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小双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15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应用小双切口作腕管切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掌长肌腱尺侧,平行远侧腕横纹作1.5cm长的横切口,腕横纹以远2.5cm为中心沿鱼际肌纹作1cm长的纵切口,分别显露腕横韧带远近缘及指屈肌腱及正中神经,直视下将腕横韧带完全切开,正中神经外膜松解3例,鱼际肌支松解1例。结果 术后2周,15例症状完全消失,拇、示、中3指指腹两点辨别觉恢复正常。术后1年随访,术前大鱼际肌萎缩5例,肌萎缩明显改善,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1例产生腕掌部瘢痕疼痛及尺神经、掌浅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小双切口行腕管松解术,可操作窄间大,并发症少,术后美观。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镜视下行腕横韧带切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介绍在关节镜镜视下行腕横韧带切开术治疗腕管综合的方法。方法 1999年3月以来,对15例(18侧)腕管综合征采用Chow两点法在关节镜镜视下行腕横韧带切开术。腕管入口位于腕横纹近端2-3cm,掌长肌腱尺侧缘。腕关节背伸位时,将带槽套管自腕管入口处对准第3指蹼方向插入,从腕管远端穿出。在关节镜监控下用钩刀切开腕横韧带。结果 术后随访2-16上月,平均7个月。术后桡侧3指半的感觉已恢复正常。3例有拇指对掌功能和大鱼际肌萎缩者,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无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关节镜镜视下切开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3.
腕部小横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及应用小横切口作腕管松解术,并分析其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在掌长肌腱尺侧,远侧腕横纹作2 cm长的横切口,显露腕横韧带近缘及指屈肌腱,切除水肿的屈肌腱滑膜,在直视下将腕横韧带部分切除。结果术后随访2周,32例的症状完全消失,拇、示、中3指指腹两点辨别觉恢复正常。术后1 a随访,19例术前大鱼际肌萎缩者,肌萎缩明显改善,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无1例产生腕掌部瘢痕痛及尺神经、掌浅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腕部小切口直视下行腕管松解术,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89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内窥镜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 (ECTR) ,从腕管内切断腕管横韧带 ,解除其对正中神经压迫的手术方法及技巧。并对其术后疗效进行分析 ,介绍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经验与疗效。方法 :局部麻醉 ,皮肤 1cm切口 ,在内窥镜下切断腕管横韧带。松解受压的正中神经。据Kelly疗效评定标准 ,对其术后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临床应用 165例 192腕 ,手术时间平均 10min ,出血少 ,术后随访 89例 98腕 ,优 73腕 ;良 2 0腕 ;一般 3例 ;差 2例 ,其中 2例发生术后正中神经粘连 ,行 2次手术。结论 :内窥镜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 (ECTR)皮肤切口小 ,组织创伤轻 ,手术时间短 ,术后不需石膏外固定 ,不残留手术瘢痕。注意手术适应证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窥镜Chow法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窥镜镜视下Chow法行钩刀或推刀切断腕横韧带,解除正中神经压迫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9年8月,对76例(85侧)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Chow法在内窥镜镜视下行腕横韧带切开术。结果经2~18月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手掌部疼痛,无伤口感染,多数患者术后夜麻即消失,术后4周桡侧三个半指感觉恢复正常,麻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10周左右拇对掌功能恢复。Kelly分级评定:优(症状完全消失)58侧,良(明显缓解)21侧,一般(症状轻度减轻)5侧,差(症状不变或加重)1侧,优良率92.94%。结论Chow法内窥镜镜视下切开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6.
张君  桑秋凌  李墨  赵文海 《中国骨伤》2008,21(2):139-140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的两点单侧钩切法切断腕横韧带,解除正中神经压迫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临床治疗原发性11例13侧(左侧3例,右侧6例,双侧2例)43~68岁女性腕管综合征患者。全部患者均有桡侧3个半指的指端刺痛觉减退,腕部正中神经Tinel征阳性,11例大鱼际肌萎缩,同时4例存在拇指对掌功能减弱。术中局部麻醉,分别采取近侧腕横纹线处,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1cm皮肤横切口(入口)和患者拇指最大桡侧外展位,拇指尺侧平行线与中环指间的长轴线交叉点向尺侧1cm处呈45°切口(出口)。预制隧道后入口处置入腕关节镜,由出口插入钩刀。钩刀钩住腕横韧带近段后,内镜随钩刀移动而远行,全程镜视下由近及远切断腕横韧带。结果:患者经随访4~20个月全部疗效满意,捏握功能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时恢复至S3+M3以上。无血管、神经或屈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两点单侧钩切法操作步骤简单,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技术在治疗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6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在腕横韧带切开的基础上,应用手术显微镜行正中神经内松解术;B组单纯行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在症状、体征、肌电图方面的改变。结果随访8~18个月,平均12个月。按自拟疗效评估标准判定,A组优良率92.5%,B组优良率70.97%。结论在腕横韧带切开的基础上,采用显微技术行正中神经内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痛风石致腕管综合征的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痛风石导致的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期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病程1~6个月,平均(3.0±0.6)个月.6例均为单发,除腕部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均未发现痛风石.在行腕管切开减压时,发现腕管内有痛风石生长,痛风石侵犯指屈肌腱和正中神经.术中刮除痛风石,切开腕横韧带,解除周围组织对正中神经的压迫,行正中神经外膜或束膜松解术.结果 6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手指麻木症状减轻.术后发现5例患者血尿酸升高,1例患者血尿酸正常.随访10~ 25个月,平均(17.0±5.3)个月,腕管综合征症状消失4例,缓解2例,未见新的痛风石出现.结论 痛风石导致的腕管综合征好发于男性,多伴有血尿酸升高,腕部B超、CT或MRI检查对其有诊断意义;腕横韧带切开,痛风石清除和正中神经外膜松解术是治疗痛风石导致的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腕管综合征常规手术是将皮肤与腕管横韧带之间的组织完全切断,直视下切开腕横韧带,然后行神经松解。开放性手术的缺点是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手部功能恢复期较长,手的握力和捏力明显下降;手掌部的皮肤切开易损伤正中神经的掌皮支,形成神经瘤而产生疼痛;切口持续性疼痛,活动时加重;易发生弓弦状屈肌腱、神经与皮肤和肌腱粘连、外形不够美观等并发症。尽管开放手术的手术切口不断改良,但最终难免在手掌部残留有痛性或肥厚性瘢痕。日本Okutsu1986年首先应用内镜治疗腕管综合征,通过前臂1cm  相似文献   

10.
内窥镜下腕管松解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解剖及临床方面报告内窥境下腕管松解术的解剖人路及手术方法,旨在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 以18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及26侧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为对象,观察在内窥镜下碗管松解术入路的解剖结构,观察、测量及定周围相关组织结构。临床应用19例21侧,镜视下切断腕横韧带,手术在局麻、无止血带下进行。结果观测屈肌支持带、正中神经圾其分支和掌浅弓等结构。手术入口为腕横纹近端2~3cm、  相似文献   

11.
掌部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应用新型掌部小切口行腕管松解术。方法对确诊为腕管综合征的68例(89侧)患者采用新型掌部小切口行腕管松解术,该切口为纵行、位于鱼际纹尺侧2~3mm、长约2.0~2.5cm,近端不超过远侧腕横纹。结果经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拇短展肌肌力、握力、捏力、皮肤感觉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差异在统计学极具显著意义(P<0.001)。本组无任何神经血管并发症,无1例出现腕掌部瘢痕疼痛。结论本切口具有安全、损伤小、直视下松解腕管并同时可行正中神经内松解和尺管松解、手术瘢痕小等诸多优点,是腕管松解术的一种新型、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微创内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附69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内镜下Okutsu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ECTR).解除其对正中神经压迫的手术技巧及疗效. 方法局部麻醉,不使用驱血带,皮肤1cm切口,应用USE SYSTEM (Universal Subcutaneous Endoscopic System)电视光源录像系统,在内镜下切断腕管横韧带,据Kelly标准评定术后疗效.术后1、3、12月进行随访. 结果临床应用126例149腕,手术时间平均10分钟,出血少,术后随访69例78腕,优54例;良19例;一般3例;差2例,其中1例发生术后正中神经粘连,行2次手术. 结论与常规手术相比,皮肤切口小,组织创伤轻,手术时间短,术后不需石膏外固定,不残留手术瘢痕.在微创伤条件下,能与常规手术取得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应用显微技术作正中神经内减压、松解术和传统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各治疗腕管综合征31例,现将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将6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B两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相似文献   

14.
内窥镜下松解腕管综合征的神经并发症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 报道内窥镜治疗腕管综合征时引起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 1997年至2003年,应用内窥镜治疗腕管综合征136例。对其中2例在内窥镜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在直视下再次进行手术探查,以明确神经损伤的部位及性质,并探讨引起神经损伤的原因。结果 1例正中神经在腕管内与腕横韧带粘连,在切断腕横韧带时同时损伤相连的正中神经外膜与部分束膜。经神经外膜松解后症状缓解。另1例正中神经掌皮支起始部发生变异,在内窥镜插入腕上切口处,直接损伤该皮支;经神经松解后症状缓解。结论 内窥镜治疗腕管综合征,通常是安全有效的。但在解剖变异及内窥镜下手术有困难时,易发生神经损伤,再次进行手术松解,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技术辅助松解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44例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男19例,女25例;年龄24~67岁,平均37.6岁.对27例32腕腕管综合征患者中的7例8腕行Okutsu法手术,15例18腕行Chow法手术,5例6腕行皮肤牵引法腕管外镜下腕横韧带切断术;8例9肘肘管综合征和7例腓总神经卡压患者通过CO2 充气皮下气腔法内镜下行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和腓总神经松解术;2例四边孔综合征患者用自制的组织撑开器内镜辅助下行腋神经松解术.术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44例患者均在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切口1~3 cm,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感觉功能在1~3个月内恢复,达S4级.43例患者运动功能在6~12个月内恢复至4~5级,未见复发病例;1例腓总神经卡压患者随访至24个月时,因伸踝、趾肌力恢复至2级停止而二期行肌腱转位术.除1例腓总神经卡压患者外,43例患者均于术后12个月复查肌电图,结果 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所支配肌肉重收缩呈单纯一混合相或混合相.结论 内镜辅助治疗部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安全实用,不仅能达到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同的疗效,而且更微创、美观,但由于其手术适应证的局限性,开放手术仍是目前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的常规方法 .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腕管综合征的真正内镜手术?--18年5 880例临床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腕管综合征是常见的卡压性周围神经病变,由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卡压引起.它的手术治疗方法在于从掌侧切开腕管,减压正中神经.术式有最初非开放的盲切手术、开放手术、以及利用内镜手术(主要分为单切口和双切口法两类)等.笔者在1986年首创了应用USE (universal subcutaneous endoscope)系统单切口法治疗腕管综合征,力求创伤最小、最安全的手术方式.USE系统由透明闭锁外套管和30°斜视内镜组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镜手术,与内镜辅助下的手术在视野、绝对禁忌证等多方面都不同.笔者术中在局麻下,透过透明外套管在内镜直视下在腕管内用钩刀或改良方法于腕管外用推刀彻底切断腕横韧带和DHFFR(distal holdfast fibers of the flexor retinaculum),达到腕管开放减压的目的,并可于术中通过透光实验及腕管压力测定等方法判断腕管是否完全开放以保证手术效果.另外,笔者还在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方面,新创一种神经诱发体征,命名为Okutsu Test.它的阳性率高于Phalen Test,而且在正常人群中没有发现假阳性.然而最准确的腕管综合征诊断方法是腕管压力测定.通过正常对照,确定在腕管综合征术前休息位腕管内压力高于15 mm Hg,握拳位是腕管内压力高于135 mm Hg的诊断指标.采用腕管压力测定可以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在术中测定判断腕管减压程度.笔者应用USE系统在18年中进行了5 880例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经过最少6月、平均2.4年的随访,近90%的患者在术后24周痛、触觉恢复正常,电生理检查和MRI检查结果也提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34%,包括假性动脉瘤、局部血肿形成、暂时性尺神经麻痹等,无屈肌腱和神经损伤.本文介绍的应用USE系统取前臂切口内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是真正的内镜下微创手术,对健康组织损伤最小、并发症发生危险性最低,治疗效果满意可靠.  相似文献   

17.
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被卡压引起的一组症状与体征。解剖特点腕管由骨和韧带形成的隧道,其底及两侧由腕骨组成,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尺侧附于豌豆骨和钩骨钩,桡侧为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嵴。腕横韧带致密坚固缺乏弹性,近侧1/3平均厚2.5mm,中、远1/3约厚3.6mm。管内有拇长屈肌腱、8根屈指浅、深肌腱和正中神经。10%的人尚有一根较大的正中动脉通过腕管。正中神经位置最浅,在肌腱和腕横韧带之间。腕管内肌腱由尺侧和桡侧滑囊包绕。在腕中立位时腕管容积最大,掌屈则变小。由于这些解剖特点,一旦腕管缩小或内容物增大、增多,正中神经即易被卡压。大鱼际肌运动支在腕横韧带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通道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1月-2008年8月,对31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双通道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27例;年龄24~71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42个月。滨田法分级为Ⅰ级20侧,Ⅱ级16侧,Ⅲ级5侧。桡侧3个半指感觉S2+7例,S3 19例,S3+5例;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2级5例,3级14例,4级7例。手术前后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分(MHQ)评定手部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粘连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1.8年,平均9.6年。术后手指麻木及感觉异常均恢复正常(S4);8例肌力恢复至4级,23例至5级。术后6个月根据MHQ评分标准,功能、日常生活、工作、疼痛、外观、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复发患者。结论局麻关节镜监视下双通道腕横韧带松解术能够有效解除腕管对正中神经的压迫,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长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Chow法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腕管综合征内窥镜Chow法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25例30腕腕管综合征,在内窥镜指导下切开腕管。结果:术后随访1月~12月。18例20腕术后4周~6周桡侧三指半感觉恢复正常。7例lO腕大鱼际肌萎缩、拇对掌功能障碍术后8周~12周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Chow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皮肤切口小,组织创伤轻,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腕管综合征2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了28例腕管综合征的病因,治疗方法,疗效,手术所见病理改变,讨论了临床表现和分期,及手术治疗问题,提出本征急性期应和正中神经挫伤鉴别;手术时应避免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和近支。对晚期病例,推荐腕横韧带部分切除术及用显生外科技术行神经内构解术或神经减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