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细胞性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与肿瘤病理分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超声造影(CEUS)表现与肿瘤病理分化的关系。方法121个HCC病灶接受了CEUS和病理学检查。CEUS使用造影剂声诺维和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组织病理诊断按Edmonson法分类。结果肿瘤分化程度与肿瘤增强变低时间呈线性相关。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增强变低的时间及延迟期肿瘤的增强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4、P=0.026),但肿瘤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变等时间以及动脉期和门脉期肿瘤的增强水平无明显差异(P=0.26、P=0.33、P=0.23、P=0.58)。结论在CEUS上HCC增强消退的时间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分化好的HCC病灶增强减退较慢,少数病灶门脉期或延迟期仍可呈等或高增强,分化差的肿瘤增强减退较快,绝大多数病灶门脉期或延迟期呈低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细胞肝癌(H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2.4m1)造影剂后利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17例FNH19个病灶(FNH组)和41例HCC41个病灶(HCC组)的动脉相血流灌注参数(到达时间,峰值时间和峰值强度)进行测定,并计算出增强斜率和增强时间,对这些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造影剂到达时间:FNH组为(10.44±1.43)s,HCC组为(12.64±2.30)s;(2)峰值时间:FNH组为(16.64±2.75)S,HCC组为(21.32±3.86)S;(3)增强时间:FNH组为(6.19±1.79)S,HCC组为(8.67±2.62)s;(4)增强斜率:FNH组为(5.48±1.71)dB/s,HCC组为(3.79±0.99)dB/s。FNH组与HCC组造影剂到达时间、峰值时间、增强时间、增强斜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5)峰值强度:FNH组为(31.42±3.15)dB,HCC组为(30.73±3.86)d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法可以发现FNH和HCC动脉相血流灌注差异,有助于FNH与HC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超声增强模式与病理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应用Sono Vue超声造影剂的50例HCC患者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分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HCC分化程度与肿瘤CEUS开始增强时间和增强至峰值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与肿瘤消退至低回声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动脉期增强模式差异无显著性(P=0.470);门脉期减退至等增强及低增强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差异无显著性(P=0.663);实质期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差异有显著性(P=0.046)。动脉期各组织类型增强差异无显著性(P=0.409),门脉期实体型与梁索型、假腺管型及纤维硬化型差异有显著性(P=0.031);实质期实体型与梁索型、假腺管型及纤维硬化型差异无显著性(P=0.400)。纤维硬化型与梁索型、假腺管型在门脉期及实质期均差异有显著性(P=0.003,P=0.001);纤维硬化型与假腺管型在门脉期及实质期差异均无显著性(P=0.358,P=0.444)。结论PHCC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组织结构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回波强度界面多级分解法定量分析离体猪横纹肌微波消融热损伤、无水乙酸注射化学损伤后的超声图像纹理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以微波消融、无水乙酸注射损伤离体猪横纹肌作为实验研究模型,采用计算机纹理特征自动提取定量分析--超声回波强度界面多级分解法,针对不同损伤区域的横纹肌声像图纹理变化进行对照研究,判断各组所提取的8种反映肌纤维纹理分布数学几何特征参量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与正常区域(ROI1)比较,微波消融损伤区域(ROI2)用以定量描述纹理灰度的均值(Mean)、纹理基元形状的不规则度(IRGL)、纹理分布的周期性(POD)的3种纹理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ean:1.9143±0.2914 vs 1.2334±0.3357,t=-5.306, P=0.000;IRGL:0.5577±0.0334 vs 0.5092±0.0459,t=-2.957,P=0.007;POD:0.00027±0.000005 vs 0.00029±0.000008,t=4.782,P=0.000);与正常区域(ROI1)比较,无水乙酸注射损伤区域(ROI3)用以定量描述纹理的密致性(NOB)、纹理基元的平均大小(SOB)、POD的3种纹理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B:51.0324±13.6998 vs 31.6042±4.8315,t=4.633,P=0.000;SOB:16.4843±3.9349 vs 25.6230±2.3555,t=6.903,P=0.000;POD:0.00026±0.000015 vs 0.00029±0.000008, t=-4.459, P=0.000);两组理化损伤区域相比,Mean、IRGL、NOB、SOB的4种纹理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ean:1.2664±0.2688 vs 1.9143±0.2914, t=-5.661,P=0.000;IRGL:0.5220±0.0422 vs 0.5577±0.0334, t=-2.295,P=0.032;NOB:51.0324±13.6998 vs 34.5856±2.6362,t=4.048,P=0.000;SOB:16.4843±3.9349 vs 25.3176±2.3501,t=-6.676,P=0.000)。结论超声回波强度界面多级分解法能够有效提取横纹肌超声图像中的肌纹理形态、组构及分布状态信息,定量反映出不同理化损伤类型导致横纹肌纹理声像图差异的显著性,初步具备了定量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超声造影各时相特点,探讨不同增强模式与病理学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32个HCC病灶的超声造影时相特征进行研究。对其中13例有明确病理结果的病灶超声造影过程进行时间一强度曲线分析,将其增强模式、曲线各参数及微血管密度与病理学组织分化程度对照研究。结果 HCC超声造影动脉相均表现为快速增强(100%);门脉相及延迟相12例(37.5%)病灶表现为等或略低回声,为“快进慢出”型,23例(62.5%)病灶表现为低回声,为“快进快出”型。7例高分化HCC中5例(71.4%)表现为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6例中低分化HCC中5例(83.3%)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模式;两组病灶时间-强度曲线在到达峰值时间、曲线尖度、曲线下面积三个参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超声造影动脉相多为快速弥漫增强,延迟相增强信号的廓清快慢则有不同,后者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CK)14、17、19表达与银屑病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银屑病30例(银屑病组)皮损处和健康对照者10例(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CK14、CK17、CK19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CK14主要在基底细胞层表达,而银屑病组皮损处CK14可扩展至基底上层,多为全层弥漫阳性表达;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CK17均阴性表达,银屑病组皮损处CK17均阳性表达且多在基底层以上;健康对照组CK19均在基底细胞层阳性表达,银屑病组皮损处CK19则多表达阴性.健康对照组和银屑病组CK14、CK17、CK19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5.09±1.86和2.83±1.12、5.81 ±1.42和0、0.49±0.03和2.03±1.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12,P=0.000;t =22.415,P=0.000;t =4.516,P =0.002).结论 CK14、CK17、CK19可能在银屑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肝神经内分泌肿瘤(HNEN)和肝细胞癌(HCC)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探讨超声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诊断为HNEN的40例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并随机选取同时期40例病理诊断为HCC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作为对照;常规超声的观察指标包括病灶的数目、边界、回声水平、动脉血流信号检出率等;超声造影的观察指标包括病灶的增强时间、增强方式、峰值表现、门脉期及延迟期表现等。分析比较2组病灶上述超声影像学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超声造影的增强开始时间、达峰时间及消退时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比较2组间病灶数目、边界、回声水平、动脉血流信号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肿瘤数目、增强的消退时间、增强方式、峰值表现、门脉期及延迟期表现在HNEN和HCC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C相比,HNEN更多表现为多发病灶(27/40 vs 5/40,P<0.001)。超声造影上,HNEN增强消退时间早于HCC[40.0(33.0,49.3)s vs 67.0(48.8,120.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592,P=0.001);HNEN以向心性增强方式增强、峰值时表现为环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明显减退的比例高于HCC(8/40 vs 0/40,P=0.005;5/40 vs 0/40,P=0.048;29/40 vs 9/40,P<0.001;36/40 vs 22/40,P=0.002)。 结论HNEN和HCC具有不同的超声影像学特征,超声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14、17、19表达与银屑病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银屑病30例(银屑病组)皮损处和健康对照者10例(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CK14、CK17、CK19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CK14主要在基底细胞层表达,而银屑病组皮损处CK14可扩展至基底上层,多为全层弥漫阳性表达;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CK17均阴性表达,银屑病组皮损处CK17均阳性表达且多在基底层以上;健康对照组CK19均在基底细胞层阳性表达,银屑病组皮损处CK19则多表达阴性。健康对照组和银屑病组CK14、CK17、CK19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5.09±1.86和2.83±1.12、5.81±1.42和0、0.49±0.03和2.03±1.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12,P=0.000;t=22.415,P=0.000;t=4.516,P=0.002)。结论 CK14、CK17、CK19可能在银屑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双重造影(DCEUS)及三维(3D)成像在良恶性胃溃疡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行胃超声检查并经电子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患者,行DCEUS及3D成像,分为良性胃溃疡组22例,溃疡型胃癌组25例。在口服超声造影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静脉超声造影,分别记录和存储二维(2D)和3D超声造影图像。描记时间-强度曲线(TIC),得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AT)、达峰时间(TTP)、灌注时间(IT)、基础强度(BI)、峰值强度(PI)和增强强度(EI)。结果 DCEUS显示良性溃疡为轻度增厚的胃壁[(8.66±2.87) mm]伴较小范围的凹陷,恶性溃疡表现明显增厚的胃壁[(13.98±3.63)~(20.83±3.69) mm]伴较大范围的凹陷,且凹陷处形态不规则,底部不平坦。采集到胃黏膜皱襞、溃疡病灶及局部血管的3D-DCEUS图像,溃疡病灶显示胃黏膜皱襞中断,恶性溃疡胃壁增厚隆起多呈“火山口”表现,局部血管丰富杂乱。良性溃疡组病灶与周边正常胃壁组织AT、TTP、IT、BI、PI和EI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恶性溃疡组病灶与周边正常胃壁组织TTP、IT和BI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AT、PI、E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2.02) s vs (10.90±2.75) s, P=0.008;(35.46±5.77) dB vs (29.73±8.72) dB,P=0.009;(30.76±5.76)dB vs (23.45±6.84) dB,P=0.000)];恶性溃疡PI、EI均大于良性溃疡(P<0.05)。结论 DCEUS获得胃壁及病灶的解剖结构及血流灌注双重信息,可作为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的新方法。3D成像提高了传统超声图像的质量。3D-DCEUS可直观地显示肿瘤立体形态和血管空间结构,有助于提升传统超声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在鉴别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与造影表现不典型的肝细胞癌(HCC)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QLab软件绘制17例FNH与21例造影表现不典型(门脉相呈高增强或等增强)的HCC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得出FNH与HCC的血流灌注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并计算出增强时间与增强斜率,将这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造影剂到达时间 FNH组为(10.53±3.44)s,HCC组为(13.11±3.96)s; (2)达峰时间 FNH组为(17.59±6.37)s,HCC组为(24.54±9.18)s;(3)增强时间 FNH组为(7.06±3.30)s,HCC组为(11.32±7.03)s.FNH组与HCC组的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增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峰值强度 FNH组为(56.97±40.60) dB,HCC组为(68.80±38.32) dB; (5)增强斜率 FNH组为(9.08±5.35) dB/s,HCC组为(7.11±4.12) dB/s.FNH组与HCC组的峰值强度及增强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H与门脉相呈等或高增强的HCC超声造影定量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及增强时间存在差异,FNH的造影剂到达时间及达峰时间早于HCC,增强时间较HCC短.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有助于FNH与造影表现不典型HC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刘燕萍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4):407-408,417,F0003
目的观察兔肝硬化模型超声造影时相变化,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兔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建立肝硬化动物模型,采用团注法注射声学造影剂声诺维,应用低机械指数实时双幅超声造影及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两组超声造影肝实质造影剂始增时间、峰值强度、峰值强度减半时间。结果病理显示:实验组呈肝硬化改变,对照组为正常肝组织。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显示:肝实质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两组分别为:(6.79±1.08)s、(3.46±1.27)s,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造影剂峰值强度两组分别为:(73.91±10.31)dB、(159.12±12.24)dB,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造影剂峰值强度减半时间明两组分别为:(15.97±9.48)s、(56.58±13.85)s,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47、19.92、8.96,P均<0.05)。结论肝硬化时肝实质与正常肝实质超声造影时相有显著差异,超声造影对评定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特点。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门脉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快出”型;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延迟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慢出”型。根据病理结果将肝细胞肝癌分为高分化及中低分化两组。总结分析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8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38例,中低分化者43例。17例(21.0%)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慢出”,2l例(25.9%)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43例(53.1%)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组较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组患者中更为常见(X2=24.35,P〈0.01)。“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44.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7.2%,准确率74.1%。结论超声造影“快进慢出”模式对提示及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模式和定量参数变化,探讨CEUS在PVTT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76例,术前均行CEUS和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T,CECT)扫描。分析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的CEUS灌注模式;以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EUS和CECT对PVTT诊断和分型的效能;比较PVTT与周围肝组织CEUS定量参数以及PVTT不同分型的CEUS定量参数差异。结果PVTT呈“快进快出”CEUS灌注模式,其中74例动脉相呈高增强,65例门脉相呈低增强,76例延迟相均呈低增强。CEUS对PVTT诊断及分型的准确率(98.7%、96.1%)与CECT(97.4%、9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VTT CEUS定量参数中到达时间[(12.13±4.31)s]、达峰时间[(30.23±5.19)s]、上升时间[(22.29±4.15)s]和流出时间[(98.77±5.12)s]均短于周围肝组织[(15.89±4.68)s、(37.43±6.68)s、(25.99±5.15)s、(108.51±4.27)s](P<0.05),峰值强度[(37.12±5.35)dB]、上升支斜率(1.21±0.22)和曲线下面积[(2291±209)dB/s]均大于周围肝组织[(29.82±7.17)dB、0.87±0.18、(1701±187)dB/s](P<0.05),PVTT不同分型患者CEUS定量参数中到达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流出时间和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和CECT对PVTT诊断和分型的准确率均较高,CEUS定量分析参数可用于PVTT治疗前的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灰阶实时超声造影(CEUS)和多排螺旋CT(MDCT)增强扫描兔肝VX2肿瘤的增强显像特征及兔肝超声造影时相的划分标准.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33只荷肝VX2瘤兔行CEUS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以团注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增强作为动脉期的起始时间,以VX2肿瘤增强达峰时间作为门脉期的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强度时间作为实质期的起始时间,观察其增强特征,比较CEUS中肿瘤和瘤周同水平肝实质的时间强度曲线和MDCT中腹主动脉、门静脉、肝实质和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特征,制定划分各期时相的标准.结果 CEUS和MDCT对VX2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起始时间的划定分别为(6.82±1.36)s、(11.64±2.03)s、(20.24±4.17)s和(9.43±2.23)s、(13.77±2.01)s、(22.71±4.58)s,CEUS较MDCT各相起始时间均提早(P<0.01),二者对兔肝VX2肿瘤增强显像特征一致,均表现为"快进快退".结论 CEUS可以对兔肝VX2肿瘤的灌注情况进行实时高分辨率显像,CEUS和MDCT时相标准可为相关的影像学评估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肝癌(直径≤3 cm)超声造影特征与肿瘤分化程度及病理组织学类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87例小肝癌患者,109个病灶的超声增强时间及增强模式;分析肿瘤分化程度及病理组织学类型的超声造影影像学特点.结果 109个小肝癌病灶,高分化52个,中分化38个,低分化19个.低分化肿瘤回声增强时间(12.2±2.14),显著少于高分化肿瘤(14.54±3.65),P<0.01,消退时间(46.57±9.15)早于中分化肿瘤(79.38±28.79),P<0.01;中分化肿瘤的消退时间显著早于高分化肿瘤(102.46±33.23),P<0.05.低分化肿瘤门静脉相和延迟相低增强比例(84.21%)显著高于高分化肿瘤(51.92%),P<0.01.与梁索型和假腺管型比较,实体型肿瘤的回声消退时间较短,门静脉相及延迟相低增强比例较高;纤维硬化型者动脉相高增强比例较低,门静脉相及延迟相高增强比例较高(P<0.05).结论 综合分析超声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对判断小肝癌的分化程度和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通过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估肿瘤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另外也通过ROI分析定量评价肝左叶和右叶背景强化情况.结果:定性分析发现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而64%(16/25)的肿瘤表现为门脉期快速洗脱,另外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和门脉期快速洗脱.定量分析提示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从强化前到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49.1 ±17.1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为23.8±16.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的肝实质背景在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13.79±7.9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的肝实质背景为36.6±30.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很大一部分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缺乏特征性的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可能是背景肝实质动脉血供继发性代偿增加所致,这是应用影像学标准诊断肝细胞癌的一个潜在陷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MRI(CEMRI)增强模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1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图像中病灶的增强水平及增强形态进行比较.结果 (1)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19/21,90.5%)及延迟期多消退为低增强(21/21,100%);显示病灶增强均匀8个(8/21),不均匀13个(13/21).(2)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增强MRI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以等增强为主(11/21,52.4%),延迟期多显示为等增强(6/21,28.6 %)或高增强(12/21,57.1%);显示病灶增强均匀6个(6/21),不均匀15个(15/21).(3)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不同增强水平的病灶数与增强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5);超声造影门脉期及延迟期与增强MRI增强水平显示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67、31.500,P<0.05).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与增强MRI显示增强均匀性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9,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在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动脉期表现无明显差异,而门脉期及延迟期的表现则不同,超声造影可作为增强MRI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有益补充,从而增加诊断医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诊断复发性肝细胞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发性肝癌在超声造影中的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复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43例(49个病灶)进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的造影时相及回声改变。结果43例49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整体增强,开始增强时间为(16.2±4.5)s,达峰时间为(21.8±5.3)s,出现低回声时间为(106.7±50.9)s。门脉期出现低回声灶31个,延迟期出现低回声灶46个,门脉期和延迟期始终呈等回声灶3个。如以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呈低回声作为肝癌诊断指标,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准确性可达93.9%(46/49);如以动脉期增强并结合以往肝癌病史作为肝癌复发的指标,则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准确性达100%(49/49)。结论超声造影对复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