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呃逆俗称"打嗝",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连连、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临证医家多责之于胃,笔者秉承《内经》"肺主气"思想,认为呃逆不可执着于胃,可从肺论治,肺气通利则气机统摄有权,中焦气运通畅,呃逆可止。笔者将呃逆分为寒呃、热呃、虚呃,并以宣肺降逆为主要思路,临证分别应用宣肺散寒、宣肺清热、补肺益气等平衡枢机之法治疗呃逆,颇有奇效,值得深思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病位在膈,与胃、脾、肝、肺、肾等脏腑都密切相关.笔者在跟随刘世琼教授临证期间,发现她用"腹背配穴"法,针刺治疗呃逆,疗效十分显著.现将观察到的10例病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正呃逆在宋以前多称"哕",至元代朱丹溪始称"呃",明代才将"呃逆"之名确定下来,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轻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则呃逆频繁,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笔者临证以来,曾治疗多例呃逆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心得介绍如下,以飨同道。关于呃逆发病机制的思考历代医家关于呃逆病因病机的论述,大多由外感风寒、饮食失节、情志不畅、正气亏虚、术后引起等,最终导  相似文献   

4.
呃逆一证,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轻者能自止,重者迁延难愈,日久而形成顽固性呃逆,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患者来求诊,期盼速愈,故医者要施出绝技,急速治愈。现把笔者多年的治疗心得,阐述如下,以备同仁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皞珺 《四川中医》2007,25(1):26-27
呃逆、呕吐之病机均为胃气上逆,临证多从中焦论治。然而,纵观历代医家所论,认为呃逆、呕吐从三焦辨治更为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6.
"呃逆"中医称之为"哕",指胃失和降,气逆上冲,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疾病。临床分为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制、胃阴不足、脾肾阳虚5个证型。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膈神经受到某种刺激后兴奋性增强而导致膈肌痉挛所致。其病理因素主要为受寒与食积可使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恼怒伤肝,气机不利,以至肝气  相似文献   

7.
颜颖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30-730
郑逢民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基层名中医,郑氏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郑老师从事中医内科诊疗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尤为见长.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多年,现撷其运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中焦虚寒型呃逆的经验介绍如下.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郑师认为本病多因脾胃阳气虚衰,寒湿之邪不解,气郁而上逆,致胃失和降,气逆而呃者,其证多属虚实夹杂,故治宜补泻兼施,以温中补虚,降逆散寒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8.
<正>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根据其临床的表现,相当于中医古籍中所谓"哕"、"咳逆"、"打嗝"、"打咯忒"、"吃逆"、"吃忒"等;相当于西医的"膈肌痉挛"。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其证轻微,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不治而愈,亦可见于他病之兼症,其证多重,可昼夜不停或间歇发作,迁延数日至数月不愈~([1])。笔者单用行间穴治疗呃逆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病位在膈,与胃、脾、肝、肺、肾等脏腑都密切相关.笔者在跟随刘世琼教授临证期间,发现她用"腹背配穴"法,针刺治疗呃逆,疗效十分显著.现将观察到的10例病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马月香 《河南中医》2010,30(7):650-650
张珍玉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肝郁气滞,木失条达,木不疏土,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也是引起呃逆的常见病机。临证从疏肝解郁,降气止呃着手治疗呃逆,每每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承气汤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承气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主要功效为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热结旁流证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笔者临证用本方辨证治疗诸多疾病 ,均获良效 ,现举例如下。1 顽固性呃逆案赵某 ,男 ,45岁 ,于 1 997年 6月 5日初诊 ,主诉呃逆 7天。刻诊 :呃逆频作而致语不成句 ,语言断续 ,呃声洪亮有力 ,面部潮红 ,食欲可 ,夜寐欠安 ,近日来因过食辛辣之物致大便三四日一解 ,排便费力 ,腹微胀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劲有力。诊为呃逆。证属阳明腑实 ,胃气上逆 ,治以泻热通便 ,降逆止呃。方以大承气汤化裁 ,处方 :大黄 (后下 )、芒…  相似文献   

12.
郭庆升  张保良 《河北中医》2010,32(8):1144-1144,1176
呃逆是胃气上逆,出口作声,呃声连连,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少数患者呃逆频作,持续时间久,不但影响工作和休息,并且给患者健康及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我们临征应用平胃散加味治疗,疗效颇佳,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赞军 《光明中医》2007,22(11):45-45
呃逆是以气冲上逆,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难以自忍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古称为"哕",俗称"打呃".呃逆可以单独出现,亦可在多种慢性病的过程中出现,若属偶尔出现,其证多属轻微,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不治自愈;  相似文献   

14.
郭梅钦 《陕西中医》2003,24(9):863-864
呃逆 ,为日常习见的症状 ,笔者不揣浅陋 ,将个人一点粗浅的研究与临证心得撰文给同道 ,不当之处 ,敬请教正。1 关于辨证  1 .1 呃逆的表现 :呃逆 ,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 ,以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 ,一般不难诊断。但有时表现不典型 ,则须与干呕、嗳气相鉴别。鉴别的关键是 :呃逆是气往肺里进 ,干呕、嗳气是有气从胃中出。若手扪患者腹部 ,则症作时 ,呃逆者腹部鼓振 ,干呕者腹部回缩 ,嗳气者腹部鼓缩不明显。有些书中说呃逆是“胃气上逆时 ,往往断续冲出喉间”,或说是“气逆上冲 ,出于喉间”。这恐怕是把“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15.
呃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现将我们的临诊体会简介如下. 1虚实互见,胃气上逆动膈是主因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其"哕"即指呃逆而言,亦指明胃气上逆是引起呃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黎婉荣  陈莉 《陕西中医》2009,30(9):1198-1199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其病机为胃气上逆,属西医膈肌痉挛,分中枢性和周围性。我科对慢性胃炎伴呃逆患者96例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呃逆,即膈肌痉挛,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其病理性质寒、热、虚、实皆有。文章对贾斌教授运用运中除胀汤治疗呃逆经验进行总结。贾斌教授临证治疗呃逆,结合数十年经验,自拟运中除胀汤以疏肝理气、健胃醒脾、降逆止呕。同时注重配合嘱患者调情志、避风寒、慎起居的调护方法,常获佳效。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治呃逆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枝汤治呃逆举隅江苏省如臬市石庄镇医院(226531)朱有银【关键词】桂枝汤呃逆《伤寒论》临证治疗呃逆,多应辨证治疗。胃中寒冷者,温中祛寒止呃,丁香散加味;胃火上逆,清降泄热止呕,竹叶石膏汤加味;气机郁滞者,顺气降逆,石磨饮子加减;脾胃虚寒者,温补脾...  相似文献   

19.
纪彤 《天津中医药》1998,15(5):236-238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的疾病.在《内经》中称“哕”,金元时期多称咳逆,它总是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是常见病,采用独穴治疗有显著疗效,常可迅速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20.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古称哕,又曰哕逆,以气逆上冲,喉见呃逆连声,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以胃失和降、肺气失于宣通、胃气上逆动膈为病理。顽固性呃逆多见于正气亏虚的患者,久病呃逆,其声低气怯,谓之"土败胃绝",非佳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