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超声诊断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80例,其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35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45例。根据超声诊断资料和术后颈侧区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对超声诊断特征、不同超声积分与颈侧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超声检查肿瘤边界不清晰、微小钙化、肿瘤位于上极和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25.0%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检出率,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②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超声积分为(3.2±0.8)分,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超声积分为(1.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31,P〈0.05),以超声积分≥2.5分为临界点,颈侧区淋巴结很有可能发生转移,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8.9%。结论采取超声积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在超声积分≥2.5分时,可能提示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辽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4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进行评分。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边界不清晰、钙化、肿瘤位于上极、甲状腺被膜的接触部分〉25%的肿瘤周长的发生率高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5分为诊断界点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灵敏度为0.846,特异度为0.786,AUC为0.891。可以认为超声积分2.5分是鉴别PTM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结论超声积分2.5分是鉴别PTM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若甲状腺癌结节积分〈2.5分,则颈侧区淋巴结不转移的可能性较大;若甲状腺癌结节积分≥2.5分,则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张卧  罗定存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35-1136
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治的90例颈侧区cN+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年龄、肿瘤是否累及包膜及肿瘤是否多灶均无关,与癌灶直径有密切关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很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术前结合彩超和CT充分评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依据肿瘤大小、VI区淋巴结阳性情况,来选择恰当的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侵犯包膜及瘤内微钙化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结节大小、边界、形态、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不相关(P>0.05)。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侵犯包膜及瘤内微钙化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有助于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5.
陈邦领  钱军  李德群 《实用全科医学》2011,(9):1350-1350,1419
目的探讨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初治的109例颈侧区oN0 PTMC患者的资料,探讨与PTMCⅥ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109例盯Mc患者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1.2%(34/109)。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mm)、多发病灶与PTMCⅥ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mm)、多发病灶为门MC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rMC中原发灶大小(≥5mm)、多发病灶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升高。对于这两类PTMC患者需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超声特征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PTMC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分析其超声特征与颈部LNM的关系。结果 LNM阳性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0.7 cm、肿瘤边界不清晰、微钙化、肿瘤突破甲状腺被膜及肿瘤位于上极的比例显著高于LNM阴性组(P<0.05)。LNM阳性组和LNM阴性组患者超声积分分别为2.54±0.48、1.42±0.13,LNM阳性组患者超声积分显著高于LNM阴性组(t=7.023,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以超声积分≥2.0作为临界值,其预测LNM的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90.4%。结论PTMC超声特征可有效预测颈部LNM,当超声积分≥2.0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通过建立超声积分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寻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灶位置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33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研究病灶位置、病灶大小、是否突破被膜等因素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发生VI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 (26/104) , 中极为39.81% (43/108) , 下极为52.46% (64/122) , 肿瘤位于下极时更倾向于发生VI区淋巴结转移 (P<0.05) .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者为46例 (46/334, 13.77%) , 上极肿瘤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1.15% (22/104) , 中极为11.11% (12/108) , 下极为9.83% (12/122) , 病灶位于甲状腺上级时更倾向于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P=0.030) , 其中3例 (6.5%) 患者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而直接发生跳跃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发生肿瘤突破被膜的比率为30.43% (14/46) , 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人群的19.09% (55/288) (P<0.05) .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灶位置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24例PTMC患者(355个病灶)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多模态超声检查[常规二维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超微血管显像技术(SMI)]。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超声特征、弹性指数Emean和血管分布模式的相关性先行单因素分析,再构建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多模态超声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截断值,据此得出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比较不同诊断模式的诊断效能。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肿瘤位置、钙化、边缘、血管分布模式及弹性指数均与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钙化、中央型血流模式及Emean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微钙化、中央型血流模式及Emean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多模态超声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97、0.962、81.9%和81.2%;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27、0.924、86.4%和93.2%,均显著高于单一诊断模式。结论SMI和SWE与二维超声联合使用可以提高PTMC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认识颈Ⅵ区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的关系,探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范围。方法对32例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根治原发灶的同时清扫同侧颈Ⅵ区淋巴结。结果病理检查发现,32例中有8颈Ⅵ区例淋巴结转移。随访1~3年中,有4例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再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应将Ⅵ区淋巴结看作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病灶来处理,在根治原发灶的同时清扫Ⅵ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外科首次手术治疗并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石蜡组织及临床资料,并对病人的病理、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原发病灶数目、肿瘤组织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325例病人中112例(34.5%)伴颈淋巴结转移,109例(33.5%)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4例(32.0%)伴侧颈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伴甲状腺包膜浸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处理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分析其超声表现特征,以提高甲状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3例乳头状癌的术前超声表现,病灶大小、回声、边界、钙化、内部的血流、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伴随疾病等.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年龄平均46.7岁,男女比例为1∶5.41;173例共203个癌灶,乳头状癌灶与微小乳头状癌灶低回声、边界不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者在血流丰富程度、微小钙化出现率、术前超声诊断率方面均高于后者(P值分别为<0.01、<0.05、<0.01);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33.53%(58/173),其中乳头状癌与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微小乳头状癌不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术前诊断率较合并其他疾病者高(P<0.05),乳头状癌有无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对诊断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综合考虑甲状腺结节直径大小、边界、回声、微小钙化、颈淋巴结转移、结节内血流及伴随疾病等指标能更好地诊断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更好的制定手术范围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甲状腺手术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甲状腺癌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回顾分析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总体转移率为73例(60.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播散、腺体外侵犯、原发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有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年龄、是否存在沙砾体、癌灶数目及病灶单、双侧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中,仅有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明显。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中央区或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极为常见,在当原发肿瘤位于甲状腺中部或下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在术前或术中,应仔细评估侧颈部淋巴结,如出现可疑淋巴结转移应积极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0例,依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数量将转移组患者分为3组,A组(淋巴结转移数=1个)27例,B组(淋巴结转移数=2个)14例,C组(淋巴结转移数≥3个)24例。比较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A、B、C 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计算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转移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 <0.05)。转移组患者65例,其中A组27例,B组14例,C组24例,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85%、71.43%和83.33%。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65例,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51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为96.08%,阳性预测值为75.38%。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越多,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越高,术中可根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侧区淋巴结清扫术,预防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李佳  汤铜  宋杨  张磊  史加宁 《安徽医学》2022,43(7):743-74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39例)和非转移组(n=1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单/双侧、肿瘤最大径、是否多灶、有无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否紧贴包膜、有无钙化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回归)分析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进行临床建模并绘制列线图,并计算C(校正)指数、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特征(ROC)曲线进一步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单/双侧、肿瘤最大径、是否多灶、是否紧贴包膜、有无钙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单/双侧、肿瘤最大径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3个因素构建诺莫预测模型,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侧颈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76 ~0.89);构建模型的C-index为0.82(95%CI:0.76 ~ 0.88),校正C-index为0.80;模型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重合较好。结论 性别、单/双侧癌、肿瘤最大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进行的临床建模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6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为PTMC的254例患者,按有无CLNM分成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癌灶数、病灶直径、术前超声提示微钙化和肿大淋巴结情况与PTMC患者发生CLNM的相关性。 结果 254例PTMC患者中77例发生CLNM,发生率为30.3%。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病灶最大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的PTMC患者CLNM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 ≥ 45岁、病灶最大径<5 mm、单发病灶及无淋巴结肿大患者(均P<0.05)。分析显示术前超声提示有微钙化的PTMC患者CLNM发生率与无微钙化患者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原发病灶直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是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PTMC患者为男性、年龄<45岁、病灶最大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颈部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的更易发生CLNM。其中男性、原发病灶直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cN。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行预防性清扫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术前诊断为cN。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及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162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年龄、性别、肿物大小、有无侵及甲状腺被膜情况、原发灶数目、肿瘤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并发症,探讨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162例患者中74例(45.7%)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71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43.8%,45例颈侧区(Ⅲ、Ⅴ区(+)Ⅱ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9.6%。年龄、肿瘤有无浸润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0.62%(1/162),系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切断喉返神经所致,其中1例(0.62%)术后颈部切口出血,行手术止血,2例(1.23%)皮下淤血,保守治疗治愈。2例(1.23%)术后乳糜漏,均为左侧清扫患者,行持续负压吸引、左颈静脉角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后治愈。59例(36.4%)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血甲状旁腺盯H低于参考值下限,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对~NoPTMC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高危患者行患侧II、V区(+)Ⅱ区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