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在白龙江干旱河谷植被重建和恢复过程中更加科学地选择树种,以两年生狼牙刺Sophora davidii、河朔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酸枣Ziziphus jujuba、荆条Vitex negundo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制土壤水分,测定不同水分条件下5个树种的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等指标,评价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各树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1)80%~85%、50%~55%水分条件下狼牙刺和华西小石积抗旱性优良。(2)30%~35%、10%~15%水分条件下狼牙刺和荆条抗旱性优良。(3)综合4个水分条件,狼牙刺和华西小石积的抗旱性最佳。  相似文献   

2.
甘肃白龙江干旱河谷主要灌木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种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以及生态位相似比例指数公式分别计算并分析了甘肃白龙江干旱河谷主要灌木18个种群的3种指数。2种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的测度结果表明:除小叶香茶菜、河朔荛花、多花胡枝子、小叶石积木、川甘亚菊和荆条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外,大多数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反映其群落结构的单调性。具有较高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但并非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其重叠值也就小,其生态位重叠值的大小与生态位宽度不呈明显相关性。利用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结果表明:小于0.1的种对有117对,占总种对的76.5%,说明种群对环境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灌木种群生态位的研究可用于指导白龙江干旱河谷植被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白龙江干旱河谷20种常见灌木树种为材料,研究其叶片形态与持水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了解其叶片持水能力,为灌木树种在干旱河谷区的生态适应、优化群落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发挥其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作用.[方法]通过简单的室内浸泡法对叶片持水状况进行测定,测定出每种树种叶片持水量的相关数据及叶片的形态特征,通过因子分...  相似文献   

4.
向玫 《绿色科技》2022,(1):45-47
白龙江干旱河谷是长江水系北部的生态脆弱带和敏感区,为科学选择树种,重建和恢复白龙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以1年生酸枣、柠条、狼牙刺、文冠果、荆条和2年生的侧柏为试验材料,测定了6个树种造林后的成活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评价了不同树种在白龙江干旱河谷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在干旱河谷成活率较高,植株叶...  相似文献   

5.
按照干旱河谷划分的技术标准,采用"3S"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的方法,区划界定了甘肃省白龙江干旱河谷的分布范围和面积。结果表明,其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南部甘南州、陇南市,分布海拔为700~2 200 m,面积达271 214 hm2。  相似文献   

6.
白龙江干旱河谷地带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不同苗木类型的造林试验,不同季节的造林试验,不同新技术保水剂、地膜覆盖、ABT生根粉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灌木适应性强,栽培容易,收效快,是造林的先锋树种,采用容器苗造林不分季节,采用保水剂、地膜覆盖、ABT生根粉造林均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但以ABT生根粉蘸根时间30min,浓度为200mg/kg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1)白龙江干旱河谷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植被恢复难度大。(2)通过对白龙江干旱河谷现状的分析,总结了该地区生态组成、结构、空间格局等现状,发现目前该区域在保护植被、区域特征等方面研究仍存在不足,认为未来应加强对退化机制、人为干扰、脆弱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研究。(3)分析影响退化原因,找出适应的乡土树种和发展模式,为白龙江干旱河谷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干旱河谷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频发。以甘肃南部白龙江干旱河谷区为研究对象,样方法调查3种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组成。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物种组成不同,自然恢复模式25科42属53种,封育恢复模式25科33属36种,造林恢复模式11科18属19种;荆条和杭子梢对白龙江干旱河谷的生境条件适应能力较强;3种植被恢复模式结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自然恢复模式最大,优势度指数造林恢复模式最大,均匀度指数封育恢复模式最大。  相似文献   

9.
白龙江干旱河谷是长江水系北部的生态脆弱和敏感区,为该区域生态重建和恢复科学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本研究选择2年生以上酸枣、柠条、狼牙刺、文冠果、荆条和4年生的侧柏为试验材料,通过荒地栽植1年后,统计不同树种成活率,测定抗氧化酶(SOD、POD、 CAT)和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溶性蛋白)。结果表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不仅成活率较高,而且植株叶片SOD、POD、 CAT、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较高,说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抗旱性较强,更能适应较为干旱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甘肃白龙江干旱河谷不同海拔梯度植物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典型样地法,在岷江干旱河谷汶川、理县段,对不同林龄和立地条件下的岷江柏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人工林乔木层物种组成较单一,林下以菊科、豆科、蔷薇科、禾本科为主,物种丰富情况总体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臭椿作为伴生树种具有较大更新潜力,草本层青蒿处于优势地位。(2)从岷江柏生长情况来看,中坡位岷江柏生长最差,林下灌草盖度极低;上坡位岷江柏长势最好,乔木层郁闭度高达0.9。(3)从岷江柏蓄积量和郁闭度来看,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从林下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来看,下坡位中、上坡位。因此,在岷江干旱河谷地区选择岷江柏造林时,营造生态防护林优先选择上坡位,营造生态经济林优先选择下坡位,中坡位可以适当增加喜光、耐旱乡土灌草种的比例,以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漆树是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工程造林及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中的首选树种。以九寨沟、汶川为代表的岷江上游地区是典型的半干旱河谷、高山狭谷地型 ,由于地势复杂 ,使本地区气候具有特殊性 ,光、热、水具有复杂的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仅 5 5 7mm ,且严重分布不均 ,早春干旱少雨 ,下半年降水较集中 ,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 80 %。无霜期为 180d。该区漆树育苗的特点是种子浸种时间长 ,平均为 30d ;出苗时间长 ,平均 30~ 5 0d ,出苗慢 ,幼苗前期 (育苗当年 )生长缓慢 ,如果育苗技术不当将造成育苗失败、出苗不整齐、大多数弱苗不能越冬 ,次年不能出圃 …  相似文献   

13.
结合白龙江管理局舟曲林业局近年来在漳县地区实施的人工造林技术,对其采取现场跟踪、实地了解以及一直参与造林工作并跟班作业,进行现场指导监督,对其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及分析研究,从中总结了一些造林经验,旨在为今后提高造林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域内2hm2典型天然次生林植被群落调查,探讨次生林下灌木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显示:1)研究区29种灌木分属于15科22属,包含灌丛12 878丛、灌木20 861株,以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五角枫(Acer mono)幼苗、锦带花(Weigela florida)为该群落优势种;2)80%以上的灌木基径过1cm,尤以青杄(Picea wilsonii)和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幼苗的平均基径最大;3)以2m高度为界限可将灌木划为两层,上层灌木基径和冠幅明显优于下层灌木;4)从空间分布角度而言,不同灌木种群在频度、相对显著度和相对多度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回顾了四川干旱河谷六十余年来植被恢复研究现状,简要总结了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归纳了植被恢复中的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对策和今后研究的方向及重点.  相似文献   

17.
白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脆弱,具有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为破坏严重等特点。为了提高该区域的造林效果,在对白龙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分析和本地树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造林试验研究,总结出了适宜于该区的造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付文斌 《甘肃林业科技》2000,25(1):33-35,51
以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 ,论述了白龙江上游河谷地带小叶杨的生态特征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环境条件 ,提出了发展小叶杨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宁夏地区几种灌木、半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植物种共77种,隶属18科51属,区系组成相对简单,多为抗旱或抗盐类植物。油蒿种群重要值最大,在9个样地中,分布于7个样地,重要值居于前两位,是我国干旱区优良固沙半灌木。调查区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普遍偏低,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反比。  相似文献   

20.
攀西地区干旱河谷花椒丰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攀西地区干旱河谷花椒品种,整地规格,造林密度,施肥量4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1800 ̄2400m河谷地带栽培大红袍5年生单株结实量比正路椒,青椒分别高20.4%和32.6%;整地规格,株行距对结实量影响达1%显著水平;施肥量对结实量影响不显著。文章阐明了攀西地区干旱河谷建立花椒丰产园的栽培技术方案;为该区域推广和经营花椒经济林提供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