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和法为八法之一,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所以程国彭说:“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温、清、补八法尽之。”狭义的和法一般认为有和解少阳、调和脾胃、调和胃肠的区别,唯戴北山深得和法要领,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提出了“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的精辟见解。把《伤寒论》“和”的涵义进行高度概括,赋予了《伤寒论》“和”的最新意义。一、寒热并用之谓和寒热并用者,适用于又有寒象,又有热象,寒热错杂的病证。单用热药不能治其热,单用寒药不能治其寒,必须寒热杂投,方能中病。《伤寒论·太阳篇》说:“伤寒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和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2):108-110
《伤寒论》中的“和法”,和后世所谓的“和法”,在概念上及内容实质上完全不同。后世所谓的“和法”,只是指“和解”与“调和”而言,很大意义上是指少阳病的治法;而《伤寒论》一书中的“和法”,则是在贯穿全书始终的“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汗解表谓之和,清热泻火谓之和,攻下逐实谓之和,温补散寒谓之和,亦即凡是能祛除病邪,匡复正气,促使机体恢复阴平阳密、气血和顺、功能谐调,进而恢复健康的方法,都属“和法”之列。所以,后世之“和法”,属于狭义之“和法”,而《伤寒论》之“和法”,则属于广义之“和法”。  相似文献   

3.
朱生岗 《河北中医》2008,30(1):39-40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调和之义也就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正如《广瘟疫论》曰:“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和法是一切治法之所归,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通过调整人体阴阳之偏颇,使脏腑阴阳气血的偏  相似文献   

4.
唐宗海《血证论》说;“所谓止血法,即谓此未经溢出,仍可复还之血,使之不溢出。”谓“止血为第一要法”,提出“血之为物,热则行,冷则凝,见黑即止,遇寒亦止”的止血通则。唐氏禀承《内经》、《仲景》之旨,从血证的发病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出发,结合临床经验,深加阐发,创立了较全面系统的止血之法。  相似文献   

5.
四、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什么?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意思是道贯彻于事物的自然规律中,无法用言语形容,只存在用之极乃显其功。秦笃辉《易象通义》注,“一阴一阳之谓道,非于道之外,别有所谓神也,阴阳非神,一阴一阳则神矣!”意思是阴阳自为阴阳没有变化谈不上神奇,一阴一阳相合则变化由之,乃神奇了。孙贻  相似文献   

6.
“方”与“法”是辨证统一的。不易之谓“方”,可准之谓“法”。方以法立,法以方传。下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提出了下法的理论根据。《伤寒论》发挥了这一理论,并把它和临床实践融为一体。针对各种应下之证,立法设方。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后世医家所捧喝。临床各科用下法治疗多种疾病。《伤寒论》论误下条文计有47条,约佔全部条文的百分之十二以上。可见关于误下论述,在《伤寒论》中佔有重要位置。《伤寒论》以六经病辨证为主,设方遣  相似文献   

7.
关元桩     
孙冬才 《气功》1999,20(10):440-441
关元桩是经气养生法的基本功法之一,其法源远流长。《老子·第三章》谓“虚其心,实其腹”,虚心是对练功者的要求,实腹就是致气或凝神于关元,只不过在2000多年前已有练法而没有功法名称。到了汉代,哲学家桓君山在《仙赋》中说“积气关元”,养生家荀悦在《申鉴》中写道:“道者常致气于关,是谓要术。”都把关元穴视为以气养生的要穴。现代人们所说的“下丹田”一般指关元而言。关元穴内容小肠,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生气之源。《难经·第八难》指出:“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源……谓肾间动气也。”现代生理学指出,小肠长约3~5米,是消化…  相似文献   

8.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痤、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  相似文献   

9.
反佐法发端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可见,所谓反佐法,就是指方中所使用的佐药与其所要治的病证的寒热属性完全相同,即上述《内经》说的“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种反佐法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病与药发生格拒不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蝉蜕为蝉科黑蚱之皮壳。《庄子》谓蜩甲;《别录》谓蝉衣、蝉壳、伏蜟;《卫生简易方》谓金牛儿;《眼科龙木论》谓蝉退;《山东中药》谓唧唧皮。古时蝉、蝉蜕不分,统称蝉。其习性居高处树稍林阴间,善歌喜鸣,以夏日鸣声甚高。有谚云:蝉、蝉、蝉,一鸣惊暑炎,双翅伴声起,金壳莝疾患。唐朝大诗人李商  相似文献   

11.
先秦十子咏     
《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导读》,乃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所策划、组稿、编辑、出版者。是书之出,诚有益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素质,而全书编写亦具特色。导读中,每点出名著或著者于祖国医学之关系、中医文化之贡献,即特色之一。譬若介绍《楚辞》则谓:作品描写之诸多植物是药材,于“本草学研究很有价值”。譬若介绍《庄子》则谓:“庄子主张重生,提倡修身养性。”以为读书、创作皆具“养生功能”。展读一过,觉字里行间似尤在宣示一理性认识:先秦诸子,咸传统医学之贡献、中医文化之奠基者也。中医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食欲的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五脏别论》谓"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谓"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相似文献   

13.
淤血的治疗原则,肇始干《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宣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针解篇》谓“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这些原则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得到充实与完善。笔者认为,活血化淤可约言为十法。一、益气化淤法益气化淤法适用于气虚血淤之证。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赖阳气推动而布周身,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充血旺,则五脏安和、百病不生;若气虚无力运血,则血行滞涩,而为淤。即如周学海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淤”  相似文献   

14.
一、“和”是辨证论治的最高原则《内经》要求“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本矛盾,也是认识疾病(辨证)的最高纲领。只要抓住了阴阳失调这个根本矛盾,对疾病的认识也就能纲举目张。针对这一矛盾,在治疗(解决阴阳失调的矛盾)上,《内经》有圣度之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至者,至高无上之谓也;度者,准绳也,规矩也。所谓圣度,就是最高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和”这个“和”是概括诸种治疗法则的最高法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始见于《千金要方》,为清胆和胃化痰的基础方。本方虽名为温胆汤,非以胆寒而温之,实则此温为“和”义,不是真正温胆,而是“和胆”、“清胆和胃”。《医宗金鉴》曰:“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却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中国医学大辞典》亦云:“……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之痰热去故也。”  相似文献   

16.
灵活用药话「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活用药话「反佐」陈家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反佐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冰注曰:“奇,谓古之单方;偶,谓古之复方也。……病有小大,治有轻重所宜,故云制也...  相似文献   

17.
先秦十子咏     
《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导读》,乃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所策划、组稿、编辑、出版者。是书之出,诚有益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素质,而全书编写亦具特色。导读中,每点出名著或著者于祖国医学之关系、中医文化之贡献,即特色之一。譬若介绍《楚辞》则谓:作品描写之诸多植物是药材,于“本草学研究很有价值”。譬若介绍《庄子》则谓:“庄子主张重生,提倡修身养性。”以为读书、创作皆具“养生功能”。展读一过,觉字里行间似尤在宣示一理性认识:先秦诸子,咸传统医学之贡献、中医文化之奠基者也。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太阳篇94条谓:“太阳病不解,脉阴阳俱停,必将振慓,汗出而解。……”文中“脉阴阳俱停”,历代注家见解颇不一致。有作调匀解者,谓指六脉浮沉正常,如成无己、方有执、俞嘉言诸氏;有作停止解者,谓六脉停止沉伏,如程应旄、钱潢、《金鉴》诸家;日人丹波氏认为必是讹误,陆渊雷氏更对本条持全盘否定态度,径谓明是迷信脉法之人,凭空臆测,非仲景原文;亦有认为停字系微字之误,等等。  相似文献   

19.
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谓,《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则首次正式提出胸痹之名。  相似文献   

20.
关于针刺的手法早在《内经》、《难经》等医著中就有详细的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难经》七十八难指出:“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后世医家称之为针刺的提插补泻手法。后虽经年移代革,补泻手法屡有创新,如烧山火、透天凉、龙虎升腾、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然究其要旨,总以提插和捻转为最基本手法,仅结合迎随、呼吸等有所变幻而成为复式手法罢了。所以研究探讨提插与捻转手法乃是研究其它各种针刺手法的基础。现将对提插手法的实验观察与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