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 25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563例,进口氯吡格雷组695例。两组患者术前1 d分别服用泰嘉或波立维300 mg,阿司匹林300 mg作为负荷量,以后泰嘉或波立维75 mg.d-1及阿司匹林100 mg.d-1两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泰嘉和波立维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9个月的MACE事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及两药在PCI术后抗血小板作用的安全性。结果: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冠心病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临床疗效相似,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
<正>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国内外指南均将其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的Ⅰ类推荐[1]。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成为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首选药物[2]。氯吡格雷与PPI联用可能会因竞争CYP2C19的同一结合位点而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CI术后双联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2例冠心病患者分组为双联组72例和阿司匹林组70例,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片75mg/d,双联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50mg/d,随访记录两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凝血三项等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服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三项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组MACE发生率为4.17%(3/72),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22.9%(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50mg/d和阿司匹林75mg/d是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用药的安全剂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亓民成  韩薇 《安徽医药》2015,(3):413-416
随着 CURE,CREDO 研究结果的公布,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成为治疗冠心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a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然而,这一策略最近又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在临床上有部分患者接受上述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入选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某院心血管内科CAD住院患者408例,行PCI术后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用药前及用药后均采用光学比浊法(LTA)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反应性(LTA_(AA))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LTA_(ADP))。并根据PA结果进行分组,将LTA_(AA)≥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AR),LTA_(ADP)值≥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CR)。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根据LTA法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入选患者中无AR。其中CR组为101例,NCR组307例,CR发生率为24.8%。所有入院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CR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17例(16.8%),NCR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9例(9.4%),CR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高于NCR组(OR=1.940,95%CI:1.016~3.703,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因素、Grace评分及CR为CAD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CAD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CR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悦  李雅君 《中国医药》2013,8(1):10-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402例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完全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口服氯比格雷75mg/d,共6个月,阿司匹林300mg/d,连续4周后改为100mg/d终生服用。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自PCI前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d,连续应用4周后改为20mg/d应用6个月。观察6个月后2组患者服药期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十预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3例(1.5%),且均为消化道小出血;对照组发生消化道m血15例(7.5%),其中4例消化道大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且不会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氯吡格雷(clopidogrel)和阿司匹林(aspirin)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被证实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1]。替格瑞洛(ticagrelor)为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起效快速和作用可逆的特点,与氯吡格雷相比,均可显著降低ACS患者(不论接受PCI或接受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4例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术后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出现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2例患者改用西洛他唑加氯吡格雷,而另外32例患者出血治疗后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GE2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0.9±0.1)年,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外周血PGE2的浓度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对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升高外周血PGE2的浓度,且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可用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常仁杰  郭强 《云南医药》2014,(2):177-178
目前,美国约5 000万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每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20万;中国因PCI而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2005年登记数量为10万[1],2008年约为16万,预计2014年将超过50万。阿司匹林+氯毗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已经被认可为PCI术置入支架的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2],  相似文献   

10.
刘腾  杜金凤  韩强 《北方药学》2016,(2):159-16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一方面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 另一方面损伤消化道黏膜, 导致溃疡形成和出血, 严重时可致患者死亡。氯吡格雷通过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 ADP 受体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并不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但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和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阻碍新生血管生成和影响溃疡愈合。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柄“双刃剑”,双联抗血小板虽能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但同时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约占血管成形术后的2.3%[1]。现就一例PCI 术后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作为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的重要手段,冠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心肌血运重建,改善心肌缺血。PCI的成功率及患者预后不仅取决于PCI手术操作,还与积极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密切相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及缺血事件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方案主要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目前,新型口服抗血小板药--替格瑞洛已在临床上应用,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够进一步降低主要终点事件,而且出血风险并未增加[1]。但是,现在替格瑞洛尚未列入医保范围,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交叉应用的现象。本文主要观察与总结ACS患者PCI术后交叉应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女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全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对月经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且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住院绝经前女性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其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年的月经情况,并采用PABC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月经量进行定量评分。结果绝经前女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口服治疗1年的月经量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绝经前女性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年,月经量无明显变化,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吴瑕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22-3623
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预防微血栓及血管再次闭塞的重要治疗措施[1-2].有研究表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在3%~4%的患者中未起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现象[3],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回顾性分析400例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河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港口医院冠心病患者400例,男317例,女83例,年龄(62.4±14.3)岁.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诊断(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术前应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并择期PCI术.所有患者既往无PCI术史,除外近期活动性出血、肝肾功能异常、药物禁忌、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肿瘤、免疫疾病、消化性溃疡患者,除外术中、术后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用者、术后肝素使用患者及年龄>80岁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单用及联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血的影响。方法双抗组30例PCI术后患者,予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单抗组20例PCI术后患者,予单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术后2h、24h、48h、72h、1周、2周分别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CD14+CD42a+)的检测。结果两组PCI术后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激活血小板的作用;且两组术后各阶段血液测试,发现血小板活化指标呈抛物线形态,即于72h以前呈上升趋势,于72h以后逐渐趋于稳定,72h达到峰值,术后1周时双抗组测量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术前状态,而单抗组2周测量指标仍未恢复术前状态。术前、术后2h、24h,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变化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72h、1周、2周,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指标变化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指标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激活血小板活性因子,易造成血栓形成与血管的再堵塞,本研究表明PCI术后,氯吡格雷联用拜阿司匹林是控制血小板活性的有效方法,且较单用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陈嵩 《北方药学》2018,(6):86-87
目的:观察与分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行心脏介入术患者364例,分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年龄大于等于70岁为高龄组、小于70岁为非高龄组.结果:两组的支架植入部位、数量、其他合并用药这几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长期维持和氯吡格雷维持时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负荷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并不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决定性的影响因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王平 《首都医药》2013,(14):27-28
目的总结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的相互作用。方法分析并总结相关研究文献,对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的相互作用进行阐述。结果与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强化抗血小板作用,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1]。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常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常通过合用质子泵抑制剂来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近年来,关于质子泵抑制剂对抗血小板治疗的拮抗作用,以及这种拮抗作用能否明显增加PCI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成为心血管医师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陈俊  章萍  王岳松  李娟  李春坚 《安徽医药》2016,20(6):1034-103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尤为重要,阿司匹林联合腺苷二磷酸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已被广泛应用于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的患者中。但即使接受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仍有1%~4%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其死亡率高达40%以上。而西洛他唑是新型的活性多样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针对术后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PCI的患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restenosis,RS)的发生。以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triple antiplatelet therapy,TAPT)已被日、韩及我国的很多心脏中心应用于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为帮助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更合理的使用西洛他唑,笔者综述TAPT在PCI术后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吴石白  关小宏  赵永东  唐红 《河北医药》2010,32(16):2173-217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在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的患者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抗凝溶栓效果。方法选取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口服阿司匹林加国产氯吡格雷组(泰嘉组,n=48)及阿司匹林加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组,n=42),观察2组介入术后血小板功能及下肢动脉远期通畅率情况。结果 2组介入术后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动脉再狭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防止下肢动脉介入术后血栓形成及再狭窄,进口的和国产的氯吡格雷治疗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的ACS患者14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氯吡格雷相关基因型检测.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对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2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3例,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两组完成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胃出血率。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A)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G)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并且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延长(P<0.05),且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氯吡格雷组的胃黏膜出血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7.5%(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可用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