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冬季广泛种植的红菜薹为研究对象,在湘潭县杨嘉桥镇金福村开展了秸秆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红菜薹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基肥的空白对照相比,秸秆“野外露天式”堆沤还田、秸秆“池窖式”堆沤还田和秸秆粉碎直接覆盖还田3种技术模式均能有效改善土壤酸碱环境,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提升耕地肥力水平,促进红菜薹的生长,3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比对照显著增产7.48%、10.35%和6.19%。综合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方面分析,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结构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秸秆“池窖式”堆沤还田处理效果最佳,优于秸秆“野外露天式”堆沤还田和秸秆粉碎直接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2.
前作秸秆还田烤烟经济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前作小麦、水稻、菜豌豆的秸秆分直接和堆沤两种形式还田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前作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烤烟的主要经济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前作秸秆还田,无论堆沤还是直接还田,提高烤烟经济性状的效果表现为混合秸秆>小麦秸秆>稻草>菜豌豆秸。其中混合秸秆堆沤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烤烟的产量和产值;在高肥力的田烟上,麦秸直接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烤烟上等烟叶比例;对于低肥力的地烟,前作秸秆只宜堆沤还田。前作秸秆还田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与施用秸秆扣减氮素化肥施用量有一定关系,烤烟前作秸秆还田与适量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烤烟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6,(13):79-81
油菜秸秆还田是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提升稻田肥力水平的有效方式。通过试验,探讨油菜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试验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后粉碎还田,秸秆腐解度达11级,腐解更彻底,水稻产量636.6kg/667m2,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增加稻谷71.1kg/667m2,增产12.6%,差异显著,比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不加腐杆剂)和秸秆不堆腐直接还田处理也显著增产,是值得推广的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玉米登海605及冬小麦良星66为试验材料,研究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夏玉米产量为过腹还田>粉碎还田>堆沤还田>留茬还田;夏玉米的穗数为过腹还田>粉碎还田>堆沤还田>留茬还田;夏玉米的穗粒数为过腹还田>堆沤还田>粉碎还田>留茬还田;夏玉米的千粒重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粉碎还田>留茬还田。因此,较好的秸秆还田方式为过腹还田和粉碎还田。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秸秆全量还田替代磷钾肥量。[方法]以常规化肥用量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替代不同比例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条件下,常规化肥施用水稻产量较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2.0%。各处理以秸秆还田替代30%磷钾肥处理最高,且通过提高水稻产量构成中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以秸秆还田替代30%磷钾肥处理最高,较常规施肥处理产值增加0.6%,纯收入增加1.2%。[结论]综合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以秸秆还田替代30%磷钾肥处理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通过同田对比试验得出:油菜秸秆堆沤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3.47%,油菜秸秆粹断直接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2.02%。秸秆堆沤还田、秸秆粹断直接还田两种还田方式加尿素有利于秸秆的快速腐熟,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堆沤还田、粉碎还田和直接还田对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05 d的腐解,粉碎还田处理下的秸秆74.1%、堆沤还田处理的71.2%、直接还田处理的65.4%被腐解。玉米秸秆的腐解速度为粉碎还田堆沤还田直接还田。堆沤还田方式下氮、磷、钾释放率分别为53.6%、90.2%、58.4%;粉碎还田方式下分别为58.7%、95.6%、53.9%;直接还田方式下为49.8%、88.5%、53.3%。作物秸秆磷的释放率最大。  相似文献   

8.
轻型化栽培技术和秸秆还田是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为研究轻型化种植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根系分布的影响,利用设立于200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耕作、种植方式和秸秆还田与否下连续3年的早稻产量和根系干物质、根系形态等指标。结果表明:浅耕处理的早稻产量为8000 kg/hm2,比传统深耕处理降低了23241 kg/hm2,降幅较小。虽然直播、抛秧和插秧的基本苗数不同,但是3种种植方式早稻产量没有明显差异。而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秸秆移除的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3年间平均增加了365 kg/hm2。在水稻根系方面,根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均集中在表土层(0241 kg/hm2,降幅较小。虽然直播、抛秧和插秧的基本苗数不同,但是3种种植方式早稻产量没有明显差异。而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秸秆移除的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3年间平均增加了365 kg/hm2。在水稻根系方面,根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均集中在表土层(05 cm),且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的趋势。与深耕处理相比,浅耕处理在表土层的总根长和根尖数分别提高了23.34%和1.49倍,但3种种植模式没有显著规律。而秸秆还田措施显著增加了表土层的根系干物质,尤其是在浅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表土层的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这说明,在江西地区推广轻型化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能够达到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稻虾共作系统中不同秸秆还田与投食处理下水稻生长发育特征、光合变化规律及氮素养分吸收状况,以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量为12 200kg/hm~2;NS:秸秆残茬7 200kg/hm~2)和投食(F:投食量为1 600kg/hm~2;NF:投食量为0)不同处理在水稻生育中后期生长发育特征、叶片光合特征、群体冠层结构、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S+F能显著增加水稻的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每穂粒数,显著提高成熟期水稻植株氮含量;NS+F处理实际产量最高,为9.34t/hm~2,分别高出其他处理3.43%~11.72%;S处理主要在水稻生育后期起作用,可延缓水稻叶片衰老,降低成熟期根系伤流强度降幅;F处理可增加水稻的分蘖数,促进分蘖稳定,显著降低了水稻的蒸腾速率,增加了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N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秸秆还田和投食处理各有千秋,实际农事操作中,当秸秆还田量比较大时,可以适当投喂小龙虾饲料以补充氮素供微生物分解秸秆和植株生长所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6年《贵州省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小麦实施指导意见》工作要求,义龙新区在木咱镇和德卧镇实施小麦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万亩,项目涉及2个镇7个村,共1680户,其中贫困户118户,开展水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试验,旨在摸清水稻不同还田方式与小麦产量关系,探索小麦绿色攻关模式。进一步合理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本试验表明:在木咱中等肥力土壤情况下,使用秸秆还田均比对照(不还田)均存在增产现象,最为明显秸秆粉粹堆沤还田,亩增产46.46公斤,增幅47.2%。增加101元,各不同还田方式对产量影响排序为:粉粹堆沤还田、粉粹直接还田、直接还田、不使用桔秆。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培肥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设全年还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A)、当季还田(水稻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B)、对照(水稻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C)、隔季还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D)4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培肥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产量,增产幅度达到3.0%~9.9%。全年还田和当季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的pH值,降低了7.4%~8.8%;经过一年的种植,土壤中的P2O5和K2O含量都有一定的下降趋势,秸秆还田处理可以缓解下降幅度。但与对照相比,全年还田和当季还田处理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8%~5.8%和8.3%~11.2%,NH+4-N、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增加3.7%~4.2%、25.3%~26.9%和4.1%~4.7%;秸秆对土壤培肥的作用顺序为ABDC,受还田季数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轻型栽培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型化栽培技术和秸秆还田是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为研究轻型化种植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根系分布的影响,利用设立于200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耕作、种植方式和秸秆还田与否下连续3年的早稻产量和根系干物质、根系形态等指标。结果表明:浅耕处理的早稻产量为8000 kg/hm2,比传统深耕处理降低了23~241 kg/hm2,降幅较小。虽然直播、抛秧和插秧的基本苗数不同,但是3种种植方式早稻产量没有明显差异。而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秸秆移除的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3年间平均增加了365 kg/hm2。在水稻根系方面,根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均集中在表土层(0~5 cm),且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的趋势。与深耕处理相比,浅耕处理在表土层的总根长和根尖数分别提高了23.34%和1.49倍,但3种种植模式没有显著规律。而秸秆还田措施显著增加了表土层的根系干物质,尤其是在浅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表土层的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这说明,在江西地区推广轻型化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能够达到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3.
麦秆还田与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秆还田与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发生数、穗数、LAI在水稻生长前期均小于秸秆不还田,在水稻生长后期,麦秆还田对水稻生长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增高、LAI增大。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氮肥运筹方式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同时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互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最高产量出现在秸秆还田T1(5∶5)处理组合,即在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为5∶5时产量最高,在不还田下也是同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氮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7—2018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无秸秆还田(S0)、秸秆40%还田(S1)、秸秆60%还田(S2)、秸秆80%还田(S3)和秸秆全量还田(S4)共5个秸秆还田水平,测定苏打盐碱地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水稻氮素积累量;与其他秸秆还田处理相比,S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在2年平均分别增加22.05%~32.55%和27.55%~45.13%;秸秆还田显著提升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两年间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S0提高14.23%~35.41%和20.04%~53.80%,产量分别增加1.20~3.25 t/hm~2和1.78~2.89 t/hm~2。因此这说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苏打盐碱地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油菜品种浔油9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连续4 a的油稻轮作秸秆还田试验,设置油稻两季秸秆均不还田(CK),油稻两季秸秆均还田(TA),水稻秸秆还田、油菜秸秆不还田(TS),水稻秸秆不还田、油菜秸秆还田(TY)4个不同处理,研究周年秸秆还田对两季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周年秸秆还田方式使油菜的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TA处理的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显著增加,TS处理对每果粒数的影响更显著,而TY处理的分枝部位显著提高,但TS处理对油菜的产量提升效果最佳;周年秸秆还田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水稻植株的有效穗、穗总粒数、千粒重,提高了植株结实率,进而使产量提升,其中TY处理的效果更佳。连续4 a的周年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单季作物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比双季作物秸秆还田更好,以TS处理的平均周年产量为最高,达到9 890 kg·hm-2。  相似文献   

16.
水稻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重金属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地区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25%、50%、100%、150%及秸秆不还田对照对麦季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铅、镉和铬的含量,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平均分别下降了8.96%、11.08%和9.20%;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并降低土壤容重,其中100%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容重最低,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提高21.3%,容重降低5.26%;150%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氮、碳含量最高,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11.1%和5.66%。因此,全量秸秆还田可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不会引起小麦土壤铅、镉和铬污染的风险。研究结果为上海地区水稻秸秆科学还田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麦草全量机械还田对机插水稻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对机插水稻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以中熟华粳2号为试验材料,设小麦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两个处理,进行机械插秧,对水稻的产量形成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后穗数降低,每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产量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的茎蘖数明显降低;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根冠比和光合速率在抽穗前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抽穗后则相反。可见,秸秆还田对机插水稻具有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吉粳88’作为试验材料,设3组秸秆还田量梯度,在覆膜移栽和不覆膜移栽2种栽培模式下进行大田试验,测定土壤温度、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性状等指标。【结果】5和1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在分蘖期受地膜影响较大,相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覆膜处理的土壤温度比不覆膜处理分别高出0.2~2.0℃和0.3~1.7℃。20%、40%和60%秸秆还田量条件下覆膜处理灌浆期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显著高出不覆膜处理0.28、0.26和0.14 g·kg~(-1),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高出不覆膜处理0.74、0.65和0.54 g·kg~(-1),分蘖末期的水稻分蘖数分别高于不覆膜处理9.1%、22.7%和17.4%,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19.1%、17.2%和22.6%,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于不覆膜处理4.5%、31.7%和16.5%,实际产量分别高于不覆膜处理7.3%、15.2%和8.5%。【结论】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水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水稻产量。在地膜覆盖条件下,40%秸秆还田量在提高土壤温度、土壤肥力及促进水稻生长方面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稻草还田后,经过不同沤制的时间,稻草的腐熟情况及对水稻生长状况、产量等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组织实施本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结合秸秆腐熟剂使用,可促进稻草腐熟进度,能加快水稻的分蘖速度,分蘖数增多,水稻总有效穗增长3.5~8.0%,每穗实粒数增长0.1~2.7%,千粒重增长0~1.9%,提高稻谷产量,增长3.70~6.91%,其中沤制7d以上小区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综合稻草还田腐熟程度、水稻生长情况、产量及当地生产农事安排等因素,说明稻草全量还田后以沤制7-10d左右插秧为宜。  相似文献   

20.
以国豪油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下隔季施磷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下,油菜的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总角果数、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施磷处理下单株产量表现均为P2P3P4P1,P2、P3、P4处理下单株产量比P1处理增加1.14%~40.70%,说明P2、P3、P4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且油菜季施磷(P3处理)对油菜增产效果大于水稻季施磷(P4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总角果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