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3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病人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同时,经椎弓根向伤椎体内植骨,双开窗探查减压,横突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2年。术后X线示椎体恢复高度及生理弧度,无后凸畸形,植骨融合好,无神经功能障碍,长期随访无明显椎体再压缩。结论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时,双开窗较以往全或半椎板切除更安全,既达到探查减压目的又有效保留后柱稳定性,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3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病人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同时,经椎弓根向伤椎体内植骨,双开窗探查减压,横突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2年。术后x线示椎体,恢复高度及生理弧度,无后凸畸形,植骨融合好,无神经功能障碍,长期随访无明显椎体再压缩。结论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时,双开窗较以往全或半椎板切除更安全,既达到探查减压目的又有效保留后柱稳定性,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3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病人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同时,经椎弓根向伤椎体内植骨,双开窗探查减压,横突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2年。术后X线示椎体恢复高度及生理弧度,无后凸畸形,植骨融合好,无神经功能障碍,长期随访无明显椎体再压缩。结论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时,双开窗较以往全或半椎板切除更安全,既达到探查减压目的又有效保留后柱稳定性,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疗效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的植骨方法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骨外科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共6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住院病人,比较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板间植骨和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的术后即时及随访的临床效果,并根据影像学、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64例病人术后随访12个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后凸成角丢失少,内固定失效率低,与椎板间植骨组和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能即时增加椎体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有效纠正椎体畸形,减少椎体再压缩及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杆等并发症,使患者早期活动,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预防矫正丢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其中研究组2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植骨及置钉.对照组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单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分析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0~190min,术中出血500~1500mL。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伤椎椎管侵占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等明显改善。19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患者植骨均融合无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充分,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0~190min,术中出血500~1500mL。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伤椎椎管侵占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等明显改善。19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患者植骨均融合无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充分,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万晓宏  吴娟  李敏 《现代保健》2009,(23):100-101
目的探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88例。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88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恢复至平均92%。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神经损伤的恢复按ASIA分级:A级中9例无变化,余79例均提高1~2级。结论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与经椎弓根植骨术相结合,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4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全部患者为单一椎体损伤,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与经椎弓根植骨术进行结合治疗.结果 通过对患者治疗后3~6个月的跟踪随访结果表明,40例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明显消失,骨折部位恢复至伤前状态,手术前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愈合状况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及副作用的产生.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与经椎弓根植骨术针对胸腰椎爆裂骨折进行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伤骨的复位及恢复效果,重建椎体的伤前高度,并对脊柱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及副作用,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达智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8):1256-1257
目的探讨后路侧前方减压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复查X线及CT片,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片和CT显示植骨完全融合。骨折椎椎体高度由术前压缩至平均33.7%恢复至术后平均89.0%;节段性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由术前平均后凸20.3°,矫正至术后平均8.8°;椎管容积由术前的平均压迫51.4%恢复至术后椎管压迫完全解除。结论后路侧前方减压椎体重建短节段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减压彻底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科收治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共60例,采用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治疗。结果:患者伤椎植骨及伤椎置钉术中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05min,平均93min;术中出血量100~180ml,平均110ml,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8个月,未出现手术后长时间背痛,仅4例患者轻度酸痛,药物治疗即可缓解,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未出现明显"蛋壳"样骨缺损,未出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现象。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5.3%恢复至90.1%,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3.5°矫正至6.1°,椎管占位率由术前平均32.4%恢复至5.4%;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采用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后凸畸形,降低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退变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共68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为后路椎管减压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37例为单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随诊648个月,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诊时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矫正、腰背疼痛并发症、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后凸成角丢失少,内固定失效率低,与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能有效防止复位固定后的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对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钉棒系统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18例,全部采用后入路手术,术中视情况决定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结果:全部病例经过6个月~4年随访,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4%恢复至术后90%,后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54%恢复到术后的96%。cobb角由术前平均29°恢复至术后7°,合并脊髓损伤ASIA分级神经功能评分均升高一级,椎间植骨或外侧植骨均融合,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及感染发生。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等优点,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伞有利 《现代保健》2014,(13):119-122
目的:对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从本院自2008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所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样96例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将抽样样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都很好,70~110 min,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为(150.8±18.4)mL,且所有患者在手术中没有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本组患者在24~48 h之内就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内固定去除之后有5例出现骨折部位二次塌陷的问题。对照组在手术中有3例无法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80~130 min,平均出血量(235.4±25.4)mL,有4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患者一般在72 h左右能下床进行活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发现,本组患者在内固定去除之后,有13例出现骨折部位的二次塌陷。经过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近期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朱锋辉 《现代保健》2011,(36):24-2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6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观察其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1年发现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