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孙成昊  郑乐锋 《东北亚论坛》2023,(2):98-114+128
拜登执政初期,美国对俄政策出现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为引领继续对俄保持强硬;另一方面,美国一度寻求构建“稳定且可预期”的双边关系,积极推动美俄战略稳定对话。然而,乌克兰危机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二次调整对俄政策,联合盟友通过全面制裁和政治孤立实现“弱俄“以“遏俄”的战略目标。传统建制派回归及两党执政理念差异,对俄战略“三观”的延续与调整以及中国、欧洲等第三方因素是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演进的主要动因。乌克兰危机长期延宕导致美国战略界逐步出现对俄政策反思,国内民众也更不愿承受对俄强硬的代价,美国对俄政策存在一定回调空间。但由于美俄面临地缘政治和战略认知冲突、结构性矛盾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束缚,美国对俄政策演进有其限度,美俄关系难以本质逆转。同时,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新一轮剧烈互动与博弈,深刻塑造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应在变局中抢抓机遇,为自身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2.
从中、苏、俄的经验看市场经济和市场社会主义〔俄〕A·P·布坚科众所周知,在中国进行的以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变革,被视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成功尝试之一,现今越南的变革也得到这样的评价。1995年白俄罗斯总统A·卢卡申柯也宣称,共和国政府期望...  相似文献   

3.
二战结束后,苏联发布了1945年11月20日与1946年1月20日两个恢复中国俄侨国籍令,以彻底解决中国俄侨问题。苏联恢复俄侨国籍的多重目的及其在解决俄侨问题上的一系列不正当做法,直接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及国民党自身利益的重大威胁与损害。为此,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尽量予苏联以合作和便利的同时,进行了暗中的抵制与反击。然而,弱势的国际地位和“恐苏助共”的致命伤,使其抵制与反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作用不大。苏联恢复中国俄侨国籍的目的基本达到。中、苏双方围绕以苏联恢复俄侨国籍为中心的中国俄侨问题而展开的交涉和斗争,是该时期双方关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美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美国弱俄、抑俄政策是冷战时期对苏“遏制”战略的继续,意识形态的对抗贯穿美苏和美俄关系的发展过程。近些年来,美俄不断形成相互挑战之势,今年俄格军事冲突又导致美俄对抗势头加剧。但两国不会回到冷战时代,非敌非友的两国关系将会长期保持。  相似文献   

5.
从90年代初的俄罗斯激进改革直至普京执政以后逐渐形成中的稳定局面,表明一种曾经在20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之后以及法国大革命中出现过的激进--稳健--“政治保守”的历史逻辑,正在当代体制与社会转型的俄罗斯重演;通过对当前俄罗斯政治力量结构的分析,上述历史逻辑正在现存的俄各方的政治互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从海权的角度分析俄苏的兴衰是一个尚未有人进行充分探讨的问题。在数百年的争夺中 ,海权的扩张固然构成了俄苏崛起的一个因素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 ,对海权的过度追求又构成了俄苏走向衰落的根源之一。具体说来 ,从俄苏海权扩张西进、南下和东进 3条线路中 ,西进战略较为成功 ,并促进了俄苏的崛起 ;南下和东进战略虽有所收获 ,但都遭遇挫折 ,尤其是南下的世界扩张战略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衰落。从本质上来说 ,地缘政治条件的制约、俄苏海权过渡扩张所导致的一系列矛盾构成了俄苏海权战略失败并导致国力衰微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2009年年初俄乌再度爆发天然气冲突,此次争端事态进程之曲折、影响波及面之扩展、背景根源之复杂,明显超过三年前两国的“断气风波”,在相当意义上俄乌双方“斗气”换来两败俱伤。虽然这场冲突以欧盟斡旋下的俄乌双方妥协暂告段落,但因经济金融因素与地缘政治博弈综合交缠,危机根源远未消除,2009年年末俄乌天然气纠纷几乎再起。俄乌天然气争端前景依然复杂迷离,留给国际能源市场和中国能源安全的冲击和启迪也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俄历史上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苏联解体后,俄政治体制开始由极权主义向权威主义转变。普京执政后,特别致力于加强国家权威主义,同时,在权威主义政治基础上重视发展民主政治。普京政权新近提出的“主权民主”观是其政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普京总统执政后认识到普里马科夫“竞争性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消极作用以及其言论和现实的巨大脱节,转而奉行可定性为“新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模式。尽管俄罗斯的政策始终保持着新现实主义传统,普京仍然坚持俄罗斯应以自己的方式融入西方国家共同体。但伴随国力恢复和经济政治状况臻于稳定,俄逐渐背离其新现实主义议程而越来越变成一个希望修正国际体系的国家。俄认为西方始终延续冷战思维,孤立、遏制俄。西方出现了政策上的四大失败,即政治失败、策略失败、认识失败和文化失败,这导致失去了将俄融入国际霸权体系的良机。世界面临进入新的大国集团对立时代、国际体系重回冷战结构的危险。由于冷战结束后主要战略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国际社会可能进入新的“20年危机”。  相似文献   

10.
俄格冲突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发生的俄格军事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现今深层次因素是俄美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带的角力与博弈。冲突及其引起的国际反应表明,俄罗斯已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发挥其传统作用。俄格冲突对独联体今后的发展、对俄格双方与北约的关系、对俄欧及俄美关系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当代俄罗斯问题研究近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它相对于研究对象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学科发展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鉴于俄社会转型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及俄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中国的当代俄罗斯问题研究必须是全方位、多视角、大纵深的,既要在宏观层面关注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走向,又要在微观层面探讨俄形势变化的细微末节。推进中国当代俄罗斯问题研究的主要路径是: 打破学科界限,合理利用不同学科的范式、理论与方法,实现跨学科研究; 打破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的界限,做到"既专又通"; 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在现实氛围中审视历史,在历史背景下把握现实; 勇于创新,大胆挖掘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视角,运用新的研究方法; "立足中国",将维护和推进中国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用中国视角来观察、审视俄罗斯; "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国际俄罗斯问题研究的学术营养。  相似文献   

12.
美俄两国北极之争由来已久。随着北极气候变化带来的北极经济地位的上升及北极资源不断被发现,美俄均发布了各自新的北极战略,使美俄及与北极地理位置相关国家的北极之争不断升级。通过对美俄最新北极战略报告的解读,可以看出北极的国际治理模式发生了更加“排他性”的变化。“北极条约”渐行渐远,北极无望“南极化”;更加强调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重要;美俄作为最重要的北极国家双边合作的政治方式“先行一步”,而“低度政治”领域的环境多边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在梅德韦杰夫执政后进入了“梅普组合”时代,外交政策也在延续普京路线基础上增添了梅德韦杰夫的温和、务实性因素。但随着与格鲁吉亚武装冲突的爆发以及波美反导协议签订,加之俄自身实力增长,俄对外政策也开始逐渐出现新变化: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实行展示自身实力的强硬外交路线。“现实+防御性”外交在俄新近举措中凸显,伴随而来的巨大影响就是美俄对抗的公开化和全面化。  相似文献   

14.
2008年8月爆发的俄格冲突是相关各方地政治博弈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俄罗斯与美国以及欧亚地区三个层次的地政治冲突的现实。冲突也相应地在三个层次上产生了反映地政治冲突的力量格局和平衡的现实结果。俄格冲突也在地政治层面对今后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对当前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冲击,对北约未来发展的冲击以及对国际能源局势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即将面临今年底的议会选举和明年初的总统选举,目前执政的“梅普组合”将转换成“普梅组合”。这种具有俄特色的权力交接模式并非俄宪法规定的常态,而是保证普京再度回归政治权力“核心”的一种过渡形式。若统俄党和普京赢得选举,未来6—12年,普京将继续领导俄为实现其勾画的发展“蓝图”——“进入世界前五强”的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初俄美关系“重启”以来,俄外交出现了大幅度“西倾性”调整,把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放在优先位置,目的是想借后者之力来实现俄罗斯的全面现代化。但鉴于俄与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双方关系短期内不会出现实质性改善,俄外交再次向西“一边倒”的可能性不大。俄外交的另一个着力点是独联体。由于俄不拥有统领独联体未来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其欲重塑独联体“霸主”地位的目标短期内亦难以实现。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俄对华战略疑虑呈上升趋势,“借重”与“防范”将是俄今后对华外交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7.
土俄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在现实利益中又有着直接的冲突。土作为美欧的附庸和战略支点,曾使土俄关系在长达半个世纪里被贴上了“封条”。冷战结束后,土俄因意识形态特异所造成的地缘隔断已消失。土俄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出发,相对超脱于历史上畛域划然的厚重界标,推行务实主义的地缘外交(强化经济意义、淡化政治色彩)。但由于国际战略格局和利益主导下的思维定势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土与美欧“联姻”的持续及俄在西方的牵强地位,双边关系仍然是既有共同利益,又有战略矛盾。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后,俄不仅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库,也沿袭了苏联的核战略。核战略的核心是核遏制。现在俄推行现实遏制战略,其目标是提高核武器在国家政治、安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核遏制力度。近期,俄会继续推行这一战略,以捍卫其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东欧地缘政治新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欧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的逐鹿场,近年来更是地缘政治热点,呈现美、俄、欧、中东欧四方激烈博弈的新态势.美国借势“重返欧洲”,欲将中东欧作为遏制俄罗斯、控制欧盟、牵制欧俄关系发展的地缘政治工具.俄罗斯“恩威并施”,力图防止形成反俄“统一战线”,维持中东欧在俄与西方特别是北约之间的缓冲区地位,同时捍卫传统影响力.欧盟地位弱化,对中东欧控制力减弱,对外力介入特别是俄“渗透”的焦虑感增强,竭力抗衡,以确保在中东欧的主导地位.中东欧虽仍是欧、美、俄地缘政治博弈战场,但也日益成为主动的地缘政治玩家,特别是一改以往“一边倒”的做法,对外政策趋向多元务实,自主性增强.由于多重因素,未来很长时间内,中东欧地缘政治四方激烈博弈态势难改,且有阶段性恶化的可能,但不大可能失控.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因素是二战期间制约各参战国家战略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l)二战前夕和初期,德意日和美英苏之所以能分别组成轴心国和同盟国两大战略同盟,除了国家利益一致、意识形态接近等原因外,使对手处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一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地缘政治因素对参加二战的各大国军事战略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南下”向英美开战,美国坚持“欧洲第一”战略,英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都与其地缘政治的考虑有关。(3)美苏等大国在战争后期,根据新的力量对比,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划分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以地缘政治因素考察各大国的外交决策,也是观察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