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兰州市120急救网络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9~10月,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对兰州市的“120”急救网络进行了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该网络所属22家医疗单位(1家急救中心,9家直属分中心,10家依托型分站,9所网络医院)仅能覆盖4个城区,而3个远郊县和红古区仍未被覆盖。22家单位中,17家(77.3%)有专职院外急救人员:有专职院外急救人员者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和平均急救反应间期分别为2.9min和12.2min,均显著短于无专职院外急救人员者(分别为4.9min和17.1min)。平均急救半径为4km。院外急救人员共176人,其中98人(55.7%)为临聘人员,86.4%的年龄在30-40岁,68.8%的学历在本科以上,76.7%的职称为住院医师,18.8%为主治医师,4.5%为副主任人医师和主任医师。每10万人拥有救护车2.4辆,床位13.0张,专职人员9.5人。兰州市的急救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因为急救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依托型医院多不愿作投入,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不足。  相似文献   

2.
院外急救(120)作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显重要,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点和聚焦点。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池州市院外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相对滞后。为了推进全市安徽省城乡院外急救(120)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提高医疗紧急救援能力,保障院外急救医疗质量安全,市卫生行政部¨组织对全市城乡院外急救医疗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促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迅速、准确、有效的现场急救和安全的监护转运,为医院内的救治赢得时机。方法采用填写急救资源调查表调查的方法,从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保障、运转资金保障、救护车与医疗装备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结果截止2008年底,云南省基本上已建立了省级、州(市)级、县(市、区)级三级院外急救网络。但全省急救中心的财政经费投入和从事院外急救工作的人员均不足,在岗总人数中编制内人员占48%、编制外人员占52%;“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达73.8%,计算机调度系统的拥有率仅为3.2%;急救中心救护车和医疗设备也不足,州(市)级急救中心平均有救护车4.6辆、随车医疗设备不足4套,县(市、区)级急救中心平均只有救护车1.3辆、随车医疗设备不足1套。结论云南省院外急救资源极其缺乏,必须增加人员编制,保障运行经费,建立先进的调度系统,装备相应的救护车和医疗设备,实现院外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强化管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院外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能力,实现院外急救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紧急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是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为主体,需信息网络系统、灾害监测系统、公安交通系统等多机构联动的系统工程。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包括急诊医学体系、通讯网络系统、院外急救知识的社会化培训,其中急诊医学体系是EMSS的核心,包括红色的院外急救、绿色的院内急诊、蓝色的重症监护。作为以医疗救援为主的EMSS,除了需相关职能机构的联动外,完善的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急救医疗信息网络及通讯、精湛的院内急救技术、精良的院外急救装备及急救知识的社会化培训是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得以有…  相似文献   

5.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120急救网络完善建设新增运转65个急救站,通过日常院外急救工作量及需求满足情况的数据分析、怀柔区连续两起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和八达岭长城急性心梗外宾成功救治的典型案例介绍,对新增运转65个急救站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与2007年同期比较,全市120急救网络7月25日~8月24日受理呼救电话量增长7.31%,出车量增长12.97%,日均出车量由647次/d增加至731次/d;近距离派车无车数由平均40次/d减少至6次/d,呼叫满足率由94.2%上升至99.1%。新增运转65个急救站使日常院外急救需求进一步满足,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基层医院急诊急救能力明显增强。总结北京120新增65个急救站奥运期间运行效果分析认为,完善急救网络建设是提升急救呼叫满足率的根本,构建区域急救网络对于应对远郊区县突发事件更为有效,旅游景区应该成为院外急救关注的重点,依托型急救站有利于促进急救水平整体提高。为北京市院外急救网络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以北京急救中心(120)和999为主的两个医疗急救系统,并由120和999医疗急救系统组成了覆盖全市的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在为北京市民提供急诊急救医疗救助服务方面,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北京市发展的要求,与服务首都、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万州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处该区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是渝东北片区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依附该院的三峡急救中心是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万州分中心.2000年7月成立院外急救站,2003年中心开通了"120"急救专用电话,2005年政府投资50万元建成万州区120调度指挥平台.三峡急救中心不仅承担辖区日常伤病员的院外救治工作,还担负着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和大型社会活动医疗急救保障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院外急救指挥调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120指挥调度的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院外急救反应能力。现根据荆门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探索,对提高120指挥调度能力探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包括院外急救和院内急诊,院外急救由急救中心承担,院内急诊由急救网络医院承担.为明确急救网络医院,健全方便快捷、优质高效、功能完善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实现院外和院内急救一体化,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综合医院急诊科纳入急救网络,负责接收急诊患者和紧急救援中心转运的伤病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专科病房或其他医院转送"[1],〈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急救网络医院设置指南的通知〉(云卫发[2009]344号),结合〈卫生部关于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50号)[2]的要求,制定急救中心网络医院设置指南与评估细则,探讨急救中心网络医院的评估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在现有市区“120”急救网络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建立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体系,2009年至2011年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通过建立县、乡(镇)基层医疗急救组织网络,配备先进医疗急救设备,应用3G、GPS、CTI、移动数据处理服务(视频技术)及相关信息系统研发,构造共享、互动式平台,同时探索和改进快速提高基层医疗急救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方法,建立柳州市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体系;完成了《柳州市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技术研究的应用》.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实现了在市、县、乡(镇)急救联动和资源共享,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与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对接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急救现场的即时调用;在救护车上安装的车载智能终端,采集和传输现场信息,为突发事件统一指挥调度、现场医疗提供技术支撑;系统的人员培训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给县、乡(镇)基层和事故现场急救工作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研究得出结论为,通过有效的整合和开发,把现有的城市医疗救援体系延伸到县、乡(镇),将优质的城市医疗资源服务于边远地区民众及对边远地区突发事件,开展高效优质的生命救援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建立我国消防医疗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抢险救援和院前医护急救的能力和水平。方法通过对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形势和我国医疗急救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消防部队应突出和强化现场医疗救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当前抢险救援中现场医疗救助的现状,提出了建立消防医疗救护体系,开展救护演练,制定辖区应急预案等措施。结果消防部队参与院外医护急救,可以加强消防和卫生部门的协作,整合了现有社会抢险救援和院前医护急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自为政的社会抢险救援和院外医护急救装备,共同协商解决社会抢险救护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实施灾害或事故的紧急处置预案,建立统一、高效、协同的社会抢险救护机制。结论建立我国的消防医疗救护体系,加强第一现场医疗救护能力,已成为我国消防工作适应国际化的一个派生物,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新增120急救人员急救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29届奥运会期间新增120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方法29届奥运会前夕,来自北京4家二、三级医院儿科、肿瘤科、神经科和精神科等的12名医生(男5人,女7人,平均34岁,本科4人,硕士7人,博士1人),13名护士(均为女性,平均31岁,中专3人,大专7人,本科3人),均为非急救医学专业人员,接受北京120急救中心急救专家3d的院外急救理论强化培训,跟随急救车实习1月。随后,查阅医疗工作记录,以评估他们的急救能力。结果25名医护人员均考试合格,随后独立担当起院外急救任务。每人每月平均救治患者约110人次;抢救危重症患者2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100%;2min出车率100%;医疗文书的甲级率100%;投诉率为0,满意率98.5%。结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临床医务人员,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急救培训,都可以成为合格的院外急救人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紧急医学救援中无线网络的作用.方法 在救援现场组建无线局域网,实现救援现场的信息共享,通过通信卫星与外界交换信息.结果 无线局域网具有移动性强、组网迅速方便的特点,可以实现即时通讯;海事新干线BGAN(Broadband Global Area Network)系统具有宽带网络接入功能,可以实现与外界通信.结论 无线网络在紧急医学救援中,为快速准确提供救援信息、提高救援效率提供了关键性的应急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评估全市各急救网络单位院前应急救治能力。方法对伞市79个单位院外急救进行综合考评。结果单位团体总平均成绩由2006年度的(87.20±8.20)分提高到(90.28±6.98)分;车况满分率减少了16.60%;2007年度全市各急救网络单位救护车平均院内反应时问为(65.88±51.41)s,较2006年度的(78.82±69.49)s显著缩短;35.94%患者必要的症状、体征等依据记载不全面,36.56%的患者未给与足够的救治措施。结论深圳市急救网络单位2007年度整体应急救治能力较2006年度提高;救护车数量不足、部分车辆车况较差;需要对院外出诊医师进行常见急危重症诊治流程培训和考核。  相似文献   

15.
鹤矿集团“11·21”矿难中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鹤矿集团“11·21”矿难中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救治,为矿山救护实践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47例矿难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妥善的院外抢救,积极实施高压氧治疗。结果除2例重症患者仍有精神症状外,其余患者病情稳定,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对群体矿难一氧化碳中毒,及时妥善处置,应用现有资源,采取高压氧治疗,应视为有效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总结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在煤矿群体伤害中所实施的救治,为今后工业事故医疗救护提供依据。方法①快速反应,形成救援团队,三支医疗救援队在接到通知后30min内陆续赶到灾难现场;②分工合作与救治有序,检伤分类,现场抢救与送院治疗有序配合;③启动应急机制,领导高度关注与协调,从中央、省到地方的领导亲临现场,有效地调集人力、物力资源。结果146例伤员送院,抢救及时,无1例上井伤员死亡。结论应急机制的及时启动,院外、院内有序分工,积极有效的救治可大大降低灾难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120急救网络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了解北京市120急救网络人力资源的构成情况。方法2006年8月对北京市120急救网络所有院外急救机构,包括北京急救中心(包括直属分中心5个,直属分站16个),非直属分中心10个,非直属急救站46个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单位人员的构成情况。结果北京急救中心直属单位共有管理人员61人,调度员44人,后勤人员128人,医生92人,护士118人,司机55人;非直属急救分中心每单位平均有工作人员32.8人;非直属急救站中每单位平均有工作人员20.0人。北京急救中心医生(92人)的学历、职称,均显著高于北京市120急救网络非直属急救机构医生(426人)(P〉0.01,P〉0.05)。非直属机构同北京急救中心护士的学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急救中心护士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直属机构(P〈0.01)。结论北京市120急救网络整体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尤其是非直属单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外急救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全面提升院外急救能力和水平。方法分析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2008年1月~9月18349例院外急救病例,对疾病谱的构成、年龄构成、一般急救与危重病构成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院外急救患者排前5位是骨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普通外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共占院外急救总量的49.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院外急救对象的38.1%。根据院外急救对象病情程度统计,一般急救患者占66.0%,危重患者占31.2%,死亡患者占2.8%,前5位致死疾病是心血管系统(15.3%)、车祸多发伤(11.1%)、恶性肿瘤(10.1%)、呼吸系统疾病(8.0%)、神经系统(6.0%)。结论宝山市120院外急救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在城乡结合部的急救中心,常见的疾病包括骨科及普外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