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合成了稀土离子(Sm、Eu、Tb、Yb)与1-苯基-3-甲基-4-七氟丁酰基唑酮-5)及中性配体三苯基氧化膦、2,2—联吡啶、二甲基亚砜的三元固态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组成、光谱和热稳定性质.发现这些配合物在常压下加热时表现出一定的挥发性质,其中以含配体三苯基氧化膦的配合物的挥发性为最好.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三(2-苯并咪唑甲基)胺(ntb)为配体的单核铁(Ⅲ)配合物[Fe(ntb)Cl2]Cl·THF·H2O,对配合物进行了IR、UV-vis和元素分析等表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阳离子含有一个中心金属Fe(Ⅲ)离子,与一个烷基胺氮、三个苯并咪唑氮和两个氯离子配位,形成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分子和外界阴离子以及溶剂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在0.8~-0.8 V (vs.SCE)电位扫描范围内,配合物呈准可逆的氧化还原行为.在pH 8.2和40℃的条件下,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研究了配合物的拟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催化邻苯二酚氧化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其速率常数为0.32 min-1.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三(2-苯并咪唑甲基)胺(ntb)为配体的单核铁(Ⅲ)配合物[Fe(ntb)Cl2]Cl.THF.H2O,对配合物进行了IR、UV-vis和元素分析等表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阳离子含有一个中心金属Fe(Ⅲ)离子,与一个烷基胺氮、三个苯并咪唑氮和两个氯离子配位,形成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分子和外界阴离子以及溶剂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在0.8~-0.8V(vs.SCE)电位扫描范围内,配合物呈准可逆的氧化还原行为.在pH 8.2和40℃的条件下,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研究了配合物的拟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催化邻苯二酚氧化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其速率常数为0.32min-1.  相似文献   

4.
利用2,6-双(2-苯并咪唑)吡啶(bbp)在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CPS)微球上进行烷基化反应,形成改性微球CPS-bbp,然后与Cu~(2+)盐配位,制得固体配合物CPS-Cu(Ⅱ)-bbp,分别采用核磁、红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能谱(EDS)、热重分析对配合物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和观察.最后,将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分别研究其在氧化苯甲醇、苯乙烯和环己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CPS-Cu(Ⅱ)-bbp为催化剂条件下,苯甲醇氧化产物只有苯甲醛,其转化率可达93.7%;苯乙烯的主要氧化产物为氧化苯乙烯,其转化率为89.1%,产物选择性为60.7%;氧化环己烯的主要氧化产物为α-环己烯酮,转化率为67.9%,选择性达96.7%.  相似文献   

5.
二环已基二硫代磷酸酯合钴(Ⅱ)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吡啶类化合物添加剂抑制Co(Ⅱ)配合物氧化的能力,用光谱法研究了二环已基二硫代磷酸酯-吡啶类化合物萃取体系中Co(Ⅱ)配合物的氧化反应 吡啶类化合物添加剂能有效迟缓Co(Ⅱ)配合物的氧化,不同吡啶类化合物添加剂对Co(Ⅱ)配合物的氧化抑制能力不相同,其顺序为:4-甲基吡啶>吡啶>3,5-二甲基吡啶>2,4-二甲基吡啶>2,4,6-三甲基吡啶 在实验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6.
以茨烯为原料,经环氧化等一系列反应得到α-烷基-3,3-二甲基-2-降冰片烷甲醇(烷基为Me,Et,n-Pr,i-Pr,n-Bu,n-Am,i-Am)和2-酰基-3,3-二甲基降冰片烷(酰基中的烷基为Me,Et,n-Pr,i-Pr,n-Bu,n-Am,i-Am),通过波谱和色谱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及含量(其中右上角带者为新化合物)、~(13)C-NMR谱确定了α-异戊基-3,3-二甲基-2-降冰片烷甲醇中4对对映异构体的含量,并表明醛与Grignard试剂的加成反应符合Cram规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粟甾酮(2)A/B环类似物2α,3α-二羟基-6-胆甾酮(1)的合成。以胆甾醇(4)为起始物,经硝化、还原和酸催化水解,得3-羟基-6-羰基胆甾烷(6),碱催化苯磺酰化,消去苯磺酸得6-羰基-2-胆甾烯(8),用KMnO_4-PEG800氧化后得目标物(1)。总产率45.1%。本合成路线的总产率高、步骤少,并且产物的后处理简便。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2-氨基-5-(2-苯基-1,2,3-三唑)-1,3,4-噁二唑,该化合物以葡萄糖为原料,经过葡萄糖脎氧化关环得到(2-苯基-1,2,3-三唑)-4-甲醛(c),然后(c)与盐酸氨基脲反应,得到缩氨基脲,再用溴氧化得目标化合物.该化合物的结构经MS1、H NMR和X-ray证实,并测定了其荧光光谱,由于三唑环的引入,形成一个大的共轭体系,其荧光光谱显示发射峰红移.  相似文献   

9.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铜与8-羟基喹啉形成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和配合反应机理。讨论了不同配比配合物的配位情况,得到以各种不同配比下的铜与8-羟基喹啉电化学性质的关系曲线。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pH=5.2(Na2HPO4-柠檬酸),静止时间80 s,吸附时间3 min,扫速0.05 V/s,铜与8-羟基喹啉形成的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电化学活性,主要为1∶1配合。在0.154 V和0.60 V附近出现2个氧化峰,当配体量较小时,0.154 V处生成铜(Ⅰ)-8-羟基喹啉络合物,平衡常数为869,为表面控制。随着配体量的增大,在0.6V处出现铜(Ⅱ)-8-羟基喹啉络合物的氧化峰,平衡常数为2.41×107,为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用两种结构相似的含N羧酸配体:3-(4,4’-联吡啶)丙酸(BPA)和对氨基苯甲酸(p-ABA),合成得到两个过渡金属配合物:[Ni(SO4)(H2O)3(BPA)]2·2(H3O)·6(H2O)(1)和[Cd(H2O)(p-ABA)2]·2(H2O)(2)。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BPA配体的吡啶N原子和羧基原子都参与了配位,两个BPA同时与两个Ni(Ⅱ)离子配位,形成首尾相连的双核配合物;配合物2中p-ABA配体的两个配位基团氨基和羧基也都参与了配位,形成与配合物1相似的配合物结构单元,并进一步形成一维配位聚合链。两个配合物都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Cu(Ⅱ)-α-氨基酸配合物溶液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电极上,用循环伏安法对Cu(Ⅱ)与甘氨酸(Gly)、亮氨酸(Leu)和组氨酸(His)3种α-氨基酸形成的二元及混配配合物溶液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讨论了不同介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0.60V或-0.10- 0.60V(vs.SCE)电位范围内,以KNO3介质或磷酸盐缓冲溶液(pH=7.2)为底液时,Cu(Ⅱ)及其配合物的循环伏安曲线都出现了一对稳定的氧化还原峰,从峰电位可知,此对氧化还原峰应为Cu(Ⅱ)还原为Cu(Ⅰ)的电极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α-藻烯为原料,经环氧化等一系列反应得到α-烷基-β-(2,2,3-三甲基-3-环戊烯基)乙醇和烷基(2,2,3-三甲基-3-环戊烯基甲基)酮(烷基分别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二级丁级、三级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正己基、2-乙基丁基和环己基)共24个新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及色谱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及含量。  相似文献   

13.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1-x)Ce_xCoO_3钙钛矿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N_2物理吸附和H_2程序升温还原等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e掺杂对La_(1-x)Ce_xCoO_3物化性能及其催化CO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的掺杂不仅增加了样品的比表面积,还增强了其氧化还原性能,提高了样品对CO的氧化活性.但当Ce掺杂量(即Ce/La+Ce原子比)大于10%时,样品中出现CeO_2物相,覆盖了活性位,破坏了钙钛矿结构,使CO氧化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聚3-甲氧基噻吩(PMOT)膜电极在2,5-二巯基-1,3,4-噻二唑(DMcT)溶液中电化学处理或浸泡后的循环伏安(CV)曲线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一定量的PMOT对DMcT充放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MOT膜电极在DMcT溶液中进行电化学处理或浸泡过程可使DMcT进入PMOT膜内部与PMOT形成复合物。PMOT对DMcT的电化学催化作用可能和二者之间形成的电子给体-受体复合物有关.该复合物的电化学氧化还原特性不同于PMOT和DMcT,其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和可逆性均优于DMcT,且经过PMOT催化改性后,DMcT的放电容量得到了增加,循环性能有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5.
Schiff碱钴(Ⅱ)配合物金属胶束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和表征了两种Sehiff碱Co(Ⅱ)配合物(CoL1和CoL2),并与表面活性剂(LSS)形成金属胶束用于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酚.对比研究了两种配合物的催化活性; 研究了苯酚催化氧化的机理;讨论了反应体系酸度、配合物结构及反应温度对模拟酶催化苯酚 氧化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Schiff碱钴(Ⅱ)配合物形成的金属胶束作为模拟过氧化物酶 都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并同天然酶具有相同的催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系列多金属的富勒烯铂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可见光谱、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进一步研究了该系列多金属富勒烯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苯并咪唑为原料合成氮杂卡宾(NHC)前体1,3-双(2-羟基-3,5-二叔丁基苄基)苯并咪唑氯化物,再与CuCl2配位制备NHC-Cu(Ⅱ)配合物,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电子能谱和质谱对该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将该配合物(1%(mol))作为催化剂,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在353 K的乙腈溶液中对乙苯以及其衍生物进行催化氧化反应,结果表明,乙苯的α-H被选择性氧化,首先生成苯乙醇,而后被继续氧化为苯乙酮,乙苯在反应12 h后的转化率为68%,苯乙酮的选择性为90%,苯环上连有吸电子基时,催化氧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3-羧基水杨醛缩2-氨甲基吡啶(H2SP)及其Cu(Ⅱ)配合物[Cu(HSP)(H2O)2]ClO4,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71 53(12)nm,b=1.017 05(15)nm,c=1.939 3(3)nm,β=93.3°,V=1.716 13 nm3,Z=4,Dc=1.758 12 g/cm3,Mr=454.27,F(000)=924.00,R1=0.072 5,wR2=0.092 2.配合物中铜离子为五配位,处于变形的四方锥形配位环境中.分子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双分子链,然后通过π-π堆积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最后通过C-H…O弱氢键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9.
没食子兰,Gallocyanine[1562-82-2],在分析化学中作为氧化还原滴定剂和指示剂及络合滴定指示剂,另外,试剂与Sb(Ⅲ)、Sb(ⅴ)和V(Ⅲ)、Ti(Ⅲ)的显色反应的已见报导。但因试剂及其与铋形成的配合物吸收光谱严重重叠,至今尚未  相似文献   

20.
在水热条件下以(E)-4,4′-(乙烯-1,2-二基)双-(3-吡啶基)苯甲酰胺(L)和1,3,5-均苯三甲酸(H3BTC)为混合配体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Co(L)2(HBTC)].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显示出一维链结构,其中HBTC配体的两个羧基采取双(单齿)-螯合配位模式连接Co原子形成一维链,含N配体悬挂在链的两侧.此外,配合物修饰的碳糊电极具有高效的电催化活性,能够有效的催化CrⅥ、亚硝酸钾和溴酸钾的还原以及抗坏血酸的氧化.同时标题配合物还可作为潜在的光催化材料用于降解有机染料刚果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