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与精神思维等活动密切相关。湿邪入脑络,临床上可出现意识、思维、记忆、情感、运动等脑络疾病。本文探讨了湿邪入脑络的病理机制及辩证论治,以期提高对脑络疾病的认识,更好地为驻西南地区高湿环境部队官兵的健康服务。1脑络的理论依据中医学理论认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  相似文献   

2.
湿邪为病广泛.现代研究多从外感、内伤两方面来阐述,但湿病与络病之间的研究则鲜见.笔者从久湿入络为患[1]角度,探讨了湿邪入心包络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将湿病学与络病学相结合,期望能扩展湿病与络病的研究范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其功能表现与生殖和妇女月经有关。本文从湿邪入络角度探讨了湿入冲任二脉所致临床病证。1冲任脉的经络循行及生理功能中医理论认为,冲任督三脉起于胞宫,一源三歧,《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唇口,故须不生焉。""冲任为血海,皆属阳明主司"。冲任二脉和盆腔内脏器及全身各大系统有着相应密切的  相似文献   

4.
肺络为病,多与肺络阻滞有关。湿人肺络,导致肺失宣发肃降,通调失司,津液凝集成痰、成饮而为肺络病。本文从湿病学和络病学的角度探讨了“湿入肺络”的理论,深化了络病学和湿病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临床诊治肺络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久湿入络”理论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0  
络病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之《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血,调之络";兴于叶桂之"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是后代医家倍加推崇的"久病入络"之络病学说。吴以岭基于上述思想提出"络病学”,使其成为一个永恒的科学命题。盖湿为重浊之阴邪,若羁留于人体,则发为重、困、乏、痛等症状,病因博杂,致病多端,且痰、湿、瘀、虚纠缠,经久难愈。笔者认为病机为“久湿入络”,本文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膈疝在新生儿及小儿外科中较常见,多发生于左侧,疝入胸腔的腹腔脏器多为胃或/和部分肠曲,并常合并肺发育不全或肺不张.先天性异位胃伴短食管及右侧巨大膈疝,胃底及部分胃体疝入右胸腔,实属罕见,现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论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难治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构成关节的各种组织如滑膜、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都有病变,但最基本的病变发生在滑膜。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痹症”范畴。故本文按照中医的发病学说,认为体虚感邪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是发生本病的外在因素,经络痹阻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机。据此提出了风湿阻络、寒湿阻络、湿热阻络、气血虚弱、肝肾阴虚、阳气不足六型的辩治方法。经30余年的临床研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肝胃不和型"居多,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所以从肝论治胃病应用调肝之法.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125例采用胃固定技术进行X线导引下经皮导管胃造瘘术的经验。胃固定技术是在插管前经皮放置T固定器,将胃前壁与腹前壁固定在一起,然后进行胃造瘘操作。用4个Brown-MuellerT固定器。用特制18号针将每个T固定器引导入空气膨胀的胃内。当接在针后的注射器可随意吸出空气时才可将T固定器释放到胃内。如无空气吸出,应退回装载T固定器的针,并再次定位。T固定器释放入胃后,退出针,并轻轻牵引T固定器上的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评价Roux—en—Y胃短路手术(RYGB)后上胃肠道(GI)检查隔离胃漏入的影像学特征,与相关并发症及发生急性与延迟漏的诊断。方法研究得到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可免除知情同意书,符合HIPAA要求。复习6a内1282例RYGB术后病人的1655次上胃肠道检查。48例被诊断为隔离胃漏入的病人纳入研究,其中女39例,男9例,年龄29~62岁,平均46岁。由2名放射医生对检查进行分析.在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记录隔离胃漏入的范围与形式,是否合并腔外漏出或瘘道、梗阻与隔离胃的急性扩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为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是分布于胸腹腔中的一个大腑,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故又称"孤府".三焦经脉与心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面关系.从部位而言,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指横膈以上,包括胸、上肢及头、心肺;中焦指横膈以下、脐以上,包括上腹、脾、胃,肝、胆等;下焦指脐以下,包括下腹、肾、膀胱、大肠、小肠.从功能而言,三焦运行水液,是全身水液升降焦出入的通道;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三焦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功能的总体.笔者对"湿滞三焦"病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大肠为六腑之一,历代医家对大肠的研究多限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对大肠本腑的研究较少。笔者从湿入大肠络的角度分析了大肠病证的病理机制及辨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患者,男,48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11 h,寒战、发热10 min"于2012-05-18 12:30入院。患者当日1:00食用未煮熟海参后出现腹痛,为中腹部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腹泻。就诊于外院,查血淀粉酶106 U/L,血常规:WBC 11.25×109/L,中性粒细胞92.1%,查体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考虑"阑尾炎",为进一诊治入我院。入院后患者突发寒战、发热。发病以来未进食,未排便。既往高血压4年,口服"络活喜5 mg,1次/d",血压控制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经脾入路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出现门静脉高压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例为右叶巨大肝癌;10例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门静脉主干闭塞;2例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主干血栓性闭塞.所有患者采取经脾穿刺,脾静脉插管至胃冠状静脉,用液态栓塞剂加弹簧圈栓塞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结果 18例患者手术成功,2例失败;共栓塞35支胃冠状静脉,栓塞成功患者均获有效止血,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脾穿刺插管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安全有效,适合于患有巨大肝癌及(或)门静脉主干闭塞等无法采用经皮经肝入路或TIPS栓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介绍杨道文教授治疗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湿疹的诊疗经验。杨师认为临床常见的阵发性咳嗽、痒即咳属于“风咳”,治宜疏风止咳;常见的平卧咳嗽,同时伴有腹胀、反酸、烧心、呃逆等消化道症状,属于“肺胃相关咳嗽”,治宜和降肺胃;过敏性鼻炎发病在鼻,根源在肺,病机在于风邪犯肺、肺脾气虚,治宜益气疏风、健脾补肺;湿疹病机责之以湿邪为主,同时易兼夹热邪、风邪,治宜化湿清热、疏风止痒。  相似文献   

18.
本例患者男性42岁。餐后不适,左上腹烧灼感、疼痛年余,近期反复黑便就诊,拟“消化道溃疡”行胃镜检查,镜示:胃浅表性胃炎。胃纤维镜入胃后,前进困难,怀疑胃转位,故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相似文献   

19.
体质与疾病关系密切,研究体质与久湿入络的关系,阐述久湿入络的体质特点,将为预防久湿入络的发生和产生的危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中医体质学理论 中医对体质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按五行属性将人的体貌特征、心理和对疾病的易感性分为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性.〈灵枢·通天〉有"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的描述,这是根据阴阳辩证的不同来分类;〈灵枢·百病始生〉又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阐述了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20岁,藏族。因上腹疼痛20天来院就诊。查体:发育良好,营养适中,心肺无异常,腹软。心电图正常,B超:肝胆胰未见异常。胃镜:见距门齿14cm 为食管入口,距门齿25cm 为贲门口,入胃。食管粘膜光滑,色泽正常,蠕动自如,齿状线模糊不清。胃底体腔膨大呈瀑布胃,胃粘膜光滑,红白相间,无糜烂及溃疡,粘膜活检,病理:慢性浅表性炎症,胃镜诊断:1.食管先天性过短症;2.慢性浅表性胃炎。(建议再行X 线钡餐检查证实),胃镜后第二天行X线钡餐照片,提示:食管中上段未见异常,下段平第9胸椎水平偏左入胃,胃大部(约4/5)位于胸腔心后之纵膈内,小部分位于膈下腹腔内,食管约11cm长,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