沥青则采用煤沥青或重油。把5%或10%的焦炭粉和沥青的混合料在430℃下热处理至规定的时间,在沥青中形成的中间相便附着在焦炭粉的表面上;通过喹啉处理,附有中间相的焦炭和沥青分离成为喹啉不溶组分。喹啉不溶组分(QI)经成形、炭化便可制成炭素材料。测定其物理性质,结果如下: 1)抗压强度随QI中中间相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QI中的中间相为50%时,焙烧制品的抗压强度为600—1300kg/Cm~2,石墨化制品为300—500kg/cm~2。 2)由附着从煤沥青中得到的中间相的生焦试制的炭素材料具有最度的强度和体积密度。由附着从重油中得到的中间相的焦炭也能得到高强度的炭素材料。 3)电阻系数和热膨胀系数可与由焦炭和沥青粘结剂制成的炭素材料相媲美,并随QI中的中间相含量而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由附着中间相的焦炭粉可制成高强度的炭素材料。  相似文献   

9.
一、电极二次焙烧的目的和意义在炭素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和改善某些产品的性能,将焙烧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采用浸渍剂(液态煤沥青或混合剂)进行浸渍,然后石墨化。但由于石墨化初期温升较快同时不好控制,因此,不利于浸渍剂的焦化和残炭率的提高(比较而言);同时大量的焦油挥发物排出,直接污染环境和恶化劳动条件。如果将浸渍品在焙烧炉内,同一次焙烧品同时进行二次焙烧,又将提高炭素产品的经营管理费用,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发挥。因为二次焙烧的时间可比一次焙烧缩短150~200小时,焙烧温度也可降低400~500℃。目前,国际上为了提高石墨制品特别是石  相似文献   

10.
本发明的高密度高强度炭素材料是把焙烧过程中不发生融解,经混入沥青粘结剂成型后,只须在450℃ ̄700℃这样较低的温度下先进行一次焙烧,然后再浸渍再进行二次焙烧处理,使其碳化乃至石墨化。  相似文献   

11.
刘浩 《炭素技术》1996,(6):25-28
沥青料位检测初探刘浩(吉林炭素总厂吉林132002)1前言沥青是炭素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它主要用作炭素制品的粘合剂和浸渍材料。沥青的特点是粘度大,流动性差,因而料位测量仪表种类虽然繁多,但是适应象沥青这样的被测介质的、经济实用的定型仪表与设备却...  相似文献   

12.
浸渍剂沥青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许斌  薛改凤 《炭素》1998,(4):39-42
针对炭素材料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炭素生产用浸渍剂沥青的质量要求,着重讨论了浸渍剂沥青所含杂质对浸渍效果的影响,并介绍了国内外炭素生产用浸渍剂沥青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钢铁冶金用炭素材料(一)(续二)李圣华(吉林炭素总厂)⑥浸渍,为了提高产品的体积密度和机械强度,焙烧品装入高压釜中,将液体浸渍剂压入焙烧品的孔隙中,浸渍后应进行再次焙烧,为了得到高密度及高强度的接头,浸渍需进行2~3次。⑦石墨化,将焙烧品装入石墨化炉...  相似文献   

14.
书讯     
《炭素技术》2014,(5):45
<正>《炭素技术》期刊合订本:1983,1985~1988,1991~1996,1999~2013年书:《新·炭素材料入门》、《新炭素制品》、《电极制品生产》、《炭材料石墨化》、《炭素工业用粘结剂的研究》、《煤沥青》、《电极焙烧》、《碳纤维入门》、《炭相图谱》、《石墨电极生产》、《石墨化论文集》;光盘:《石油焦论文集》、《煤沥青论文集》。  相似文献   

15.
浸渍剂沥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斌 《炭素科技》1999,9(1):8-11
针对炭素材料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炭素生产用浸清剂沥青的质量要求,着重讨论了浸渍剂沥青所含杂质对浸渍效果的影响,并介绍了国内外炭素生产用浸渍剂沥青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用煤沥青浸渍炭素焙烧品来提高石墨化成品的理化性能在工业生产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国内是以浸渍增重率来判断浸渍效果和质量 ,但在某些国外文献中却是通过计算理论增重率及填孔率来判断浸渍效果 ,这两个概念也应当引入国内的炭素产品生产中做为借鉴。理论增重率是指煤沥青浸渍剂进入到炭素半成品的内部所有气孔或孔隙中所计算出来的最大增重率 ,它是一种理想化的对增重率的描述 ,也是一种极限情况下定量分析方法。实际浸渍作业中的实测增重率只能接近理论增重率却不能等于或超过它。因此 ,理论增重率是对焙烧半成品的可浸渍性大小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李圣华 《炭素技术》2005,24(4):47-50
焙烧是炭素制品生坯在填充料保护下、装入专门设计的加热炉内进行高温热处理,使生坯中的煤沥青炭化的工艺过程。焙烧是炭素制品生产的主要工序之一,焙烧生产周期较长,而且能耗较高,生坯焙烧的质量对成品质量和后工序的成品率都有一定影响。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炭素企业使用的焙烧炉有:环式焙烧炉、隧道窑、倒焰窑、车底式焙烧炉、回转床式焙烧炉、单室炉等多种。  相似文献   

18.
煤沥青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杨森 《炭素技术》1996,(5):20-22
煤沥青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杨森(兰州炭素厂兰州730084)1前言煤沥青作为炭素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一直被国内外的炭素专家所关注。因煤沥青在炭素生产中独具特性:在混捏时具有良好的粘结性,使得糊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在焙烧后,具有更高的结焦值,能够析出更多...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炭──石墨制品的质量,炭素生产采用一次浸渍和二次焙烧(或多次浸渍多次焙烧)生产工艺,隧道窑作为先进的二次焙烧技术具有焙烧温度低、周期短、能耗少等特点,是生产高质量电极重要的工艺技术装备,其焙烧温度制度是影响浸渍电极焙烧质量的关键因素.概述了浸渍坯料二次焙烧温度制度和沥青结焦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炭素技术》合订本(1983年、1985~1989年、1991~2019年);《新炭素材料入门》译文本(日)、《新炭素制品》译文本(日)、《电极制品生产》译文本(俄)、《炭材料石墨化》译文本(俄)、《炭素工业用粘结剂的研究》译文本(日)、《煤沥青》译文本(俄)、《电极焙烧》译文本(俄)、《碳纤维入门》译文本(日)、《石墨电极生产》、《炭相图谱》,光盘:《石油焦论文集》、《煤沥青论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