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窄带成像内镜对胃良恶性溃疡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对内镜下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的患者依次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及靛胭脂染色放大方法进行观察,重点观察溃疡周边黏膜的胃小凹及微血管,评价各捡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于改变最显著部位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58例胃溃疡患者中,良性溃疡37例,恶性溃疡21例.在观察溃疡轮廓方面,NBI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有显著性,NBI最清晰;对于溃疡周边黏膜胃小凹的形态观察,NBI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溃疡周边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NBI具有绝对优势.YBI模式下,胃小凹形态分为6种类型,恶性溃疡周边黏膜胃小凹多为Ⅵ型,此型与胃癌病理学诊断符合率达94.8%,敏感性90.5%、特异性97.3%.NBI放大内镜下86.5%(32/37)的良性溃疡周边黏膜微血管走形规则,85.7%(18/21)的恶性胃溃疡周边黏膜可观察到不规则走形的微血管.结论 NBI,电子染色,操作简便,对胃溃疡轮廓显示清晰,放大后更可清晰观察到溃疡周边黏膜的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有助于提高胃癌的靶向活检准确率,时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窄带成像技术(NBI)和放大染色技术对胃可疑病变处进行观察,比较两种技术在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12月进行放大胃镜检查患者中胃小凹分型为Ⅲ型以上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可疑病变处依次进行放大胃镜、NBI放大胃镜和放大染色胃镜观察,对三者图像的清晰度、胃小凹分型评价情况以及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这40例患者中,NBI放大胃镜下观察病变清晰度明显高于放大胃镜下和放大染色胃镜下(P〈0.05);NBI放大胃镜与放大染色胃镜在胃小凹分型的评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放大胃镜对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与放大染色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通过对胃小凹形态改变的观察,从而发现可疑病变,精确引导活检,有助于提高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在内镜诊断早期咽喉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因主观症状就诊于我院门诊,经电子喉镜检查发现咽喉粘膜异常增生及喉肿物疑似恶性病变的104例患者,分别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咽喉部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分级,并对病灶性质做出预判,对NBI模式下发现的117个病灶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1.窄带成像技术在对病损轮廓、黏膜表面及粘膜下微血管形态显示方面均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图像,差异有显著性(P0.05)。2.104例怀疑喉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中共发现117个病灶,其中白光模式下病变检出率为89.7%,应用NBI模式检出率为99.1%。NBI内镜对咽喉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91.4%,而普通白光内镜的灵敏度为74.1%,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NBI分级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声带息肉等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NBIⅠ级(10/12),慢性喉炎等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NBIⅡ级(15/19),轻度不典型增生主要表现为NBIⅢ级(10/15),重度不典型增生主要表现为NBIⅣ级(5/7),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NBIⅤ级(52/64)。结论与白光模式相比,NBI模式能清晰地显现病变的轮廓及黏膜表层及黏膜下层微血管的各种形态变化,可增强病变的可识别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操作简便、安全,较白光模式更易发现细微变化的病灶,亦可使活检阳性率明显提高,在早期咽喉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普通胃镜对172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采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进行靛胭脂染色并放大观察,分别在病变活动区域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最清晰,尤其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对于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具有绝对优势.172例中发现早期胃癌4例,重度异型增生3例,中度异型增生7例,轻度异型增生15例.可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模式下观察到6种胃小凹形态类型,早期胃癌主要表现为Ⅵ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V型及Ⅳ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下2例早期胃癌患者呈现新生或粗大血管,在其中1例显现螺旋形毛细血管.结论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操作简单、安全,能够较为清晰地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的病灶,使活检病理检查阳性率明显提高,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色素内镜在胃部浅表瘤样病变中的诊断筛查效果,明确色素内镜对发现胃部浅表病变中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比回顾分析2种不同胃部病变活检方法(常规活检和常规+美蓝染色)诊断明确的胃镜资料。结果观察组胃镜检查时,除对肉眼可见病灶行常规活检,发现有颜色略变化的黏膜(更红或更苍白)、不规则的微血管或轻度的隆起及凹陷性病变等,用美蓝染色后使病灶充分清晰显示,多点活检病灶。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小病灶检出率明显提高,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色素内镜技术对胃癌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应用方便、安全、价廉的优势,应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6.
亚甲蓝色素内镜在胃癌前病变和良、恶性胃溃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甲蓝色素内镜对诊断胃癌前病变和鉴别良、恶性胃溃疡的价值.方法:对13例内镜下胃溃疡样表现者口服亚甲蓝0.15,4~6 h后观察溃疡的内镜下特点,并在染色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23例内镜下胃黏膜异常表现者(包括5例胃溃疡样表现者)局部用0.5%亚甲蓝均匀喷洒,在染色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21例存在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2例为恶性胃溃疡,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灶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为早期胃癌.结论:亚甲蓝色素内镜可提高胃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良、恶性胃溃疡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 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分级.最后应用1.2%碘液进行全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大小、范围,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①应用白光、NBI模式及碘染色检查60例患者中共发现86个病变.其中白光模式下,高年资和低年资内镜医师对病变检出率分别为79.1%(68/86)和65.1%(56/86);应用NBI模式及碘染色后两位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相同,NBI模式均为86.0%(74/86),碘染色均为90.7%.②高级别黏膜内瘤变均主要表现为NBI Ⅰ级(79.1%)和碘染色Ⅰ级(8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主要 表现为碘染色Ⅱ/Ⅲ级(78.0%).结论 与白光模式相比,NBI模式与碘染色均可增强病变的可识别性,能清楚显示病变轮廓和形态.能提高平坦型微小黏膜病变的检出率,同时也有效提高活检的准确性.操作方便,易于推广应用.NBI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在早期发现Barrett仕食管(BE)中的特殊肠上皮化生(SIM)细胞等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6月~12月间,共25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内镜BE患者,分别采用普通模式、NBI模式进行观察,并用NBI模式进行BE黏膜腺管开口分型,于改变最明显处取活检行病理检查.结果 在对鳞一柱状上皮交界的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的观察中,NBI显著优于普通内镜;NBI模式下通过Endo分型,其Ⅳ型、V型腺管开口检出SIM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及94%.结论 NBI可清晰观察BE黏膜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操作转换简单易行,对BE食管进行靶向活检具有良好指导意义及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染色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NBI在大肠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3月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的患者46例。分别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及染色方法对病变进行黏膜表面细微腺管开口(pit)形态分型及微血管(CP)形态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46例患者发现息肉样病变54个。NBI与普通内镜对病变轮廓、pit及CP图像清晰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NBI明显优于普通内镜。NBI与染色内镜对病变轮廓与CP的显示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NBI优于染色内镜;两者在病变表面pit的观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NBI内镜下pit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7%、90.9%和90.0%,CP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6%、95.3%和81.8%。结论 NBI内镜能更为清晰地显示大肠息肉样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能较好地区分大肠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操作转换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放大染色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160例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指导靶向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16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下的黏膜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放大染色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49例,轻-中度异型增生22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早期胃癌3例,病变越接近肿瘤,胃小凹分型越高;普通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25例,轻-中度异型增生10例,重度异型增生7例,早期胃癌1例.放大染色胃镜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53.13%)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26.88%).结论 放大染色胃镜指导靶向活检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普通胃镜,应用放大染色胃镜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放大染色胃镜和普通胃镜检查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将230例患者分成2组,放大染色胃镜组115例,普通胃镜组115例。放大染色胃镜组用0.2%靛胭脂染色后放大,观察胃小凹分型并活检,标本送组织学检查。普通胃镜组行常规黏膜活检,标本送组织学检查。结果 放大染色胃镜组发现胃癌4例(早期胃癌2例)、肠腺化生40例及异型增生17例;总检出率为:49.6%。癌前病变胃小凹分型以Ⅲ型和Ⅳ型为主;癌变者胃小凹分型均为V型。普通胃镜组发现胃癌2例,为进展期胃癌、肠腺化生18例及异型增生4例;总检出率为20.9%。结论 病变越接近肿瘤,胃小凹分型越高。放大染色胃镜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胃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自体荧光(AFI)联合窄带成像(NBI)技术对 Barrett食管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自体荧光内镜诊断Barrett的74个可疑上皮内瘤变的病灶,进一步行窄带成像检查,观察黏膜微血管及小凹的改变,并于相应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在AFI诊断74例可疑病灶中共有44例病灶病理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30例病灶为假阳性。NBI对这44例病灶HGIN的诊断:确诊39例,可疑5例;在30例HGIN假阳性的病灶中,NBI假阳性为7例。两者的假阳性率由40.5%减少至14.9%。自体荧光内镜对Barrett食管HGIN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59.5%(44/74),AFI联合NBI技术后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84.8%(39/46)。结论自体荧光联合NBI技术可提高Barrett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窄带成像技术(NBI)内镜在胃良恶性溃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7例胃溃疡患者进行观察,评价图像的清晰度,溃疡轮廓、周边黏膜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结果 97例胃溃疡中,良性61例,恶性36例.对溃疡轮廓、周边黏膜胃小凹及微血管的观察,NBI具有绝对优势,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94.85%、91.67%、96.72%)显著高于常规内镜(84.54%、80.56%、86.89%),P<0.05.结论 NBI对胃溃疡的鉴别优于常规内镜,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镜NBI对Barrett食管黏膜象观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经胃镜诊断为内镜Barrett食管的患者,依次在普通胃镜和胃镜NBI下观察食管黏膜病变轮廓、腺管开口结构并计算图像清晰度评分,在NBI下改变最显著部位靶向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NBI与普通胃镜间差异有显著性,NBI比普通胃镜清晰;对于腺管开口结构的观察中,NBI优于普通胃镜.72例中内镜表现类型以岛状型多见,病理类型以胃底型多见,而腺管开口形态不规则的9例均为特殊肠化生型.结论 NBI对Barrett食管病变轮廓、腺管开口结构显示清晰,有助于提高病变的靶向活检准确率,且操作转换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早期胃肿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8 23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 356例,B组3 875例,发现新生性病变患者(包括胃溃疡,胃肿瘤或息肉样病变者)入选。A组采用FICE放大技术,B组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胃黏膜微结构分型及微血管结构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A组入选189例,采用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灶203个,其中不典型增生21个,胃癌16个。B组入选133例,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下发现病灶141个,其中不典型增生14个,胃癌10个。FICE放大内镜与常规染色放大内镜均能显示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FICE放大内镜对胃黏膜微血管形态比染色放大内镜显示更清晰,两组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病例的优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对不典型增生及胃癌诊断符合率为94.6%(29/31),染色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3.3%(15/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不典型增生及胃癌诊断的符合率高,对胃黏膜微血管形态显示更清晰,更易于观察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利于指导靶向活检,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82例同时经普通内镜、NBI联合放大内镜、卢戈氏碘染色后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患者,并进行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最后取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NBI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内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早期癌及高度异型增生的检出率与碘染色相同(均为100%),对低度恶性倾向的病变的检出率低于碘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癌及高度异型增生IPCL分型多在Ⅳ~Ⅴ2型(占92.3%),低度恶性倾向病变多在Ⅱ-Ⅲ型(占87.5%)。结论NBI与碘染色均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及高糜异型增生的检出率;NBI与放大内镜联合可初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质及病变的深度,对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放大胃镜和普通胃镜下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胃黏膜病变的形态特征,评价放大胃镜对胃黏膜隆起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符合要求的291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148例行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指导靶向活检;143例行普通胃镜下的常规黏膜活检。结果放大胃镜组检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25例(16.9%),其中高级别瘤变1例(0.7%),早期胃癌5例,早期胃癌检出率3.4%,总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20.3%;与普通胃镜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胃小凹分型为Ⅲ、Ⅳ、Ⅴ型;微血管形态主要为C型和D型。结论放大胃镜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联合醋酸及亚甲蓝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8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胃黏膜可疑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分别经常规胃镜(常规胃镜组)、单纯NBI(NBI组)、NBI联合醋酸及亚甲蓝染色(联合组)检查,对比不同检查的图像质量及诊断价值。结果联合组患者的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形态、浅表毛细血管结构评分3分率最高,分别为72. 2%、65. 3%、63. 9%,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参照病理检查结果,联合组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3. 1%、94. 1%、92. 1%、91. 4%,且其假阴性率最低为5. 9%,与其他两组比较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结论 NBI结合醋酸及亚甲蓝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查的影像学图像较常规胃镜和单纯NBI更为清晰,且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普通白光胃镜与联合染色(电子染色+靛胭脂染色)胃镜在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检出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31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157)在普通白光的基础上,用电子染色[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观察胃黏膜变化,对可疑病变行化学技术(靛胭脂染色)染色后,再观察胃黏膜形态...  相似文献   

20.
早期胃癌52例内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早期胃癌内镜下表现及窄带成像技术(NBI)、靛胭脂染色后病变及周边组织表现特征,对放大模式下病变黏膜微细形态分型并观察微血管形态,于病变处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经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大片黏膜切除术,并将整块标本再送病理检查,结合病理结果评价内镜下早期胃癌各种诊断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52例早期胃癌胃镜下表现各不相同,其中Ⅰ型16例,Ⅱa型14例、Ⅱb型5例、Ⅱc型10例,Ⅲ型7例;65.4%位于胃窦部(34/52)、15.4%位于胃角(8/52)、11.5%位于窦体交界(6/52)、7.7%位于贲门及贲门下(4/52)。靛胭脂及NBI染色在放大模式下根据腺管开口形态诊断早期胃癌符合率分别为88.46%(46/52)、71.15%(37/5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病变黏膜微血管形态NBI染色明显优于靛胭脂。结论内镜不同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指导内镜活检的准确性,在临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