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建园林技术》编辑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88年2月12日在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二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回顾和总结了《古建园林技术》创刊以来的编辑和出版发行工作,讨论了1988年和今后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承德避暑山庄研究会、承德市文物园林局与《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编辑部五个单位主办的第三次古建园林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11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避暑山庄内召开。大会宣读交流论文三十七篇,围绕此次学术会议所确定的主题“传统建筑园林的地方风格与民族风格”展开研究讨论。于9月16日下午大会举行了闭幕式。  相似文献   

3.
祝贺《古建园林技术》公开发行。中国古建筑应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行系统研究。《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正是以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建与园林传统工艺、技术为主要宗旨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建园林,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维修遗存的文物建筑,二是传统建筑和风景园林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要加大力量,不断地深入研究和继承发扬我国古建筑的传统技艺,还要充分利用《古建园林技术》,将研究、整理的技术成果、新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施工方法等公诸于众,与外界进行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4.
贾珺 《建筑师》2022,(4):79-84
乐嘉藻先生于1933 年出版《中国建筑史》,书中包含若干关于古典园林的论述,附有多幅插图。作者在研究过 程中搜集了较多的历史文献,并对北京旧园作了实地考察,书中探讨古代造园思想、设计手法、遗产保护等内容,很有 自己的见解,但同时也在体例、文献、制图、细节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本文结合历史背景,对《中国建筑史》一书中 的园林论述进行分析,总结其主要观点,以期重新探寻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读1984年4期《古建园林技术》,内有王铎同志的《径欲曲、桥欲危、亭欲朴》一文,开章提到《建筑学报》1981年12期,刊载我的《略谈园林中的路、桥、亭》一文中的“路欲曲、桥欲断、亭欲危”是误引了《清闲供》云云。回顾我写此文,经过情况复杂,引起王铎同志的误解,故发此文进行必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城建技协古建园林组、北京市东城区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市第二房屋修缮工程公司五个单位联合筹办的《古建园林技术》期刊,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古建园林事业中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们十分需要与欢迎的。  相似文献   

7.
炳文 《古建园林技术》1991,(30):3-3转43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第二届四次编委扩大会议,于1990年11月23日举行。会议由周治良同志主持。主编胥蜀辉代表编辑部作了1990年度工作汇报,何俊寿就编辑部工作作了补充汇报。主编助理马炳坚谈了1991年的编辑工作设想。编委们对编辑部一年来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发刊词     
我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传统建筑及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显示着我国工程技术与艺术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反映了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高度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程,将越来越显示出它极其宝贵的价值。为了千百年的古建筑传统文化和技艺得到科学的、全面的传承,对传统建筑理论和实践进行专门研究、整理、总结和提升,使之逐步形成一个学科,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理论、技艺、经验见于经传,《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应运而生,于1983年12月创刊。它的内容包括古建筑与园林艺术研究、保护维修古建筑与园林方针政策的探讨、古建筑技术的改革与应用、传统形式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以及文物古建筑与园林的实测、复原和重建设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金明池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汴京外城西南城门顺天门外干道以北。这座园林的殿宇大多建造在池岸或池中。尽管金明池御苑早已损毁,但宋代名画 《金明池争标图》描绘该了园林的基本平面布局,南宋文献 《东京梦华录》中也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园林内部的主要建筑,并提到了殿宇的名称和大概尺寸。此外,20 世纪 80— 90 年代,开封市文物工作队曾对金明池展开考古调查,初步探明了池的范围及池内部主要建筑遗址的位置。上述资料为金明池皇家园林的平面布局复原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职工大学、《古建园林技术》编辑部三个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期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修班准时开学上课。除专业课程外,还组织学员参观考察。学员们学习认真刻苦,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前,建筑学术界对陕北民间建筑彩画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该文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和建筑学的基本理论,以陕北民间建筑彩画为研究对象,明确了陕北民间彩画有七色遍装彩画、青绿彩画和素色刷饰彩画三种基本类型,并分析出每种彩画的基本特征。对陕北民间建筑彩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对于如何全面地保护与传承地方性建筑彩画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兰郡名苑安防系统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兰郡名苑智能化建设中,安全技术防范与管理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内容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天王院花园子是北宋洛阳著名的牡丹花市,是《洛阳名园记》中唯一一处、也是北宋时期唯一一处有详实记录的公共园林,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化价值。以《洛阳名园记》的记载为基础,挖掘追溯文献典籍,从园林背景、园名解析、园址考辨依次展开,在时代背景下分析天王院花园子的发展历程,对四个可能园址一一辨别,推测天王院花园子可能位于宣教坊,原属安国寺的一部分,专门供奉毗沙门天王,后逐渐发展成培育、生产、展览、销售、游憩、配套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牡丹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陈植怀疑刘氏园之"刘给事"为北宋官员刘元瑜,但有学者提出异议。对此,先推勘刘氏园主应具备的条件;再从陈植论据的适用性、正确性以及史籍中刘元瑜的称谓等处辨证其观点的错误;最后从园林沿革以及园主称谓、居处等方面对刘氏园归属进行考证,认为"刘给事"应是宋初给事中刘载,李格非写就《洛阳名园记》时,刘氏园归刘载后人所有。  相似文献   

15.
园林设计是四维空间艺术,山是骨骼,水是血脉,路是经络,植物是毛发,建筑是眼睛。文章结合传统的景观设计方法,分别从山、水、路、植物、建筑及灯光等方面阐述兰郡名苑的园林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6.
何伟  顾礼铭 《住宅科技》2009,29(6):26-28
文章通过兰郡名苑全装修样板房的实例,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与居住功能,对样板房的入口花园、起居室、餐厅、家庭不同年龄成员的意愿对室内装修要求,以及在室内局部细节的装修处理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提出在北京三山五园片区,借鉴经济特区实施经验,保护三山五园文化遗产资源,重组区内自然生态资源、完善文化产业链、实行优惠文化政策,最终构建复合型“文化特区”,为城市特色功能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吴为  张蓉伟 《住宅科技》2009,29(6):14-17
宜居住宅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文章以兰郡名苑项目整体为实例,对整个过程中各个关键节点展开分析,探讨了关于宜居住宅应具有的立意、理念与实际运用。小区以超前的设计意识,精湛的建筑布局、独特的环境造型,创新技术的集成运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宜居住宅理念。  相似文献   

19.
张志强  郑曦 《中国园林》2022,38(7):133-138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时建设 《中国园林》2003,19(5):16-18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猗园,在众多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独具魁力。园中的建筑形式多样,轩榭楼阁立体造型变化多姿。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成不同的景点,产生相互关联和对比的艺术效果,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营造了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