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脑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另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2组均行头颅MRI与CT检查。对比分析2组MRI与CT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鉴别诊断要点及价值。结果 CT影像学表现下,2组病灶密度、CT值、病灶形态、血肿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等方面均表现出各自的特征。MRI影像学表现,急性脑出血组病灶DWI信号特征以混杂信号(69.2%)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高信号(90%)为主(P0.05)。急性脑出血组病灶周围DWI高信号水肿带的发生率84.6%,高于急性脑梗死组的14.0%(P0.05)。同时,急性脑出血组病灶部位及形状分布以基底节区(86.54%)、类圆形(88.5%)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小脑及顶额、颞叶区(72.0%)、不规则形(84.0%)为主(P0.05)。结论在急性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鉴别诊断中,MRI与CT均能发挥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图直观鉴别脑内常见环状强化病变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包括脑脓肿14例和脑肿瘤16例(其中脑胶质瘤14例、转移瘤2例)共30例脑内环状强化病变的磁共振DWI参数图特征,所有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病变良恶性和DWI参数图中环状强化区内的信号高低进行分组,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DWI参数图上,14例脑脓肿中12例(86%)直观显示为高信号,2例(14%)为低信号;16例脑肿瘤中,15例(94%)直观显示为低信号,1例(6%)为高信号.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脑脓肿和脑肿瘤中环状强化DWI参数图直观显示的信号高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磁共振DWI参数图在脑内环状强化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直观、特征性的应用价值,脑脓肿的环状强化病变在DWI参数图上多直观表现为高信号,而脑胶质瘤或转移瘤的环状强化病变多显示为低信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结果 1例急性起病,以偏瘫、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且随着病情的好转病灶可缩小甚至消失。1例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意识水平的下降,头MRI示双侧弥漫分布的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2例患者病初均有头痛症状。结论 早期头痛症状、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双侧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等临床和影像特点有助于静脉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自发性微量脑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区别。方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7例,其中自发性微量脑出血25例(微出血组),脑梗死32例(脑梗死组)。所有患者行常规头颅MRI、SWI、DWI序列扫描,分析微出血组以及脑梗死组在各序列上的影像学特点,统计各序列对出血灶或梗死灶的检出率,比较2组间血肿中心的ADC值及PW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出血组在SWI上血肿呈类圆形低信号或者类圆形低信号混杂点状高信号影,周围见高信号,与其他MRI序列相比,SWI序列对出血灶的检出率最高。脑梗死组在DWI表现为显著高信号,且边缘清晰,与其他序列比较,DWI序列对梗死灶的检出率最高。脑梗死组血肿中心的ADC值及PW值均明显高于微出血组(P0.05)。结论 SWI对急性自发性微量脑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最高,几乎无漏诊。DWI对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及准确性。DWI联合SWI能有效诊断急性微量脑出血,并能与梗死后的微量脑出血相鉴别,能合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R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6例患者在DWI病灶均显示为高信号。MRA显示:142例患者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的动脉分布为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三级分支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48例腔隙性脑梗死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且有16例发展成进展性脑梗死,34例腔隙性脑梗死在MRA上未见明显血管狭窄和闭塞,仅1例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结论急性脑梗死DWI检出阳性率100%,MRA检查最常受累的是大脑中动脉。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大动脉易发生狭窄,且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以卒中样发病6h以内、临床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和常规T2WI扫描,测定梗死灶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的ADC值。结果DWI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者,诊断为脑梗死阳性,共15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超急性脑梗死;阴性2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WI和ADC图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比常规T。wI有更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论DWI和ADC图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对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诊断和鉴别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01—2015-01于我院进行脑脓肿、脑肿瘤坏死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脓肿10例,脑肿瘤坏死12例,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及弥散加权检查。应用1.5T磁共振机SE-EPI序列,取b=1 000s/mm2,b=0s/mm2在脑脓肿脑炎期、包膜期及吸收期进行弥散信号测量,获得DWI图像,同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并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比较。结果常规MRI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70%,DWI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则分别为92%、90%;10例脑脓肿9例磁共振弥散加权图像表现为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值为0.335±0.098,12例脑肿瘤中11例坏死囊变部分磁共振弥散加权图像表现为低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值2.481±0.391。结论在鉴别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方面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常规MR诊断,帮助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弥散成像(DWI)、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DWI、PWI诊断急性脑缺血,并与常规MRI结果比较。结果经MRI检查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2例。其中发病后90分钟至6小时检查者11例,其CT及常规MRI未见异常,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DWI、PWI正常;其余8例脑梗死患者经DWI、PWI检查,均发现相对应的病灶,且6例灌注减低体积(PWIv)>弥散异常体积(DWIv),2例PWIv=DWIv。起病在6-12小时5例,4例行PWI检查,3例PWIv>DWIv,1例PWIv=DWIv。起病在12-48小时6例,2例行PWI检查,PWIv=DWIv。8例陈旧病灶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所有新病灶在DWI上均为高信号。结论DWI、PWI可超早期诊断脑梗死,并可帮助了解缺血半暗带。T2加权像和DWI结合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常规MR技术作对比。评价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 对52例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患者行DWI,快速自旋回波T2WI,FLAIR及3D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在D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ADC值低于对侧相应的区域。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病灶的ADC值显著下降,rADC值也明显下降。平均下降约59.12%。而在慢性期ADC值明显升高,甚至较正常组织还高,平均升高达20.3%。结论 DWI对6h症状起病的急性卒中的诊断明显高于传统MRI,DWI可以在超急期发现缺血病灶,早于常规T2WI及FLAR序列图像。DW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评价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构音障碍的临床及磁共振弥散加权影像特点,探讨构音障碍与脑梗死损害部位关系。方法总结155例早期表现构音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进行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分析构音障碍患者临床与DWI显示梗死灶部位关系。结果15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8例表现为单纯构音障碍(5.2%),141例伴有肢体偏瘫(91%),123例伴有椎体束征(79.4%)。DWI显示梗死病灶主要位于幕上96例(61.9%),病变灶位于左侧。28例患者的DWI显示为腔隙性梗死,其中20例(71%)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伴构音障碍的腔隙性梗死综合征。结论急性脑梗死引起构音障碍多伴随其它神经功能障碍。梗死病灶多沿皮质延髓束分布,以幕上梗死多见,病灶多位于左半侧,可能与左侧半球对言语功能控制占优势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病理类型脑转移瘤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不同部位的原发病灶。方法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脑转移瘤共51例(按原发肿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分为8组,其中肺腺癌15例,肺神经内分泌癌4例,肺鳞癌8例,肺小细胞肺癌6例,乳腺癌10例,肾透明细胞癌4例,胃肠道腺癌2例,黑色素瘤2例)。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法)。结果在不同部位或病理的原发灶中,神经内分泌癌的脑转移瘤呈明显高灌注,与其他7组脑转移瘤的脑血流量(CBF)值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乳腺癌、透明细胞癌、胃肠道腺癌、黑色素瘤的脑转移瘤均呈高灌注,肺鳞癌与肺小细胞癌的脑转移瘤CBF值最低,呈等灌注或低灌注。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不同部位和病理类型的脑转移瘤的鉴别,帮助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肿瘤患者寻找原发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反复发作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7例临床反复发作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CT及MRI中的T1WI、T2WI、DWI、FLAIRWI的检查后,在DWI异常信号发生的部位与临床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97例MRI检查中,在DWI上均有高信号和低信号,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显示高信号,而T2WI及FLAIRWI未能显示,脑梗死急性期DWI均表现为高信号,亚急性期多数表现为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在DWI上出现高信号或略高信号的部位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有77例.结论 DWI序列在临床诊断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显示能力优于常规序列,它能区分新旧梗死,有助于责任病灶的检出.对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但须结合常规序列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神经影像学特点,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脑内环形强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67例脑内环形强化病变患者多模态磁共振特点、影像学诊断、临床确诊报告及预后等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67例脑内环形强化病变患者中,胶质瘤26例,转移瘤20例,脑脓肿7例,脱髓鞘病变5例,淋巴瘤3例,其他病变6例。常规MRI序列(T1WI、T2WI、FIAIR和增强)尽管能清晰显示脑内环形强化灶的部位、形态、灶周水肿程度等特点,但定性诊断困难。结合其他多模态磁共振序列(MRS、DWI、PWI等)的影像学特点,并构建影像学鉴别诊断流程图,57例患者得出了较明确的影像学诊断,其中54例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与最终临床诊断相符。结论 多模态磁共振技术(MRS、DWI、PWI等)通过解析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病理生理特点,结合程序性鉴别诊断分析,显著提高了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硬化性狭窄(AS)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的高分辨率MRI影像学表现。方法 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AS患者纳入研究,对所有纳入对象分别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以及高分辨率MRI检查; 将所有受试者按照DWI检查表现的差异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3例以及急性脑梗死(ACI)组57例; 比较2组基线资料、血管、斑块分布情况、斑块形态学特征以及相关定量指标水平。结果 TIA组与ACI组在各项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TIA组与ACI组斑块位于腹侧壁、上侧壁、背侧壁以及下侧壁的人数占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TIA组斑块面积、狭窄率及斑块负荷百分比均低于ACI组,且斑块表面不光整的人数占比亦低于ACI组(P均<0.05); TIA组LAMLN高于ACI组,而WAMLN低于ACI组(P均<0.05)。结论 ACI患者的AS负荷大于TIA患者,且最大狭窄处的管壁厚度更大,表面更不光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对8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病例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分析在脑梗死不同时期DWI的表现。结果 在起病的超急性期及急性期(>6小时,<48小时)DWI显示率为100%,病灶大小为(24.8±21.6)mm,T2/FLAIR上病灶大小为(7.9±6.8)mm,两者比较的t=12.7,P<0.05,在亚急性期(2~14天)DWI与T2W加Flair比较,DWI不如T2W加Flair,对于慢性期脑梗死(超过14天),DWI不易辨认。结论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转移瘤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利用84例已确诊原发灶的颅内转移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中,有70例是肺癌脑转移,占83.3%,这点有助于帮助诊断。典型的CT表现有:(1)环状强化或环状和结节状混合强化为绝大多数;(2)周围大范围水肿,与病灶大小不成比例;(3)颅内多发为常见。而非典型的CT表现主要有多灶内出血和少数无水肿的病灶或单发结节灶。结论 脑转移瘤绝大多数有典型CT表现,但也要与脑脓肿和胶质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归纳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心源性(cardioembo-lism,CE)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梗死灶分布特点。方法对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且 TOAST 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 组)和心源性脑梗死(CE 组)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2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及入院时的 NIHSS 评分进行对比,同时对2组患者的梗死灶在 DWI 上的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LAA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 CE 组小(P =0.001),且以男性居多(P =0.000)。LAA 组患者中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较 CE 组多(P 值均为0.000)。吸烟史2组间无明显的差异(P =0.275)。CE 组既往有脑卒中史的患者更多(P =0.016)。CE 组患者入院时 NIHSS 评分明显高于 LAA 组(P =0.000)。LAA 组单发病灶病例数明显多于 CE组(P =0.025),但 LAA 组和 CE 组组内均以多发性病灶更为常见(分别占各组总病例数的76.1%和88.9%)。CE 组多发病灶主要为穿支动脉梗死加皮层梗死(PAI+PI)和皮层梗死加皮层梗死(PI+PI)两种表现形式,其中 PAI+PI 要明显多于 LAA 组(P =0.000),CE 组无患者出现分水岭区(BZ)梗死,而 LAA 组多发病灶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分布形式的组合。结论LAA 与 CE 所致的前循环脑梗死不论在临床特征及梗死灶的分布特点上均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异有助于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对两者进行初步鉴别,以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8.
早期脑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e,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和确定DWI在区分常规MRI上所示的多发梗死灶中急性梗死方面的能力。方法 60例脑梗死均进行MRI常规程序及DWI(程度检查,并由4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在不了解患者临床体征的情况下进行阅片、记录出病变所在的详细的神经解剖部位,对同一层面所有的磁共振像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信号强度的病灶大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对超急性合肥市急性期脑梗死可显示T2加权像不能显示的病灶,并随时间延长显影范围逐渐增大,在T2加权像上可显示的病灶中,DWI可更清楚、更全面地显示病灶,大于T2病灶。在急性后期,常规MRI及DWI均有较清晰的影像学改变,恢复期及慢性期,DWI影像学逐渐改变变成等信号、杂信号,部分为囊性信号,且不易显示病灶。结论 DWI能非常可靠地显示超急性及急性脑梗死,而在急性后期及慢性期不如T2WI。其具有区分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表现的患者ABCD2评分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的关系.方法 326例临床表现为TIA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并查头颅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ABCD2评分及不同危险度分层的患者脑梗死比例.结果 ABCD2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与脑磁共振DWI高信号有关,但对于预测发生脑梗死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弥散加权相(diffusion--weightedimaging,MRI—DWI)的病灶形式,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合并不同大小心脏PFO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食道超声及MRI资料。结果102例合并PFO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PFO大小分为两组:小PFO组(〈1.9mm)患者49例(48.03%),而大PFO组(≥2.0mm)患者53例(51.96%)。小PFO组伴发房间隔膨胀瘤3例,大PFO组合并房间隔膨胀瘤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PFO组有51例患者(96.23%)心脏超声显示异常的右向左分流,比例高于小PFO组(25例,51.02%,P〈0.001)。所有患者中静脉异常栓子的来源检出率为20.59%。MRI—DwI示梗死主要分布于前循环,以皮质下穿支动脉梗死为主,两组患者的梗死病灶分布无差异。结论不同大小PFO患者的MRI—DWI上脑梗死病灶特点无差异。卵圆孔未闲患者的梗死病灶以皮质下穿支动脉梗死,可能不同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