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汪文绮,字蕴谷,安徽休宁县海阳镇人,清代著名新安医家,是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研读《内经》及历代各家著作,尤其推崇张景岳之学说,治病强调扶阳抑阴,在医理、临床方面多有建树,他生平"好读书,博涉如举子业,尤喜为诗"。尝著有《杂症会心录》、《脉学注释汇参证治》等著作。《杂症会心录》两卷,成书于乾隆19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也称为《易经》。历代医家曾系统研究、运用《周易》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对易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如孙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合德,则刚柔  相似文献   

3.
阴阳属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是哲学范畴与医学范畴的巧妙统一,扩大了阴阳的适用范围,而且有新的发展与提高,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张仲景成功地吸取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该文将《伤寒论》中有关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阐述古代阴阳学说在《伤寒论》辨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正>《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由东汉医家张仲景编著,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该书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自成书1700多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对其研究层出不穷,各种注释、校注、医案解读、经方利用、学术思想等著作、专题精彩纷呈。作为一部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书中也详细的记录药物的炮制、汤方的制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几千年来的中医学,基本上都是渊源于它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一向被认为是“医家之宗”,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但是,《内经》成书时代毕竟离我们很久远,文辞  相似文献   

6.
孙敏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3):242-243
《松峰说疫》为清代医家刘奎代表作之一,此书上承《内经》运气学说,下宗吴又可《温疫论》等疫病名著,不仅论温疫,且论杂疫与寒疫。在治法上有其鲜明特色,本文通过对《松峰说疫》中治疗方法的介绍,试探讨其治法渊源及特色。  相似文献   

7.
医源于《易》,脾胃学说尤其渊源有自。《易》有《坤》卦,象地,属阴;脾胃属土,象《坤》,无怪医家习以“坤土”为脾胃之代称。本文试从其生理、病理及治疗学方面,分别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庞安时(公元1042—1099年),字安常,宋代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麻桥)人,宋代著名医家。庞氏世代业医,精通医学。文献记载其著述有《伤寒总病论》、《难经辨》、《本草补遗》、《主对集》、《验方集》、《家藏秘宝方》等,除《伤寒总病论》外,其他书籍均已散佚。《伤寒总病论》是庞氏的代表著作,是其历时三十余年潜心钻研的医学成果。全书共六卷:前三卷论述伤寒类六经病证;后三卷主要论述暑病、时行、寒疫、斑痘、天行温病等温病病证。庞氏对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为后世医家临证辨治外感温热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庞氏《伤寒总病论》中有关温病的阐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傅青主女科》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山所著,主要介绍了妇科、产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其中《妊娠恶阻》篇详细论证了妊娠恶阻之病机与辨证治疗之法,指出肾气亏虚、肝气上逆为其主要病机,补益气血以平肝降逆之法为其主要治疗法则。该篇针对妊娠恶阻用药不失古人准绳,辨证详细明了,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于现代临床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妊娠恶阻之病机根本在《傅青主女科·妊娠恶阻》中傅山指出:"人怀妊之后,恶心呕吐,思酸解渴,见食憎恶,困倦欲卧,人皆曰  相似文献   

10.
<正>吴亦鼎,字砚丞,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神灸经纶》为其所编撰,是一部系统地专述灸法的医学著作,在灸法领域享有较高的评价。由于成书年代晚,全书参考前人医籍甚广,书中大量引用了《内经》、《难经》、《类经图翼》、《医宗金鉴》等书的内容,并根据吴氏家族和  相似文献   

11.
正《医学传灯》,内科著作,2卷。清.陈德求撰。刊于1700年。本书论述33种常见内科杂病的证治,综合历代名著名医家的卓越见解,融会其学术经验,结合作者个人临床心得,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实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陈德求,名歧,清代医家,对内科杂症  相似文献   

12.
正《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合中医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专著,历代医家称"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基于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内容的多样性发挥,借助现代研究成果,《伤寒论》方剂的应用范围也得到极大地扩展。小青龙汤  相似文献   

13.
阴阳、始现于《周易》。当时阴阳只分太少,在马王堆出土的两本《帛书·十一脉灸经》中已将经脉边阴阳两类来分别命名,但尚没有和五行学说联系起来。《内经》把阴阳学说的抽象哲理,发展成为具体的系统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并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各个方面。兹将针灸临床有关阴阳学说的应用,加以扼要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其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约成书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病足中医属于“脱疽”范畴,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足报道占多数,而中医的内外治疗法颇具特色,并发展了数千年。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其所著《外科正宗》上对脱疽的病因病机以及初期内外治法、中期手术治法、手术后调理法有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清代医家吴谦在其著作《医宗金鉴·编辑外科心法要诀》中对陈实功的方法和观点进行了总结与凝练,对现代临床治疗脱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最早的一部著作。一般认为,《内经》约写于战国时期,秦汉问陆续有所补充,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81篇,其内容很为丰富,从解剖、生理、病理到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都作了较详的论述,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发展的基础。《内经》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它以朴素的唯物论和  相似文献   

17.
正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生卒年不详,南宋三山(现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习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杨士瀛撰有多部医学著作,现存著作有《仁  相似文献   

18.
张介宾,号景岳,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对《内经》深有造诣,对待前人的医学论点,能以实事求是的择善从之。他的代表著作《景岳全书》,该书各科俱全,是一部综合性临床参考资料,其中《小儿则》上下两篇,可以看出张介宾对儿科学术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周彦为新安固本培元派代表医家之一,提出元阴元阳说,首将元气分阴阳,开创了元气学说的新领域,并将元气亏虚作为病因,实现了元气的临床运用,对后世医家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元阴元阳理论进行介绍,并与固本培元派其他几位代表医家学说进行对比,以期向读者介绍元阴元阳理论。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践的古代典藉。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