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锤会使输水管道中产生负压、汽化或液柱分离,导致爆管或设备破坏。分析了水锤产生的原因,根据特征线法计算简单管道的关阀水锤,总结阐述水锤防护措施的应用,可为消除水锤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
长距离输水工程水锤问题日益突出,水锤防护难度大.针对伊犁河扬水工程存在的水锤问题,根据瞬变流基本理论,建立了空气罐的水力分析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对空气罐的水锤防护方案进行了分析优化.研究表明,通过理论设塔方法可以方便地得到空气罐的初设方案,结合水力过渡过程分析对初设方案进一步优化,可以在不影响水锤防护效果的情况下,显著减小空气罐的体型尺寸.  相似文献   

3.
介绍建平县供水工程概况,分析长距离大管径管道输水中水锤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预防水锤产生的措施,为保障输水管道正常运行,减少经济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长距离输水工程越来越多的出现,而随着工程实施建成,在后期运行的过程中,系统控制及水锤危害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初期重水锤分析,轻系统控制的现象特别明显。长输管线的安全防护,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系统,并不仅仅指一台控制阀,一个调节罐的技术特性,而是一个小型而健全的安全系统,其内容大致包括:监测、控制、事故预案以及后期运行数理反演评估。因此为了保证长距离输水系统工程的运行安全,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控制系统和水锤防护措施变得尤为重要,实际工程更需要这方面的技术,本文主要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甘谷县大像山镇、六峰镇、安远镇的天门山、觉皇寺和董川等地的固定喷灌中使用空气流通调节输水管道内气体及真空现象,有效地防止了气、水锤的发生,该系统在喷灌管道设计施工中省略了繁杂的气、水锤设计施工,省工省料,降低了工程建设投入成本,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结合加西二级泵站的特点,探讨了在事故停泵水锤过程中,采用缓闭蝶阀消除水锤破坏的工程措施,通过水锤计算数学模型及水泵端的边界条件,计算分析了高扬程、长管道泵站系统的事故停泵水锤过程,结果证实采用缓闭蝶阀消除水锤能解决该站水泵装置问题中水锤控制及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烈  王晓华  周桥 《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246,249
该文就输水管道与河流交叉施工方案中的围堰导流、施工排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各种围堰结构的适用条件与特点、工程进度进行了研究,并选择一典型河段作为实例进行了概算投资的经济比较,对输水管道与大、中、小型河流交叉建筑的施工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可作为输水管道与河流交叉设计与施工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闫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47-9648
调节阀是最终控制元件最广泛的使用型式。调节阀用于调节介质的流量、压力和液位。根据调节部位信号,自动控制阀门的开度,从而达到介质流量、压力和液位的调节。在固定式喷灌系统中,采用空气调节阀结构,使用空气流通调节输水管道内气体及真空现象,管道在启运和关闭时,不易产生气、水锤现象,该系统在喷灌管道设计施工中省略了繁杂的气、水锤设计施工,简化了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9.
龚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52-14555
针对某泵站输水系统高扬程、小流量特点进行水力过渡过程计算,模拟工程设计和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水泵事故断电,寻求相关控制调度运行的最佳控制模式,以消除或减弱水泵事故断电对系统供水造成的影响,并通过采取相应经济合理的工程措施,确保供水工程的安全性。分别对多种防护手段在高扬程、小流量的输水系统中的防护效果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计算论证从运行安全及调度方便的角度出发研究出最佳防护方式:泵后设置空气罐,对控制有压管线中的水锤压力起到了较好效果并有效地保护了输水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VC球阀快速关闭时灌溉管道凸起部位的水锤压力特性,为灌溉输水管道工程管理及其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山地灌溉管道模型,通过室内研究,测定并分析凸起管道不同位置PVC球阀快速关闭对水锤压力的影响。【结果】(1)球阀快速关闭时,关阀前流量越大,凸起部位各坡段的水锤压力最大值均越大;(2)流量相等且关闭时间相同时,凸起部位上游球阀关闭时的水锤压力最大值大于下游球阀关闭的最大值;(3)流量相等的条件下,同一球阀关闭时,凸起部位各管段水锤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相似;(4)流量相等,关闭时间相同时,凸起部位上游球阀关闭时的水锤压力递减速率大于下游球阀关闭时的水锤压力递减速率。【结论】事故工况下,优先选择关闭凸起部位下游球阀,优化设计中球阀位置应尽量远离凸起部位。  相似文献   

11.
低压管道灌溉输水在灌区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是重要的农田节水技术之一,不仅减少农田节水投资,同时为管理提供方便。低压管道灌溉输水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灌水系统组成。本文通过对机压式灌溉、自压式灌溉、固定式灌溉等技术的研究,总结其在灌区工程建设中的有效应用措施,目的在于提高灌溉效率,有效解决灌区灌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浑水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水沙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其防淤堵技术措施,为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渠灌区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泥沙运动力学和管道水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管道输水试验系统,采用室内试验观测分析浑水管道的临界不淤流速,并结合已建管灌工程实践,探讨浑水渠灌区管道淤堵的成因及其防淤堵技术。【结果】测得了不同含沙量下的临界不淤流速,并依此建立了浑水管道临界不淤流速的经验计算公式。浑水管道较管道输送的临界不淤积流速小。渠灌区管道输水系统的淤堵成因包括水源、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等3方面的因素。浑水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防淤堵技术应从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2方面着手解决。【结论】提出了浑水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防淤堵技术措施;建立了浑水管道临界不淤流速的经验计算公式,该公式计算结果可靠,可作为含沙量小于100g/kg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从上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目前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本文从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我国的推广现状入手,总结了学术界在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分析了管网优化技术在管道输水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目前制约管道输水灌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及其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指出其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其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将其与其他输水灌溉工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具有多种优点与较强的适应性,其推广应用可以促进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了输水管道过河段施工技术,分析了围堰导流和施工排水等存在的问题,根据河流特点,选择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解决穿越河流工程这一施工难点,顺利开展输水管道施工。  相似文献   

16.
在管道输水工程前期,除了要考虑输水线路、取水、泵站设置、运行维护管理等因素,最重要的是选择管道的材质。随着工程技术、新型材料的发展,加上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为输水工程管道材质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常用的输水管道有钢管、铸铁管、预应力混凝土管、PVC塑料管、PE塑料管、玻璃钢复合管等。本文对各种管材的技术经济性能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不同条件下的管材最优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7.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具有节水、省地、省时、省工、控制灵活、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本文主要针对节水技术的概念、组成和规划等方面对渠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的水田灌溉仍然以渠沟为主体,但是渠系水利用率相对较低,水田作物用水量分布不均,很难做到适时灌排水,不适合现代农业的需要,并且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水资源80%应用于农业,绝大部分又用于水田,所以农业用水损失量很大。低压管道水罐工程是一项非常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水、节能、节地、省工、输水速度快、管理相对方便等特点,所以在我国发展水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意义重大。下面将系统总结水田低压管道输水灌  相似文献   

19.
崔红升 《油气储运》2003,22(1):56-58
总结了国内外油气管道输送技术,管道检测与防护及管道运营管理等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管道技术发展的差距,提出了目前国内油气输送及管道检测防护技术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今后管道科研攻关领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泵输水系统因事故停泵引起的水锤问题,为泵站管线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建立有压管道非恒定流动的水锤数学模型,利用特征线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合山西省庄头支线泵站的特点,在泵出口安装两阶段关闭蝶阀和沿管线布设空气阀的联合防护措施下,分析了其水力过渡过程。【结果】泵出口两阶段关闭蝶阀在快关 9 s/70°和慢关 63 s/20°时,水泵机组倒转转速由额定转速的1.41倍降低为无阀防护时的0.94倍,最大倒泄水量由93.47 m3降低到12.3 m3;在液控蝶阀和空气阀联合防护下,管线负压由-6.9 m降低为-2.0 m。【结论】通过合理控制蝶阀快慢关闭时间及角度,能显著降低水泵机组倒转和倒泄流量;调整空气阀布设位置、口径及进出口流量系数,可使沿线负压降低到管道承受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供水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