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曳引式防爆电梯验收和定期检验工作的程序和流程,提出了具有资格的检验人员正确检验曳引式防爆电梯的内容与方法,从而确保曳引式防爆电梯的检验工作高质量并安全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李洪 《电气开关》2012,50(3):100-102,105
制动器是曳引式电梯极其重要的安全部件,分析了电梯常用制动器的结构型式和工作原理,介绍了国家标准中对电梯制动器电气、结构的控制要求,论述了电梯制动器的检验检测项目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易燃、易爆的危险场所,防爆电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由于其使用环境的特殊性,防爆电梯在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措施来达到防爆的要求,除了采用隔爆和本安电路2种方法以外,还需要对电梯各零部件之间的碰撞和摩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碰撞火花和限制摩擦产生的温升。对容易产生摩擦的电梯曳引轮和曳引钢丝绳在运行中的摩擦生热问题,利用有限元方法做了模拟仿真分析,以确定其在防爆方面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防爆电梯检验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防爆电梯的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设备检验工作,检验人员应充分认识防爆电梯检验的特殊性。确保防爆电梯检验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文章通过检验实践,探讨防爆电梯检验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雷钧 《电气传动》2006,36(11):57-60
为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分析了曳引电梯的安全装置,讨论了曳引电梯的安全控制过程。在电梯控制技术中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构成一种新的控制系统,给出了自动门PLC控制的流程图。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了所要求的安全功能,电梯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6.
丁杰 《电气时代》2001,(2):25,29
通常接触较多的电动机是普通工业用的交流感应电动机,对这类电动机工作异常的故障,其分析和判断的方法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电梯曳引电动机因构造特殊,给分析和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例电梯曳引电动机工作异常的分析,介绍了其检修思路,供同行参考。 1.电梯曳引电动机简介 由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生产的MICONIB·DYN2电梯,曳引电动机型号为DM180—C6/4C+DB180C,功率为22.5kW。此电动机定子每槽内放置两个独立绕组,极数为4/6极,其6极绕组用于起动,4极绕组用于额定运行。在每相绕组里均埋有热敏电阻,当电动机温度升到155℃时,内部热敏电阻阻值急剧增大,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磁悬浮电梯,曳引电动机为双边长初级短次级直线感应电动机,建立了磁悬浮曳引电动机电路模型。分析了电梯运行速度曲线,设计了电梯用直线感应电动机VVVF控制系统,对双边长初级绕组实行分段控制。仿真验证了该设计磁悬浮电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姚秋霞  赵丽  庞仲伍 《电气应用》2005,24(11):63-65
分析目前电梯曳引机的现状,阐述EcoDisc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EcoDisc曳引技术的性能优点,指出电梯工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永磁无齿曳引时代。  相似文献   

9.
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无齿轮曳引电梯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玉英 《电机技术》2002,(3):18-20,25
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及电梯曳引技术的特点,通过对永磁同步电动机性能参数的分析及实例比较,显示出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无齿轮曳引电梯 上的应用前景宽广。  相似文献   

10.
林宁 《微特电机》2022,(3):26-30
研究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方法,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电梯曳引轮磨损量的非接触式精准检测.通过CCD相机与高倍高分辨光学镜头结合的方式,采集电梯曳引轮图象,利用畸变模型校正图象采集过程中的畸变情况;通过双边滤波、梯度计算以及双阈值化处理三个过程,预处理畸变校正后图象;利用校正后图象通过轮廓定位与边缘拟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理条件复杂,常规的国土安全巡检方法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航空监视方法,其利用无人机从高空采集图像,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采集图像进行分类判断,从而对场景进行监视。其目的在于用人工智能的手段,通过无人机代替人工进行巡检,从而提高国土安全监视效率。为此,本文建立了包含10种不同场景的俯视视角的数据库。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场景的图像特征进行学习,使得模型可以分辨不同的场景。为了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在10种空基视角的数据库上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其分类准确率达到97%。说明本方法可满足安全监视的需求,为实现智能监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500 kV同塔4回路传输线的电磁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分析了传统的等效电荷法及其缺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500 kV同塔4回路传输线电磁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准确分析500 kV同塔4回路传输线周围的电磁场强度。针对2种常见的同塔4回路塔型(垂直塔和水平塔),分别选取4种相序排列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 kV同塔4回路全相序逆排列能明显降低其电磁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结果为传输线路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的矢量控制转矩观测方法运算量大、依赖磁链的实时观测值、无法突显等效扰动前馈非线性解耦(equivalent disturbance fed forward nonlinear system decoupling,EDFND)方法优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不需要坐标变换的异步电动机电磁转矩检测新方法。在矢量控制仿真平台下,对比分析转矩检测新方法和传统方法的结果,并搭建了实验平台,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根据电机定子电压、电流,频率即可辨识出异步电机的瞬时输出转矩,满足EDFND方法转矩检测无坐标变换的要求。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准确、运算量小、不依赖磁链观测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Pockels效应的大气电场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常用场磨式大气电场仪体积大、机械磨损严重、易受电磁干扰、测量带宽窄等问题,在研究分析Pockels效应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应用Pockels效应来测量大气电场的方法。对晶体、光源的选择及传感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Pockels效应原理的脉冲电场传感器,该传感系统包括稳定高效的光源、Pockels晶体探头、数据采集及处理电路。通过模拟仿真,说明了这种测量方法是可行的,为进一步研制大气电场测量传感器,提高其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渗透微电网接入配电系统后,给主网调度稳定运行和可靠性带来困难这一问题,基于Multi-agent提出一种新的微网控制模型,该模型将微网及内部单元作为a-gent节点行为,构建了微网的两层控制体系:对底层单元agent采用恒功率和恒频恒压控制方法;对上层微网agent,提出恒交换功率控制策略,使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时表现为单一的可控负荷,微网与主网的交换功率维持恒定,减少主网的调度难度。通过建立微网两层控制体系相应的具体模型,并对两层控制体系之间的协同策略作具体分析,保证了微电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稳定运行。在PSCAD中进行建模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模型使微电网并网和孤网时均能可靠运行,且保证了对主网调度的友好性。  相似文献   

16.
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原则自定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实现整定计算原则的用户自定义的方法,该方法借助于整定计算平台与整定原则定义分离的技术,解决了在同一软件平台下,不同地区整定原则的适应性问题。在整定原则定义中,引入了VBScript脚本语言,利用其可实时编译、快速部署的特性,实现了整定原则的自定义。该技术对于其他电力系统专业软件的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谷海彤 《供用电》2011,28(6):43-47
发展智能电网迫切需要各变电站、各级调度中心之间建立统一的时间同步机制,基于IEEE 1588标准的全电网精确同步对时系统是建立此时间同步机制的有效途径。阐述了IEEE 1588标准的精确对时原理、特点和必要性,以及同步与延迟计算的过程,分析了利用IEEE 1588标准同步对时的关键硬件和基本软件框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全电网精确对时系统的部署与构架,以及利用IEEE 1588标准的精确对时效果的测试方法,通过其测试结果可以得知时钟同步的精准程度。  相似文献   

18.
岳衡  陈敏 《电源学报》2013,11(3):82-86
由于寄生参数的影响,LLC空载运行存在不稳定问题。针对变压器寄生电容对LLC空载稳定运行的影响,对副边采用铜带绕制变压器的寄生电容进行了建模,通过比较建立的模型和实验测量变压器的阻抗特性,验证建模的正确性。最后采用了一种有利于空载运行的变压器结构,并在一台500W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临床使用的脑血氧无创监测设备大多为双波长,由于黑色素的吸收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为此本文基于近红外光谱无创监测脑血氧的基本原理,针对现有脑血氧无创监测设备的不足,考虑前额叶的光学特性,研制了一种四波长探测光源(700、760、805、850 nm)以及双路光电检测器的脑血氧无创监测传感装置,并建立了光谱吸光度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型的脑血氧无创监测系统,实现了可抑制皮肤黑色素成分干扰的脑血氧信息无创测量。最后通过对Valsalva运动以及空载的对照实验进行秩和分析,初步验证了本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