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志红 《规划师》2011,27(6):64-71
山地风景旅游区依托其独特的山地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而成为旅游目的地,因其地形条件复杂、建设容量较小,再加上很多山地旅游区亦是生态保护区,因而对山地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及开发建设存在较大的限制作用.广西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充分挖掘大明山的山水资源和龙母文化潜力,秉承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理念,通过"一带八区"的功能区划定...  相似文献   

2.
《建筑与文化》2009,(4):88-93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市区东北与东丰县交接处,距202国道1公里,距市区中心9公里。是集仿清代皇家庙宇建筑群落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1994年10月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3.
重庆是一个山城,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独特的山城风貌构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本文对重庆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优势和规划设计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04,(9)
1.江津四面山风景名胜区:以森林、瀑布、湖泊、溪流、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具备休闲娱乐、游览观光、避暑赏雪、科研教育等功能的中、低山型国家级大型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3.37 km2。2.铁山坪森林公园:以铁山坪生态文化旅游区为核心,兼顾发展观光生态农业的城市近郊旅游度假区。面积为24.63 km2。3.重庆歌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城市近郊,由以革命烈士纪念地、抗战文化遗存为主要特色的人文景观与以山林为主要特色的自然景观所组成,具备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召开会议及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等功能的城郊型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为51 km…  相似文献   

5.
位于闽西北的泰宁县是一个新兴旅游区.其中的金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4A"级旅游区,尚书第古民居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以及省级旅游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  相似文献   

6.
鲍小莉 《华中建筑》2010,28(1):47-50
自然景观旅游区建筑必然与旅游和环境产生关系,它既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也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对十字水度假村建筑设计与建筑使用情况的剖析,分别阐述了旅游对自然景观旅游区建筑的需求分析,环境对自然景观旅游区建筑的需求分析,以及建筑自身的需求分析,尝试得出自然景观旅游区建筑设计中,建筑与旅游、环境共生的一些具有指导性意义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7.
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景观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矼  曹札昆  陈阳 《中国园林》2004,20(1):22-26
"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代表地球演化史和重要地质过程的杰出和关键地区.除独有的"三江并流"世界奇观外,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珍稀动植物、丹霞泉华等自然景观于一体,雄、险、秀、奇、幽、奥等各类景观齐备.可以说是北半球除沙漠、海洋景观外各类自然景观的大观园.有13个原生状态的世居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服饰、节日和习俗,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4,(6)
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文化特色,为旅游区的建筑提供了许多设计思路,例如结合地区的地域性气候、结合地形、地景、结合文化特征、融合现代旅游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等,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独特的文化韵味,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各种需求,以此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为旅游区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显著的提高旅游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杨超 《山西建筑》2010,36(11):29-31
以广东省内具体的一个宗教风景区为例,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充分利用风景区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突出山、水、植被的自然景观要素,构建了一个以佛教文化游览为主体,集观光、度假、休闲、修身、养生于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设信息》2005,(12S):1-1
根据中央文明委2005年工作安排,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今年将联合评选表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按照三部门下发的《关于推荐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的通知》要求,各地经过认真考评、择优推荐、媒体公示,向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推荐申报全国文明风景区和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三部门组成测评组,依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暂行标准》对各地推荐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进行测评,依照测评成绩,形成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候选名单:根据各地推荐结果,形成了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候选名单。为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中央文明办、  相似文献   

11.
达婷 《中国园林》2012,28(5):121-124
山水城市理论伴随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已有20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在青山绿水中建设诗意的栖居环境时,保持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从对山水环境自然灾害的讨论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为出发点,通过解析中国传统山水观,明确了尊重自然山水及其生态价值的意义,挖掘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中的生态意识,归纳了传统园林以尊重自然形态,利用改造自然、注重山水组合模式、形成综合水环境和重视植物环境营造的造园方法。以传统造园实践来启发当代城市建设,得出整治山水形态、形成综合水环境、建立绿色空间意象等现阶段山水城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赵珂  夏清清 《中国园林》2024,40(2):43-49
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化构建的探讨中,针对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出发、以绿地廊道连接绿地斑块的生态网络化构建方法容易出现预期结果远离人口集聚地、不易为人所用的空间不匹配问题,靶向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与人类社会需求相互匹配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目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遵循其提供的以“服务流”链接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级联框架,运用网络科学的中心度量方法,创新性建立由“挖掘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潜能的景观美学服务供给制图-评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社会需求的景观美学服务需求制图-权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的景观美学服务流制图”三部分组成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构建景观美学服务“供需流级联”网络制图方法,促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不仅将破碎的生态环境恢复为一个连续整体自然生态系统,还具有匹配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推动人居环境绿化“从自然生态内在保护到价值外显利用”的积极生态保护转向。  相似文献   

13.
尹航  张超  赵鸣 《风景园林》2020,27(2):110-115
胶东半岛凭借三面环海的地理区位,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金元时期,内丹派全真道于此创立,使该地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得以迅速发展。在半岛特殊的自然气象、资源、地貌条件影响下,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营造呈现出"序列性"特征,且其物象与内丹修道理论密切相关,形成诸多"山地风景道"。通过田野调查、测绘、访谈,探讨该类"风景道"的环境基底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风景道"的景观层次与要素组成,并对其空间特征与要素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了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潜在规律,为保护当地该类景观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为其他地域该类景观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吴会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4,40(2):37-42
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在地化风景营建分析。结果表明:1)齐云山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天路历程”时代特征,但也存在“九里十三亭”这类特殊地段,同时还因山岳较武当山、泰山等海拔较低而更倾向于通过横向逶迤布置不同空间序列及山体断裂抬升等来达到“天路”意境;2)在地域习俗及山岳特色地质地貌的影响下,齐云山将范式内的具体景观空间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在地化,世俗空间以依山势连续有规律构建的名山建设孤例“九里十三亭”和居高临崖、民商融合的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天街”为主,承担世俗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山岳的神圣性;神圣空间除道教名山一般具有的从“无”到“有”营建的宫观祠庵外,主要包括自然地景神圣化后形成的3类廊道式丹霞洞穴圣所和各类峰石神物,着重利用从“自然场所”到“自然圣所”的空间转换来实现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5.
董璁 《中国园林》2019,35(7):40
风景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使其成为一类的并非功能属性,而是建筑所在场所,即风景环境。对风景建筑的评判要看其对风景的贡献,好的风景建筑应当具有"风景性",能够召唤"场所精神"并"开启一个世界",使自然对象转化为人眼中的风景。因地制宜是风景建筑的创作原则,建筑通过顺应自然条件获得其形式,自然山水的独特性决定了风景建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2)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 is a miniature of history, embodies landscape cultures with rich connotation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basic conditions of ancient Liukeng Village, this paper explored landscap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village from such perspectives of natur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lan system, and Fengshui, and proposed the pertinent approaches of landscape culture inheritance respectively, namely, "integrated protection", "hierarchical protection", "live inheritance" and "rationally accepting and rejecting", by adhering to such principles as keeping natural originality, integrality, humanistic ecology, and dynamic openness.  相似文献   

17.
从整体的地景综合到跨学科的地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景"一词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且这个概念本身即蕴含着一种固有的整体观。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就已经产生了若干种相异的安排和布置地景的方式,不同的方式运用着不同的观念和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是自然科学,其中地景生态学起着主导作用;第二是人文科学,其中多运用历史地理、历史生态学、人文主义和符号学等手法的途径;第三是应用科学,主要是指地景设计、建筑设计与规划领域。每一分类都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地景。本文对不同类别的地景研究进行比较,但直到目前它们也还没有形成共同的观念、相同的目标和统一的描述语言,至于如何在"跨学科"的地景科学的框架下实现具有创造力的综合创新也就更无法明确。但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地景,无论是管理还是规划,我们面对的都是一块相同的土地,是面对同一对象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这个过程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方法,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空间规划改革进程中号召全域历史文化保护,象征从“文物遗产视角”转向“全域历史景观视角”,“景观方法”已逐渐进入历史保护领域并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景观基线”的研究方法,借鉴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工具的经验,以广西南宁为例开展“市域尺度”的历史景观基线构建工作。针对南宁约2.2万km2的行政范围,基于Arc GIS平台构建历史景观信息数据库,从自然历史、乡村历史、城镇历史3个维度建立南宁市域的历史景观评估基线图并进行层积解译。该实践为中国全域历史保护的工作要求提供了构建历史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全域历史景观体系框架、建立保护与开发的决策参考机制、增强历史景观的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刊首语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创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风景园林作为城市意境呈现的主要载体,在城市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生态美学、城市人文关怀等层面上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孙筱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境论”——“生境”“画境”和“意境”。在古代社会,出于对美的追求,人们善于选取自然环境中最适宜生存的地点并将其最观化,是为“生境”;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描绘风景,是为“画境”;游赏变得充满诗情画意,是为“意境”。现代社会的城市意境该如何营造?即使是钢筋水泥密布的都市,人们想尽办法也要在窗台、屋顶、街边、郊野开辟绿地、营造景观,创造当代城市暴观的意境。自然山水的“入画”和山水城市的“如画”,我们称之为景,它是人类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当代城市家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群 《中国园林》2003,19(11):23-24
通过对“北京当代城市家园”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简要阐述,试图揭示当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误区,探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一些值得大家深思与进~步研讨的问题——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将自然的景观引入居住环境,让人们在一个休闲的“都市山林”中流连,还是突出硬质景观与人工化的环境;植物造景是以自然群落式的复合式生态配置为宜,还是单纯追求视觉的冲击力,将植物修剪成色带、色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