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s)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 3 5例 ,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3 5例中 ,食管间质瘤 1例 ,胃间质瘤 2 4例 ,肠道间质瘤 10例。GISTs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 :胃肠道软组织肿块 ,向腔内、外或腔内外突出 ,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 ,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 ,周边强化。 3 5例GISTs中 ,良性 7例 ,肿块直径多小于 5mm ,边界清楚 ,多均匀强化 ;恶性 2 8例 ,肿块直径大于 5mm ,边界多不清楚 ,17例肿块内有坏死 ,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弥补了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 ,对GISTs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
陈保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91-249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CT扫描表现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大,但其CT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9例,小肠6例,升结肠系膜1例.11例为恶性,5例为良性.CT表现为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这些征象并不能完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相对比,以此来评价CT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并对病理结果分析。结果:18例胃肠间质瘤位于胃部6例,空肠6例、回肠4例,2例位于腹膜后、盆腔,肿块最大径范围2.0-19cm。18例中平扫肿瘤呈实性软组织肿块5例,13例肿瘤呈密度不均匀,合并囊变、坏死。18例中3例合并瘤内出血,2例病灶有散在点、片状钙化。18例增强扫描5例肿块均为均匀强化;13例呈不均匀性强化,周边强化峰值增高,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18例中出现肝脏、腹膜转移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为临床术前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64排螺旋CT可做为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16例中黏膜下型7例,肌壁间型2例,浆膜下型7例。16例中低度恶性者9例,高度恶性者7例。16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体积多较大,肿块直径3~30cm,5cm者3例,≥Scm者13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3例,7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坏死区。镜下病理肿瘤实性部分为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示CD34、CD1 17阳性。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肿瘤的坏死情况可初步判断肿瘤良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1例。发生于小肠的7例中4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1例中恶性肿瘤8例,交界性2例,良性1例。11例中10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直径4~16cm,直径<5cm者1例,≥5cm者7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MSCT的表现,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例的CT表现。结果胃间质瘤平扫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其中良性较小,均匀强化,恶性肿块较大,部分有囊变坏死,有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1例误诊为胰腺囊腺瘤。结论 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确诊还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5%等渗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在胃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CT检查资料,检查方法:包括传统法口服阳性对比剂CT扫描(20例)及口服甘露醇胃肠造影后CT检查(26例).[结果]26例口服甘露醇组病人中有25例清晰显示病变,20例传统组仅13例显示病变.口服甘露醇组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0%,传统口服阳性对比剂组为61.76%;GIST的CT特征:恶性胃肠间质瘤CT特征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结论]口服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腔囊性病灶的CT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20例腹膜腔囊性病灶的CT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结果3例腹膜腔单纯性浆液或黏液性的囊肿,CT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包块,4例囊腺瘤或囊腺癌可见增厚的囊壁和结节,3例肠系膜上的囊性肿瘤呈蔓藤飘浮状。3例腹膜腔假性黏液瘤在肝脏前、后间隙和结肠下间隙见多个有分隔状囊性肿块。2例腹膜腔囊性间皮瘤局限于下腹腔,壁稍厚,有强化。5例腹膜腔血肿均有外伤史,表现为上腹部器管间隙内边缘清晰的囊性包块。结论CT能清晰地显示腹膜腔囊性病灶的部位、形态、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与其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以提高CT对GIST的良恶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病人的CT检查资料,对比其术后良恶性的病理结果,找出其CT的良恶性征象,指导临床治疗。结果6例良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肿瘤,边界清楚,5例直径小于5cm,5例强化值大于25HU,瘤灶内无出血、坏死,无周围结构侵犯;12例恶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10例直径大于5cm,9例强化值大于25HU,7例瘤灶内有出血坏死,9例周围侵犯或转移。7例潜在恶性GIST的CT表现介于两者之间。良恶性GIST的大小、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周围有无侵犯或转移及有无出血或坏死有显著差异(P<0.01)良恶性GIST的强化程度、免疫组化阳性率、细胞类型无显著差异。结论GIST缺乏临床、镜下病理及CT特征,需行免疫组化鉴别,但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侵犯情况,对GIST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卵巢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卵巢癌及误诊为卵巢癌病变的CT征象,提高卵巢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病理证实47例盆腔肿块,其中卵巢癌42例,8例误诊;5例其他病变误诊为卵巢癌。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加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结果①本组卵巢癌92.4%表现为盆腔或盆腹腔肿块,肿块呈囊实性、囊性、实性;增强扫描后,肿块间隔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7.6%盆腹腔未见肿块,仅表现为腹水、网膜增厚。约57.2%有腹水。约19.0%肿块出现钙化。②盆腔脓肿或结核CT表现与囊性卵巢癌相似,但囊壁和间隔规则,未见壁结节;囊内积气为较特征的征象。③巧克力囊肿出血较新鲜以及浆膜下子宫肌瘤坏死囊变,平扫均呈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后,前者实性成分无强化,后者实性成分强化不明显。结论CT增强扫描,能清楚地显示肿块内部及其与周围器官的情况,不同病变强化形式不同对于不典型卵巢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从而提高卵巢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卵巢二元碰撞瘤的病理特点与相关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和临床资料完整的13例卵巢二元碰撞瘤。所有患者均有CT和(或)MR检查,观察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并与临床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卵巢碰撞瘤(14个病灶)均存在两种独立组织成分,其中9个病灶来源于上皮性肿瘤与性索-间质肿瘤,5个病灶来源于上皮性肿瘤与生殖细胞肿瘤;病灶均表现为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其中上皮性肿瘤体积较大或巨大,生殖细胞肿瘤或性索-间质肿瘤相对较小;碰撞样肿瘤中生殖细胞肿瘤全部位于上皮性肿瘤的囊变区内,性索-间质肿瘤病灶全部贴附于其囊壁上,但两种肿瘤组织间分界明确。结论:卵巢二元碰撞瘤的病理类型多样,影像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肿瘤的构成和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影像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基础与螺旋CT特异征象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多层螺旋CT特征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NG病例,术前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增强扫描,1例为颈椎间盘CT平扫时发现,4例为胸部CT检查发现,55例行甲状腺CT检查发现,观察其CT征象,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提出诊断及鉴别要点。结果:①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密度:无一例超出甲状腺包膜,43例多发,17例单发,单发者外形相对多发者较大,平均3.5cm,多呈囊变;32例表现为混杂密度,低密度为主,11例病灶表现为高密度。②病理类型:病理诊断NG 49例,其中NG伴乳头状增生或腺瘤性结节18例,NG伴腺瘤7例,NG伴甲状腺乳头状癌4例。③螺旋CT表现:病灶多发多见,密度多混杂,低密度为主,本组11例平扫时表现为高密度,呈花环状、片状或均匀稍高密度结节;31例见钙化;15例病灶内见分隔;24例见包膜征象;49例不同程度囊变,其中12例完全囊变;22例增强扫描时表现为病灶内多发乳头状强化,平衡期扫描呈填充改变32例,囊变区不强化呈大小不等裂隙状低密度,26例呈等密度填充。结论:NG的CT影像表现(甲状腺境界清、增强扫描后病灶内多发乳头状强化影及平衡期呈均匀等密度填充、中心低密度裂隙征、病灶的钙化形态及分布、病灶内分隔影、病灶内光整圆形小囊变)有特异性,在定性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提高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对15例囊性肾癌病人的B超、CT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健康体查B超发现肾囊性病变12例,因其他疾病而发现3例。初次B超拟诊囊性肾癌8例、单纯性肾囊肿7例。螺旋CT扫描全部病灶为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囊壁内侧面不规则密度增高或结节样密度改变。全部病人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为肾细胞癌。结论 对于肾脏的囊性病变,如果B超或CT检查不能确立为单纯性囊肿,临床上应考虑为囊性肾癌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男性盆腔原发性非脏器来源肿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原发性盆腔非脏器来源肿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 28例中,良性14例、恶性14例;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5例,形态不规则13例;边界清楚16例,边界不清12例;实质性17例,囊实性7例,囊性4例;增强扫描中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23例。6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其中畸胎瘤3例,神经鞘瘤3例。结论 男性盆腔原发性非脏器来源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多样,部分肿瘤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 GIST发生于小肠8例,胃部4例,肠系膜1例.肿块向腔外生长者居多,多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中,良性5例,其中4例直径小于5 cm,密度多均匀,边界清,强化均匀;恶性8例,其中7例直径大于5 cm,密度多不均匀,内部有单发或多发坏死,边界多不清,强化不均匀,4例出现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没有特异性,但MSCT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恶性孤立性纤维瘤(MSFT)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脏MSFT患者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右肾4例,左肾1例;4例来源于肾被膜,1例起自肾实质;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见包膜,长径5.1~18.3 cm。CT平扫均呈低密度,2例见点状钙化灶,1例病灶多发且位于一侧肾脏。5例增强扫描均为皮髓期轻度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持续性不均匀强化,且内部见囊变坏死区。结论 当肾脏CT检查发现类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体积较大的肿块,瘤体内出现坏死、囊变、钙化或多发病灶,且平扫及增强扫描肿瘤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密度,出现渐进性"地图"样强化时,应考虑肾脏MSFT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