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定量分析颈段脊髓缓冲空间的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变化及机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健康志愿者行中立位、前屈位、后伸位MRI检查,分别测量C2~7各椎间盘层面的脊髓横断面积、硬脊膜囊横断面积,计算二者比值.结果 C3~7各椎间盘层面硬脊膜囊横断面积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7各椎问盘层面脊髓横断面积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3~7各椎间盘层面脊髓横断面积与硬脊膜囊横断面积比值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3~4椎间盘层面分别为:0.4464±0.0500、0.4769±0.0600、0.5286±0.0800;C4~5椎间盘层面分别为:0.4543±0.0400、0.4983±0.0300、0.5538±0.0500;C5~6椎间盘层面分别为:0.4552±0.0500、0.4969±0.0600、0.5729±0.0700;C6~7椎间盘层面分别为:0.4450±0.0600、0.5100±0.0900、0.5764±0.0900,P<0.05).结论 颈椎屈伸位动态MRI检查以一种无创而简便的方法证实了前屈位硬脊膜囊增宽,脊髓变细,脊髓缓冲空间增大;后伸位硬脊膜囊变窄,脊髓增粗,脊髓缓冲空间变小;C5~7各椎间盘层面后伸位脊髓缓冲空间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观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H/h)及活动范围(ROM)、患者颈部神经恢复情况的JOA评分、患肢疼痛的VAS评分的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7.5±1.9)个月.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植入节段的H/h比较(2.5 ±0.3 vs 2.6±0.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OM(10.3°±3.1°vs7.1°±1.9°,P <0.05)、JOA评分[(8.5±2.3)分vs (14.3±3.7)分,P<0.05)]、局部疼痛的VAS评分[(7.4±2.1)分vs (0.8 ±0.2)分,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并能恢复局部神经功能,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椎管内减压术用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1 1年4月因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和改良椎管内减压组,每组40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评分.结果 两组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椎管内减压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和VAS评分[(8.5±3.1)、(4.5±2.3)、(3.2±2.5)、(1.9±1.1)分和(2.1±0.5)、(1.4±0.5)、(1.1±0.3)、(0.7±0.1)分]均明显小于射频消融组[(14.7±2.6)、(10.3±1.9)、(8.3±2.1)、(5.6±1.4)分和(3.2±0.9)、(2.6±0.4)、(2.0±0.7)、(1.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椎管内减压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颈椎管狭窄病人MRI中矢位的测量以表明纤维性增生在椎管狭窄中的意义。方法 颈椎管狭窄病人 97例 ,其中手术病人 4 0例。在T1 加权像测量 :椎体矢状径 ,骨性椎管矢状径。在T2 加权像测量 :纤维性椎管矢状径。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比较纤维性椎管和骨性椎管在椎管狭窄症中的作用以及在临床中意义。结果 纤维性椎管的矢状径在各个节段均明显小于相应的骨性椎管矢状径 (P <0 .0 0 1)。手术组的骨性椎管中矢状径在各个节段均小于非手术组 ,但仅有两个节段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值分别小于 0 .0 5和 0 .0 1)。而两组的纤维性椎管中矢状径在各个节段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值均小于 0 .0 0 1)。结论 造成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是纤维性椎管狭窄。而纤维性椎管的构成主要是硬膜囊前面的椎间盘和后面的黄韧带 ,它们前后夹击使脊髓受到明显的压迫。只有MRI能准确地反映骨性和纤维性椎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髓内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椎管内麻醉正中穿刺与侧入穿刺患者术后腰痛发生情况及其与应激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椎管内麻醉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进行侧入穿刺椎管内麻醉的观察组和进行正中穿刺椎管内麻醉的对照组,观察麻醉后腰痛发生例数、疼痛程度及应激状态。结果:观察组发生腰痛的例数、中国整脊颈腰痛评分、JOA下腰痛评分以及血糖水平、HAMD评分、HAMA评分和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糖水平、HAMD评分、HAMA评分、NRS评分与中国整脊颈腰痛评分、JOA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血胰岛素水平与整脊颈腰痛评分、JO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结论:侧入穿刺入路椎管内麻醉能够有效减少腰痛发生率、缓解腰痛程度和应激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对6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改良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滑脱7例.累及单节段48例,累及双节段14例.通过观察融合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0(22.77±3.82)个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椎体间融合率为96.8%.依据JOA评分,优34例,良2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3.5%(58/62).术后VAS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充分减压同时能减少进入椎管带来的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国人成年人的下腰椎椎管MRI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2月~2016年2月,筛选医院体检中心接待的健康志愿者140例,另选择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腰背痛的患者184例,均进行MRI检查,测量L3/4、L4/5、L5/S1椎间盘正中层面有效矢状径、硬膜囊面积、椎管体积,以健康体检者的指标可信区间作为标准诊断椎管狭窄。结果:L3-4、L4-5、L5-S1硬膜囊面积95%置信区间下限分别为0.63、0.68、0.83,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则为0.77、0.75、0.45;正常健康无症状椎体狭窄率2.38%(10/420),而有慢性腰背痛患者椎管狭窄率24.52%(103/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人下腰椎椎管特征指标可作为筛查诊断椎管狭窄的标准,及早发现有症状椎管狭窄,采取干预措施进行压缩性骨折等病变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颈椎MRI中各部分面积的测量,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病变节段在C4、5)的临床表现与颈髓横切面积和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120例患者的临床、MRI图像资料,其中手术组60例,非手术组60例,用Photoshop软件计算选定区域内像素(C4、5节段),求得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的比值.随机选取同年龄组60例正常成人C4、5MRI图像计算比值,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非手术组C4、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C4、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4、5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与正常成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可反映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以提供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9例),于射频消融前后分别测量颈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后1周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其疗效,探讨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84±0.96)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3.27±1.35)分(P=0.000);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72±0.92)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2.78±0.67)分(P=0.000).相关分析表明椎间盘内压力的降低程度与JOA评分的升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可以降低颈椎间盘内压力,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速磨钻下颈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9月-2014年12月通过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后缘骨赘增生的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镜下经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配合使用高速磨钻切除椎体后缘增生的骨赘。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以及术后1周、2月的VAS评分,颈椎神经功能JOA评分,以及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吞咽不适、脑脊液漏,食管瘘的发生率。结果手术时间55~111 min,平均76±23 min;术中出血约35~80 ml,平均50±14 ml。所有患者均随访1~2年,平均1.1±0.3年。所有患者上肢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出现吞咽不适,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出现脑脊液漏和食管瘘的病例。结论使用高速磨钻在颈前路手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出血量少,能完整切除骨赘,消除神经受压因素,手术疗效好。在显微镜下操作能够更好地观察手术视野,减少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管储备间隙减少的颈髓过伸性损伤的受伤特征和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外科于2004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MRI提示为原有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其中所有病例均有颈间盘突出,27例患者存在椎管狭窄,根据对25例对于致压物主要在间盘水平的病例,将病变间隙突出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块植骨或带有自体骨颗粒的钛网或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对于27例存在明显椎管狭窄者,单纯间盘切除不能彻底减压,行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对临床结果进行JOA评分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症状的改善及颈椎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9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外地患者失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是10个月.按JOA评分术前患者JOA评分为(8.55±1.52)分,半年随访时JOA评分为(12.87±1.68)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其中将手术改善率为(56.37±5.58)%.术后随访平均5个月X线片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 对于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基础上造成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颈前路减压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式,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07年6月收治的20例前方压迫较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33岁~72岁,平均51.5岁。其中A组10例行颈前路手术,4例行颈后路手术;B组6例I期行后前路联合手术。依据JOA17分评分法评估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况,比较术后1周和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节断性神经根麻痹1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1.5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35±1.23分,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4.45±0.78分。JOA评分改善率在术后一周时无显著性差异(A组中颈前路68.13%,颈后路66.35%,B组72.04%,P〉0.05),术后1年时B组(81.68%)明显优于A组(颈前路72.12%,颈后路70.79%)(P〈0.05)。结论对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前路联合手术较单纯前路手术或单纯后路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手术效果好,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临床上应视患者前方压迫程度及是否合并有颈椎OPLL症或颈椎管狭窄症等情况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1例,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管矢状径、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48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提示铰链侧骨质愈合;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末次随访JOA改善率达62.5%;颈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1.1)mm,术后1个月为(13.5±1.4)mm,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1),术后各期无明显变化(P〉0.05);颈椎曲度术前为(12.6±14.7)。,末次随访为(17.1±12.4)。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1),术后6个月内颈椎曲度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能够有效的扩大并维持椎管矢状径,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脑脊液胱抑蛋白C水平进行研究,以了解其与腰椎间盘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腰椎间盘膨出组(A组)13例、腰椎间盘突出组(B组)13例和腰椎间盘脱出组(C组)13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组(D组)13例,对所有人员的脑脊液胱抑蛋白C水平进行检测后,将结果进行研究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D组的脑脊液胱抑蛋F1C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1),而A、B、C三组之间比较,C组明显高于A组与13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不大(P〉0.05)。同时发现其与其他因素也有关系。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脑脊液胱抑蛋白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腰椎间盘脱出型水平尤其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在观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渗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PKP术后存在骨水泥渗漏的21个椎体的MSCT多平面重组图像和脊柱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胸椎6个,腰椎15个。结果21个椎体MSCT多平面重组的图像均发现骨水泥渗漏现象,其中椎体静脉渗漏4处,椎间盘渗漏4处,椎管内渗漏6处,椎旁软组织内渗漏7例,其中有2个椎体为多部位渗漏,检出率为100%。21个椎体中脊柱DR检查发现15个椎体有骨水泥渗漏现象,其中椎体静脉渗漏3例,椎间盘渗漏4例,椎管渗漏2例,椎旁软组织内渗漏6例,可疑椎管渗漏1例,检出率为71.42%。结论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观察PKP术后骨水泥渗漏Ⅰ、Ⅳ、Ⅴ型与DR平片无明显差异,但在Ⅱ和Ⅲ型渗漏上较脊柱DR检查更加全面、直观,敏感性更高,特别是可以观察到椎管内骨水泥的数量,占据椎管内的空间、位置,对判断渗漏的骨水泥是否会造成神经根或脊髓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相锋 《现代保健》2014,(27):129-131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通过观察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前后腰腿疼痛及肢体功能改善的情况,评价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愈15例,显效72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为93.9%。所有患者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7.16±2.32)分下降到(1.63±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从术前(11.71±4.63)分上升到(25.47±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满意、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明显、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经单侧椎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系统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s,VAS)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及自觉症状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例患者再次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3个月,平均26个月。JOA评分:术前(9.08±3.05)分;术后1个月(20.36±5.23)分;末次随访为(19.92±5.13)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6.89±0.93)分,术后1个月为(2.36±0.83)分,末次随访为(2.19±0.61)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椎间植骨融合率86.2%;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以及Cage移位。结论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单侧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联合单间隙减压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采用椎体次全切联合单间隙减压治疗22例多节段(连续3个或4个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术前X线片及MRI示均有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颈髓受压。分析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6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变。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所有患者的颈椎畸形矫正后曲度明显恢复,有些恢复正常。按照Odom’s临床效果分级进行评价,优18例,良3例。无植骨块延期融合、内置物下沉或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椎体次全切联合单间隙减压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1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观察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日本骨科学协会(JOA)下腰痛评分.结果 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JOA下腰痛评分分别为(15.45±2.73)、(27.18±2.08)、(28.18± 1.25)、(28.54±1.21)分,术前JOA下腰痛评分与术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访时间1~ 10年,平均7.9年,术后随访优8例,良2例,可1例.无复发及医源性腰椎不稳.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且能与传统切开手术达到相同的减压目的,故其可作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45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滑脱,椎间融合器行椎间植骨融合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使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OI)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功能及疼痛状况进行评价。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17-95)min(165-29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13-307)mL(550~1250mL)。术后未发现脑脊液漏或脊神经根损伤等。随访1-5年,平均26个月。治疗后患者功能障碍指数001(25.7%±4.71%)显著低于治疗前(59.1±10.2%),P〈0.001;JOA评分显著升高(25.9±2.1)分vs(15.2±1.3)分,(P〈0.001)。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30例,良8例,可7例,优良率为84.44%。无滑脱复发、内固定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功能,降低患者疼痛疼痛状况;术后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