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敏  左倬  王嘉伟 《净水技术》2021,40(12):97-106
通过物理结构修复、水质生态净化、生物群落恢复3个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上海市在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应用的相关生态修复技术及要点.目前,上海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应用的物理结构修复主要涉及河道平面调整、断面设置、微地形塑造、生态护岸建设、硬质护岸改造等技术;水质生态净化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浮床技术、微生物净化技术、曝气增氧技术及其他新型的集成技术;生物群落恢复技术主要涉及陆域生态措施、水生植物恢复构建、水生植物投放等相关措施.文中旨在全面总结各类技术的同时概括其技术要点,为构建完善的黑臭水体治理体系、规范上海市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方案设计、巩固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成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从微生物、水生植物净化与修复、生物-生态工程技术等方面,综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为我国正在开展的黑臭河道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平  倪龙琦 《化学工程师》2020,34(5):63-65,37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道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河道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针对于黑臭河道的成因,利用曝气技术可向水体中充氧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综述了曝气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和研究进展。其中利用曝气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膜、生物促生剂等)协同作用治理黑臭水体且其作用效果远大于单独使用曝气或生态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城市黑臭河道属于重污染水体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生态三方面阐述了城市黑臭河道的主要治理方法,并结合了各种案例,对各种技术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蒋军  张俊环  张楚  艾鑫  钮卫东 《广东化工》2013,40(10):117-118,129
文章在分析了一些河道污染治理方法的基础上,用曝气和微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库支浜河进行治理,很好地改善了河道的黑臭现象,监测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河道氨氮、总磷和硫化物的去除效果明显,水质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黑臭水体已成为水环境的突出问题之一,严重破坏人居环境,影响城市形象.巨野县会盟景观带是中心城区的一条重要的景观河流,然而整治前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其溶解氧(DO)浓度较低,氧化还原电位小于-200 mV,氨氮含量大于15 mg/L,属于重度黑臭水体.项目开展了巨野县会盟景观带黑臭水体系统性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提出了外源减排及截污、内源清淤及消解底泥、水动力恢复、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5个方面系统性治理方案.工程完成后消除了黑臭水体,恢复了河道排水、防涝及景观等功能,河道水质指标优于黑臭水体标准,实现了环境生态综合提升的预期目标,为类似水体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河道黑臭水体采用"微纳气泡复氧系统+活性生态自由基+复合菌酶修复剂+景观生态浮床"生物生态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治理。结果表明,主要水质指标的CODMn、NH3-N、TP的最大净化率,平均分别达到了52.89%、77.84%和65.88%;DO含量和透明度的平均提升率为58.26%和210%;能短期内将原GB 3838-2002劣V类地表水治理净化成V类水,水质改善效果明显,取得了预期效果,值得在其它类似项目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微水体,不断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其黑臭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河湖库等水体的污染来源和死角。而现有的修复和治理技术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技术弊端和技术瓶颈,使其处理效果不能持续,治标不治本,常规的市政污水处理工艺也难用于此。综述了黑臭小微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技术和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黑臭小微水体治理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各地正在开展的黑臭小微水体的综合整治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生产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这些物质的不合理排放会直接导致河道污染情况加重。河道中的水是流动的,河道水被污染很有可能会对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进行黑臭河道的治理成为目前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治理黑臭河道的重点技术,这种技术投入的成本比较低,并且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主要对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组合生物技术对黑臭河道修复的工程应用,采用"曝气复氧+人工水草+高效生物菌剂"技术对连云港东辛农场某黑臭河道修复的中试实验研究。运行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的调试与运行,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对COD、氨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8.9%、80%、73.1%,水体透明度由0.16 m上升到0.6 m以上,溶解氧从0.97 mg/L增长到4.34 mg/L。经中试实践证明,该组合技术能有效去除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同时消减了河道底部的黑臭底泥,水质提升至地表水IV类标准,该水体的景观生态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将曝气充氧技术、微生物净水技术、植物净化技术及生物促进技术进行组合并用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在组合技术应用过程中,各种单项技术在发挥了各自功效的同时获得了协调、共生。曝气充氧可以快速地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过程由厌氧发酵转化为好氧矿化,导致黑臭的二次污染物浓度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2.
新北区凤凰河薛家段属于黑臭水体.采用软围隔河道内截污技术+高效气浮岸上强化技术+河道原位反应器技术等组合技术对其进行治理.经过为期数月的调试和运行,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了地表水IV类(GB 3838-2002)标准.凤凰河薛家段水环境整治总投资约260万元,日常运维费用约22~45万元/年.  相似文献   

13.
丰元  叶慧敏  栗勇田 《广州化工》2023,(11):149-151+158
针对河北某河道黑臭水体的污染来源和污染现状,采用“强化耦合微泡曝气膜技术+组合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技术路线进行治理,解决水体黑臭,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结果表明,水体水域范围内卫生整洁,无臭味,水体透明度得到明显改善,河道水体中COD、氨氮和总磷水质指标由治理之前的63 mg/L,6.53 mg/L和1.28 mg/L分别下降至38 mg/L、0.93 mg/L和0.29 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V类水标准。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国对生态环境治理逐渐加大力度,其中黑臭河道的治理愈发受到人们重视。生态生物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具备重复利用、生态效益高、廉价等优势,亦可为黑臭河道的有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从黑臭河道治理的迫切性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阐明黑臭河道治理中生物生态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华  杜庆璋 《广州化工》2020,48(13):86-88
城市河道生态系统对于市民的生产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河道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当河水发生黑臭现象时,会引发水体发黑、有异味、水生植被退化甚至灭绝等,进而导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因此对河道的治理修复日趋重要。河道的治理修复的主要方法有物理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态系统修复法,针对闵行区内相关黑臭河道的治理方法进行数据调查和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研究了城镇河道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从生态清淤、人工增氧、生态净化和生态护岸技术等方面,系统综述了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路和技术,通过进一步的优化,可形成适合于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孙家倩 《清洗世界》2023,(7):150-153
近年来,城镇黑臭水体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而对周边具有密集居住区、学校、公园绿地等敏感点的河道的水环境治理工作,更具有紧迫性和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昆山市某河道进行实地调研和水质监测后,进行黑臭水体成因分析,并基于“污染源削减-水动力改善-生境修复-水生态系统恢复-维护管控”的治水原则,针对性的提出“控源截污—强化治理—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方案。工程完成后项目河道消除了黑臭,水体中DO得到了显著提高、COD得到了显著去除,重构了河道生态系统,实现了对河道的长效治理的目标,该工程对于周边具有敏感点的城镇黑臭河道的系统治理案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治理黑臭水体亟不可待。水体黑臭的成因较为复杂,是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以及其他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针对黑臭水体,笔者认为技术上采用外源阻断、内源控制、生态净化、活水富氧等方法,采用PPP模式推进治理,实现资金利用和水体水质持续改善双赢的局面,具有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随着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兴起,将在黑臭水体修复领域拥有较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城市黑臭水体问题益发严峻,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感官认知,威胁了水质安全。本文归纳了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分析了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温度、溶氧量、径流量等对黑臭水形成的影响,总结了城市水体的常见污染源,从物理、化学、生物-生态三方面概括了国内现有的治理黑臭河流的技术方法以及研究动态,以期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科学系统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广东化工》2021,48(5)
针对观景苑内浜的黑臭水体,创新性地采用了软围隔河道内截污技术,辅以MBR膜生物反应器岸上强化技术、河道原位反应器生态修复技术和底泥疏浚技术对水体进行治理。运行结果显示河道水COD削减率28%~69%,氨氮削减率高达90%~97%,总磷削减率78%~87%。彻底消除了观景苑内浜的重度黑臭,将水质提升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GB3838-2002)。观景苑内浜治理工程投资107.40万元,年运行费用约10.22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