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在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和谐社会中人如何处理在不同层面"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将此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在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和同思想经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和同之辨"及后期儒家提出"和而不同"两个时期."和同之辨"强调"和"是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和而不同"则强调"和"是事物之间的均衡统一.上述关于"和"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的涵义,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从10个方面论证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从18个方面总结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有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所以还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本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要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突出8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社会追求的思想;革命导师对和谐社会的设想;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建国初期成功的执政实践经验.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毛泽东采取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增进社会团结,保障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举措.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就是要正确处理和谐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创新方式和改善外部环境条件,以及图书馆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三方面来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学会在平时生活中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利益关系,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时,大学生要做到名利面前让一步,困难面前抢一步,从而自觉维护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为促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大学生要坚持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是社会建设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如何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学说认识社会和谐、如何认识矛盾与和谐的辩证关系,是学术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正视矛盾,通过科学地化解社会复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而不能回避矛盾,掩盖矛盾,甚至激化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必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正确地科学地从社会矛盾方面探寻社会和谐之道,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深入认识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矛盾.本文从和谐社会建设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和正确认识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三个认识维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观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从三个层次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指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更加和谐"是党的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丰富,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相处和谐,其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法治是一个多义的概念,作为工具性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在南昌召丹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5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分别从基本理论,经济、政治、文化、管理、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等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研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主要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关于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内涵与特征.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问题,关于如何实现民主法治,关于公平正义问题,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如何开展和谐社会问题的研究等内容。会议明确提出,要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上加深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共同体,是"真实的集体"。和谐社会的集体主义原则是建立在"真实的集体"基础之上的。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依然存在,且日渐复杂和微妙,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它体现出的伦理是一种人本的定位和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其实质是依靠人,更要规范人。为此,需要一种新的伦理观来引导,“八荣八耻”的新时期荣辱观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的新伦理观。新时期荣辱观能培养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能规范人的理念和行为,其本身也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就河北省实际情况而言,构建和谐河北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与邓小平“小康社会”的基本精神与要义有着内在的契合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邓小平理论的题中之义,解读邓小平和谐社会理论内涵与实现途径、过程特点,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效率、公平双赢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平与效率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稳定性参数和发展性参数。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应在效率与公平双赢中得以实现。文章试图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双赢”的过渡,是中国分配原则必然走向;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全面的公平观和整体的效率观,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公共政策诉诸于干预:促进效率与公平双赢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热门话题,文章以结合人的发展为主题展开论述,既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也综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框架为主,介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社会和谐观,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和谐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说明和谐社会具有自由、公正的本质向度。而自由和公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精神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