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及其层序界面的划分,歧南洼陷西斜坡,发育沙河街组滩坝砂、近岸水下扇及重力流水道等多种类型砂体。沙河街组底超、顶剥、中间相变明显,易形成多个层系、多种类型非构造圈闭。歧口凹陷西斜坡为继承性发育构造斜坡,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供油条件优越。广泛分布其间的的沙河街组三段滩、坝砂体平均孔隙度24.8%。平均渗透率175.5×10-3μm2,具有高孔高渗特征。而且,滩、坝砂体沉积后没有遭受大规模构造运动破坏,油气保存条件有利。多年来的勘探成果,区内发现以歧647井油藏为代表的不整合油藏、以联盟为代表的上翘尖灭型油藏,以歧南9-1井为代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具备形成一定规模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条件。根据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研究,预测歧南西斜坡沙三段低水位水下扇砂体及歧北斜坡的坡折带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其中,扣50南岩性圈闭及庄43井断块是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文安斜坡内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霸县凹陷勘探实践,分析了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并对圈闭资源量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具有有利的沉积构造背景,紧邻生烃洼陷,储集砂体发育,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扣村—羊三木潜山属于披覆背斜构造带,呈环状分布,潜山边界断层成高角度平面式-铲式产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圈闭发育,古近系储层发育,前古近系河道砂体及奥陶系基岩潜山裂缝发育,具备双源供烃条件,油气源比较充沛;夹持于羊三木等四条断层之间的背斜构造,圈闭条件好;下石盒子组储层发育,储集条件较好;综合评价认具备"新生古储""古生古储"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4.
埕北低凸起地史上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部位不同,其潜山残存地层和上覆下第三系地层变化都较大。根据圈闭成因和形态将油气藏分为①披覆背斜油气藏、②滚动背斜油气藏、③断层油气藏、④潜山油气藏、⑤岩性油气藏、⑥岩性-构造油气藏、⑦地层超覆油气藏七种类型。不同层位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来源不同,不同烃源岩区油气运移通道也不一样,低凸超可分为南部及埕北大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东部埕北30潜山三个油气聚集区。通过分析,指出埕北30潜山西边沟谷东营组下部应是今后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应用单因素叠合分析的思路,在构造-砂体-成藏综合研究基础上,认识到“三元耦合”控藏本质,研判出渤海湾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有利区。研究表明,歧口富油气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控藏主因素可以概括为3个端元,一是油源,包括生排烃和其输导体系;二是储集层物性,包括孔渗性能和孔隙结构特征;三是圈闭是否有效以及圈闭闭合幅度多高。可用“三元耦合”控藏新模式来表达油气成藏的本质,决定其圈闭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古构造背景与沉积物源体系的匹配。板桥滨海断鼻、滨海斜坡区与埕北断坡区等是歧口凹陷古近系最有利的大型勘探战场。  相似文献   

6.
源外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埕海斜坡区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源外”油气勘探区带,尤其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埕海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区邻近歧口生烃凹陷,存在多个继承性古沟槽,为砂体输送提供了重要通道,发育2类5种地层-岩性圈闭,储盖组合条件良好,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区与生烃中心存在的源储压差是埕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富集的基础,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层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方式,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通过地层-岩性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埕海斜坡区油气富集成藏模式,明确了北部断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南部高斜坡区主要发育地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7.
翟庆龙  吉双文 《录井技术》2002,13(1):54-57,65
埕北低凸起地史上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部位不同,其潜山残存地层和上覆下第三系地层变化都较大。根据圈闭成因和形态将油气藏分为①披覆背斜油气藏、②滚动背斜油气藏、③断层油气藏、④潜山油气藏、⑤岩性油气藏、⑥岩性-构造油气藏、⑦地超覆油气藏七种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来源不同,不同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也不一样,低凸超可分为南部及埕北大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东部埕北30潜山三个油气聚集区。通过分析,指出埕出30潜山 西边沟谷东营组下部应是今后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对济阳坳陷东部滩海地区边界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古近系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将该构造带划分为单断-低凸型、双断-中凸型和多断-高凸型3种类型潜山披覆构造带。单断-低凸型潜山披覆构造带古近系储盖组合最好,各个层系都有可能形成好的储盖组合,发育岩性、构造、地层和复合圈闭类型。双断-中凸型潜山披覆构造带沙三段下亚段—东营组下部发育岩性和地层超覆圈闭,东营组中上部以披覆和岩性-构造圈闭为主。多断-高凸型潜山披覆构造带以多层系地层超覆圈闭为主,整体储盖组合条件差。垦东凸起沙三段地层油藏、长堤凸起东营组岩性油藏、埕岛凸起东营组岩性油藏将会成为下步研究区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地层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与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立宏  李洪香  王振升 《特种油气藏》2011,18(6):31-35,124,125
歧北斜坡是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的大型挠曲缓坡,由于该斜坡构造圈闭不发育,按照构造找油思路在该斜坡区勘探成效甚微.以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为指导,开展斜坡控砂机理和油气成藏内在规律研究,确定勘探潜力目标区.针对目标区开展分砂组精细地层对比、内幕层精细构造解释、砂体精细刻画、精细油藏分析、滚动优化部署与实施等研究,发现了亿吨级的优质储量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实现了老区精细勘探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霸县凹陷南洼槽沉积相研究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霸县凹陷南洼槽构造、沉积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首次建立了该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将沙一下亚段—沙四段划分为7套三级层序,明确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的空间展布及特征,指出文安斜坡内带、"凹中隆"背斜构造带和洼槽带为3个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综合应用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及地震反演等技术进行岩性地层圈闭的有效识别。构建了斜坡带、背斜带和洼槽区岩性地层油藏模式,对有利勘探目标进行精细落实优选,钻探文安1、文安11井均获成功,研究表明该区是岩性地层油藏规模勘探的有利区,对冀中坳陷富油气凹陷岩性地层油藏勘探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富油气凹陷的理论实质就是在那些烃源岩发育、资源丰度高、油气十分富集的凹陷中,树立满凹含油的思想,寻找不仅包括正向构造带中的油气藏,更重要的是寻找负向构造带中的油气藏,特别是各种隐蔽性油气藏.区内隐蔽油气藏的类型多种多样,不仅有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还有火成岩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储量十分丰富,占研究区已探明总储量的近400/0.已发现的东营、沾化、辽西、辽东、大民屯、饶阳、歧口-板桥等富油气凹陷中,资源丰度高、规模大的隐蔽油气藏十分发育,勘探潜力巨大.深潜山、洼陷带浊积岩体、陡坡带砂砾岩体、沙河街组三段及中生代火山岩、缓坡带水进超覆三角洲砂体、复杂隐蔽断块等是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相似文献   

13.
辽西凹陷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潜山构造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油气非常富集的一类特殊基底构造,但潜山内幕结构与油气圈闭和成藏条件的关系研究目前仍很薄弱。作者以辽西凹陷潜山带为研究对象,从潜山内幕断层构造格局和活动期次、地层岩性和产状、潜山地貌单元划分和展布格局、潜山圈闭类型和烃源条件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地质条件等多个角度,论述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的关系,将古潜山油气藏圈闭划分为古地貌和潜山内幕地层圈闭两大类,建立了油气运移具有先自上而下倒灌,再沿不整合面由低潜山带至中潜山带侧向运移注入潜山聚集成藏的“新生古储”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潜山带深层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区块发育寒武系 -奥陶系海相和侏罗系陆相两套有效烃源岩构成的复合含油气系统 ;中生界以断裂背斜构造圈闭为主 ,成排成带展布 ;古生界以大型鼻隆背景之上的断背斜、构造岩性、地层不整合圈闭为主 ;控制油气垂向运移的通源断裂发育 ,圈源时空有效配置 ,燕山晚期 -喜山期构造变形微弱 ,有利于油气藏保存。区块内存在三类不同成藏组合的勘探领域 ,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的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相似文献   

16.
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南部海相烃源含油气系统和北部陆相烃源含油气系统。两种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油气藏圈闭类型及发育层位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处于海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塔河地区主要勘探层位集中在侏罗纪以下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早奥陶世地层不整合-岩溶缝洞型圈闭、石炭纪披覆背斜圈闭、三叠纪背斜-断块圈闭、盐边低幅度背斜圈闭及早石炭世内部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等;处于陆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雅克拉—轮台地区的主要勘探层位是侏罗纪以上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晚第三纪、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构造圈闭、侏罗纪和早白垩世地层圈闭。在亚南断裂与轮台断裂间应重视对下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披覆背斜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富油气凹陷的理论实质就是在那些烃源岩发育、资源丰度高、油气十分富集的凹陷中,树立满凹含油的思想,寻找不仅包括正向构造带中的油气藏,更重要的是寻找负向构造带中的油气藏,特别是各种隐蔽性油气藏。区内隐蔽油气藏的类型多种多样,不仅有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还有火成岩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储量十分丰富,占研究区已探明总储量的近 40%。已发现的东营、沾化、辽西、辽东、大民屯、饶阳、歧口板桥等富油气凹陷中,资源丰度高、规模大的隐蔽油气藏十分发育,勘探潜力巨大。深潜山、洼陷带浊积岩体、陡坡带砂砾岩体、沙河街组三段及中生代火山岩、缓坡带水进超覆三角洲砂体、复杂隐蔽断块等是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黄骅坳陷中部潜山具有含油层系多、勘探程度低的特点,利用新三维地震数据体,对中部潜山进行构造落实、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研究,明确了该区潜山发育受控于印支—燕山期挤压构造及喜山期盆缘伸展断裂,存在背斜潜山、翘倾断块潜山和走滑隐伏潜山3种类型。背斜潜山主要发育在沿岸走滑带以东,勘探层系为奥陶系;翘倾断块潜山夹持于沿岸与孔西走滑带之间,勘探层系包括二叠系、中生界;走滑隐伏潜山发育在孔西走滑带两侧,勘探层系为二叠系及中生界。结合潜山供烃及内幕结构特点判断,认为中部潜山勘探主攻方向应集中在两大领域:其一是喜山期扭张运动中发育的翘倾断块潜山,紧邻歧口主生油气中心,双源供烃,油气源充沛,重点预探"新生古储型"南大港潜山,突破意义重大;其二是与潜山内幕存在的盲冲断层相关的走滑隐伏潜山,中、新生代经历了断裂改造,储层发育,着重探索"古生古储型"孔西走滑隐伏潜山油气藏,甩开勘探意义大。  相似文献   

19.
埕海高斜坡区构造上位于黄骅坳陷埕海断坡区南部缓坡区,勘探面积600 km^2,受羊二庄—羊二庄南断层和埕宁隆起控制,古近系地层北厚南薄,向南逐渐尖灭于埕宁隆起北坡。长期发育的主干断裂和不整合面为沟通歧口凹陷的油气资源提供了优越的运移通道,同时该区古近纪时期南部物源充足,发育多个大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物性良好,是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由于该区开展勘探工作较晚,基础研究仍相对薄弱,尤其是近物源、砂体多期叠置且横向变化快的难题给地层岩性油气勘探带来较大困难,也对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埕海高斜坡区勘探实践为例,在对该区基础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三维可视化、地震多属性分析及井约束反演等技术和方法,结合前期钻探成果,科学合理的开展埕海高斜坡区古近系沙一段大型岩性圈闭的边界刻画与储层含油气预测等工作,有效地克服了储层识别与含油气预测中的多解性,提高了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廊固凹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隐蔽油气藏是廊固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该区古近系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广,纵向上含油层系多,主要发育岩性尖灭、岩性透镜体等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文立于层序地层学的成果分析了全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按构造带分析了主要的成藏规律:陡坡带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的的有利部位,并发育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洼槽带的生储条件较好,是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发育的最有利部位;缓坡带受断层控制,主要形成断块-岩性型油藏,在构造主体和沿主要油源断层纵向形成复式聚集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