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云南山区阳性螺点内感染性钉螺再现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云南山区血吸虫病流行阳性螺点内感染性钉螺再现性的规律,对13个阳性螺点7-11年内感染性钉螺再现情况进行了观察。通过环境抽样设框进行螺情调查,并将所捕钉螺全部解剖,检测钉螺自然感染率,每次查出感染性钉螺后均对螺点进行药物喷洒灭螺。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云南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阳性螺点内感染性钉螺再现性的规律,对13个阳性螺点7-11年内感染性钉螺再现情况进行了观察。通过环境抽样设框进行螺情调查,并将所捕钉螺全部解剖,检测钉螺自然感染率,每次查出感染性钉螺后均对螺点进行药物喷洒灭螺。结果13个螺点中有12个螺点内发现了感染性钉螺的再现,再现时间距首次灭螺后最短为1年,最长11年,平均5年。再现次数最多的4次。结果显示阳性螺点的疫源性可保持相对稳定。在治疗传染源的同时,应主要消灭阳性螺点,灭螺范围以螺点内定点灭螺效果为佳,且对阳性螺点应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3.
大理市山村有血吸虫感染钉螺螺点疫源性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索阳性螺点疫源性的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大理市沙里木庄村一个有血吸虫感染钉螺存在的螺点(简称阳性螺点)进行连续4 年的纵向观察。每次均通过随机环境抽样法设框进行螺情调查,并将所捕获钉螺全部解剖,检测钉螺自然感染率。结果: 4 年中共查螺8 次,均查到活螺,且螺点的位置、范围相对稳定,其中有6 次查获感染性钉螺,钉螺的平均感染率为3.9% (86/2 157)。结论: 云南山区阳性螺点的位置、范围疫源性相对稳定。因此,消灭阳性螺点是防治血吸虫病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霞浦县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1986年全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87年进入血吸虫病巩固监测阶段,残存钉螺分布于4个螺点,面积290m2。1997年上升至4400m2。近10年来,虽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灭螺措施,并取得一定效果,但钉螺增长蔓延速度仍较快,至2005年11个螺点面积达178300m2。现将2004~2007年螺情监测情况以及灭螺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5~2008年安徽省1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对各监测点钉螺孳生环境与可疑环境进行调查,并运用GPS定位仪对查螺航迹、螺点和钉螺面积进行测定,比较4年各项螺情指标.结果 近4年有10个监测点,25个环境查出116 hm2阳性螺面积,占实有钉螺面积的11.2% 各监测点活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升降幅度不一.结论 应用GPS提高了螺情统计指标的精确性,各监测点螺情依然严重,应加强控制钉螺措施,提高药物灭螺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及时了解重点地区水体的血吸虫感染性,以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综合防控措施,严防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在全区沿江乡镇重点水域共设置预警监测点6个,2009年和2010年5~9月采取螺情监测、水体感染性监测、血吸虫毛蚴污染水体监测等方法开展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监测,对阳性监测预警点及时发布预警通报,并开展人畜查治、查灭螺及灭蚴、健康教育等应急处置措施。 结果  2009年和2010年5~9月6个监测预警点螺情监测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水体感染性监测,共投放哨鼠1 200只,回收1 126只,哨鼠回收率为93.83%;共解剖1 126只,检获阳性哨鼠13只,哨鼠血吸虫总感染率为1.15%;发现哨鼠阳性点3处,其中1处2010年6、7月连续2次监测为阳性。血吸虫毛蚴污染水体监测共投放哨螺6 000只,回收5 500只,回收率为91.67%,共逸蚴钉螺21 348只次,解剖3 311只钉螺,均未发现阳性钉螺。对阳性监测预警点共发布预警4次。应急处置对接触疫水人员等重点人群查病1 482人,查出DDIA阳性82人,阳性率5.53%;查出粪阳7人,感染率为0.47%;检查羊169只次,查出阳性7只次,感染率4.14%。对监测预警阳性点及其周边环境开展查螺15hm2,未查出阳性钉螺;灭螺20hm2;应急灭蚴合计11hm2。2年全区未发生一例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对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可有效地防控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使全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监测数据,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查螺5 710.94 hm2,累计查出有螺面积205.69 hm2;共调查2 094 553框,平均有螺框出现率0.62%,活螺平均密度0.025 4只/0.1 m2。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为最高;钉螺主要分布在塘堰、滩地、水田、沟渠、旱地等环境,以及水稻、旱地作物、杂草、树林等植被环境中。3年间监测点有螺框数、有螺框出现率、捕获总螺数、捕获活螺数、钉螺复现面积等螺情监测指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回升明显,需继续加强综合灭螺措施,有效控制钉螺孳生扩散的势头,降低血吸虫病疫情扩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经过 40年的防治 ,先后有 1 0县 (市 )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1 0县 (市 )历史累计病人5 80 98人 ,占全省历史累计病人数的 1 8.1 5 %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42 5 9.4万 m2 ,占全省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 1 9.36%。除弥渡县属中度流行区外 ,其余县(市 )均为轻度流行区。现将 1 994~ 1 999年的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监测内容和方法1 .1 螺情监测 近 3年内查出钉螺的自然村 ,每年查螺 1次 ;3年内未查出钉螺的自然村 ,每 2年查螺 1次 ;4~ 5年内未查出钉螺的自然村 ,每 3年查螺1次 ;6~ 1 0年内未查出钉螺的自然村 ,每 4~ 5年查螺 1次…  相似文献   

9.
喷粉灭螺法控制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感染性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感染性的方法.方法选择有感染性钉螺的河滩为试验现场,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50 g/m^2进行喷粉灭螺,连续2次,每次间隔15 d,观察对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杀灭效果,并采用哨鼠法进行易感地带水体感染性测定.结果第1次喷粉后15天,感染螺密度即降为0,钉螺感染率亦降为0,感染螺密度下降率达100.00%;第2次喷粉后15天,感染螺密度为0,钉螺感染率为0,活螺密度下降率为99.08%,钉螺校正死亡率为99.03%.哨鼠测定均为阴性.结论喷粉灭螺法可快速杀灭感染性钉螺,且简单易行、省工高效,可作为控制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感染性的常规方法及防止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江山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8年江山市查灭螺、查病和环境改造资料,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评估综合治理效果。结果 2008–2018年江山市累计开展血吸虫病查病61 220人·次,血检总阳性率为0.56%(343/61 220),粪检均为阴性;耕牛查病4 231头,其中血检阳性12头,阳性率0.28%(12/4 231),粪检均为阴性;查出螺点422个,有螺面积46.915 hm2,解剖钉螺31 686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面积达3 625.492 hm2,进行环境改造11处,改造有螺面积17.880 hm2,改造历史钉螺孳生环境204.380 hm2。结论 江山市实施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后,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仍然存在钉螺输入和血吸虫病再流行风险,需继续加强螺情和病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2006年疫情状况,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在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全省4个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为1.92%,黄牛及水牛感染率分别为3. 65%和6. 59%,有螺面积99. 44 hm2,钉螺密度为0. 37只10.1 m2,钉螺感染率为0. 08%,云南省居民血吸虫病有高感染率、低感染度的流行特点。结论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家畜传染源在血吸虫病传播中占有特殊地位,部分监测点螺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应进一步加强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和 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 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在全省18个血吸 虫病流行县 (市、 区) 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行政村作为血吸虫病螺情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螺情调查, 对捕获的钉螺用压碎镜检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检测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建立螺情监测数据 库, 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果 18个监测点共调查总面积1 826.55 hm2 , 查出有螺面积55.03 hm2 , 较2013年和2014年分 别下降了57.70%和40.63%。无新发现有螺环境; 未查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共设调查框718 532框, 有螺框出现率 0.45%, 活螺平均密度0.013 9只/0.1 m2 。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均最高, 主要分布在水田、 沟渠、 滩地、 塘堰、 旱地等环境和水稻、 旱地作物、 杂草、 树林等植被中。监测点有螺面积、 有螺框出现率、 捕获总螺数、 捕获活螺数等 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已连续3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云南省监测点钉螺已得到有效控制, 但仍需加强综合灭螺 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全省 18 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各设立 1 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以及流动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情况监测,在 13个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监测,在 7 个监测点开展野粪感染情况监测。 结果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6. 4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0. 92%。 血检阳性者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共调查家畜 6 070 头次,未发现病畜。 共检测 2 150 份野粪,未查到阳性。 监测钉螺面积 5 675. 58 hm2,查出有螺面积 199. 12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 0. 54% ~ 0. 73%,活螺平均密度为 0. 017 2~ 0. 031 3 只 / 0. 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有螺面积处于较低水平。 今后应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的防控,建立更加敏感的监测体系,继续加强以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安徽省当涂县2006~2012 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2 年当涂县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年报及疫情监测点资料。结果 2006~2012 年人群血检阳性率、急感病例数、耕牛感染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耕牛存栏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钉螺面积变化不大,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同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当涂县血吸虫病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有螺面积徘徊不降,提示今后要加大综合治理灭螺力度,提高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信息资料、疫情监测资料,分析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安徽省钉螺面积自2004年以来呈波动上升趋势,至2011年达到最高近3.1亿m2;自2012年起钉螺面积开始下降,2012年钉螺面积较2011年下降了10.55%,2014年钉螺面积降低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2004-2008年全省钉螺密度处于波动状态,2008年以后全省钉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11年起钉螺平均密度均1只/0.1 m2。2004-2011年全省钉螺感染率呈现波动徘徊状态,2012年钉螺感染率迅速下降,2013、2014年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各年份急性血吸虫感染人数均在50例以下,且病例呈散在分布,2013、2014年全省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2004-2011年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1%,2012年快速下降至0.55%,2014年家畜感染率首次低于同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2011年以后,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进程加速,2012-2014年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县(市、区)数分别为4、9、14个,乡(镇)数分别为33、76个和32个。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巩固成果乃至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变化趋势, 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2009-2014年, 在全省13个地市共设立207个监测点 (行政村), 并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对6年来各项螺情监测指标进 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累计调查钉螺面积80 963.47 hm2 , 查出有螺面积45 309.77 hm2 , 感染性钉螺面积 364.93 hm2 ; 共捕获活螺1 646 125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由2009年0.493 3只/0.1 m2 下降到2014年0.339 3只/0.1 m2 , 降幅为31.22%; 感染螺密度由2009年0.000 7只/0.1m2 下降至0, 降幅为100%; 钉螺感染率由2009年0.14%下降至0。不 同疫情类别和流行类型中, 三类村和垸内型流行区钉螺感染率最高; 不同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中, 沟渠和杂草环境钉螺 感染率最高。 结论 结论 湖北省螺情稳步下降, 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需加大药物灭螺和工程灭螺力度, 以 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云南省 2020 年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制定防治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云南省巍山、弥渡、大理、宁蒗 4 个县(市)作为风险评估对象,每县(市)选择 2 个流行乡镇,每个乡镇选取 1 个行政村开展评估工作。 整理分析 2018—2020 年评估村的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资料;2020 年对评估村进行现场螺情和野粪调查,综合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结果 疫情资料显示,7 个被评估村 2018—2020 年均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 现场钉螺调查结果显示,历史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 10 只,有螺框出现率为 6. 52%(3 / 46),活螺平均密度为 0. 22 只 / 0. 11 m2;环境抽查 3 248 框,捕获活螺 2 只。 现有螺环境系统抽样捕获活螺 1 082 只,有螺框出现率为 4. 01%(297 / 7 413),活螺平均密度为 0. 15 只 / 0. 11 m2;环境抽查 2 627 框,捕获活螺 31 只。 捡获的活螺进行 LAMP 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共捡获野粪 261 份,其中牛粪 54 份(20. 69%)、狗粪 129 份(49. 43%)、马属动物(驴、骡)粪 33 份(12. 64%)、猪粪 7 份(2. 68%)、羊粪 21 份(8. 05%)、人粪 17 份(6. 51%),经顶管孵化法均未检出阳性。被评估县风险等级为Ⅲ级。 结论 当前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处于低风险状态,但家畜存栏数量大、家畜散放、野粪种类和数量较多、历史有螺环境钉螺复现等情况依然存在,提示今后需继续加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及监测机制,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