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严雨  贾珺 《风景园林》2022,29(8):33-38
濠梁观鱼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典故,并成为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经典主题。清代皇家园林中有多处濠梁案例,清漪园的惠山园知鱼桥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现有研究对惠山园的园林历史、景致格局、造园艺术,以及与寄畅园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缺少对知鱼桥桥景的探析。通过对知鱼桥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发现知鱼桥在观桥成景、立桥观景、过桥换景、因桥生境4个方面皆有精彩营造;并且总结知鱼桥的形式、位置、环境营造,以及文化寓意等皆共同指向“观鱼”这一核心命题。这种以点带面的知鱼桥桥景设计,融合了文化主题和物理环境的整体观,是古人重要的园林营造智慧,可为当代建筑与景观设计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
廓然大公又名双鹤斋,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福海西北岸,西邻西峰秀色和舍卫城,东近平湖秋月。是圆明园诸景中建置最早、毁之最晚的一处写仿园中园。文章结合历史档案文献、样式雷图、御制诗文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尝试还原廓然大公的演变历程,揭示其造园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桥景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现象,具有重要的设计智慧。清代皇家园林中的桥景非常丰富,圆明园慈云普护木板高桥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对慈云普护木板高桥的桥景进行分析,总结其桥景设计模式,以期以点带面,探析园林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园林注重植物香景营造,而圆明园盛期的植物香景营造堪称典范。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首先对圆明园盛期的香景植物种类进行梳理,并结合景点景名,对主要香景植物的应用方式进行总结;其次依据乾隆御制诗,就香景植物的香味特征描写进行归纳与解析;最后探讨植物香景意境的生成过程,从闻香感觉、闻香感想、闻香感悟三个层面,就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典型香景意境进行探究,以期对现代植物香景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贾世桢  孟祥彬  秦柯 《华中建筑》2022,40(3):154-159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桥梁及其景观的设计独树一帜,在漫长的园林发展过程中不仅结合了古代自然观和人文观,还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建造技巧.圆明园作为清代艺术成就极高的皇家园林,汇聚了我国古典园林累积的造桥智慧.该文首先归纳了我国古典园林中桥梁的演变,然后以圆明园四十景图和样式雷图档为主要研究资料,分析圆明园桥梁所在位置、材...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桥"进行文字释义的基础上,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为主要研究资料,首先整理出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七十余座桥,并就其各自所在位置、所用材料、形式和类别等信息进行了系统归纳;其次从桥的结构形式和造型上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并图文相对分别加以论述;最后从园林文化和艺术创作的角度对桥这一建筑构筑物进行分析,揭示了清乾隆时期皇家造园艺术在桥上的体现及其对现代造园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桥"进行文字释义的基础上,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为主要研究资料,首先整理出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七十余座桥,并就其各自所在位置、所用材料、形式和类别等信息进行了系统归纳;其次从桥的结构形式和造型上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并图文相对分别加以论述;最后从园林文化和艺术创作的角度对桥这一建筑构筑物进行分析,揭示了清乾隆时期皇家造园艺术在桥上的体现及其对现代造园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设计/立,建筑师事务所 观景 本桥横跨后港溪,可远眺后港溪出海口及王功渔港景致。于近则可观赏后港溪潮间带生态景观。因此桥梁的设计将着重于人行其间的观景变化与停留赏景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中的"缺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空间组织,呈现出与众不同且耐人寻味的园林景致。文章从其空间布局、建筑特色、点景手法等方面分析缺园的园林特色,并从低成本设计、艺术造景、文化意境等角度阐释缺园营造的意趣之美。缺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哲理思考及艺术意蕴为当代园林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哲 《建筑与环境》2010,(1):191-191
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2010年将是圆明园遭劫150周年。为此,圆明园管理处准备进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出版《圆明园百科丛书》。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国内外学者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研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1.
长春园在圆明三园中建造较晚,建造这座皇家园林目的明确,是专供皇室悠游而设的园林。它总结圆明园造园中的优点和缺点,仍承继中国山水园林布局以水为主体的形式。长春园有意缩小水面,用景点或景区划分水域,以视觉效果点缀景物,组织景界,构成空间。总的布局是以山抱水,以水环山,构成里外环抱的形式。布局在自由的基础上,仍保持严紧的格局。建筑布局内紧外松,园内山水交融,浑为一体,建筑造型各具特色,体量相当。  相似文献   

12.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规模宏大,风景秀丽,在中国和世界园林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圆明园的园林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有现存的史料表明,原始的植物种类和景观极其丰富和独特。这些史料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周娉倩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22,38(3):139-144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园林设计哲学和东方文化形式的缩影,作为皇家宫苑的典型案例,对诠释传统相度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以颐和园万寿山山形、昆明湖水势及前山庭院布局为例,采用历史文献(图像)分析方法,即通过光绪朝文字史料与园林图景的比对,重点关注山水庭院中的图景相称,并提取其中所反映的图像符号,解读空间布局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园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东南隅,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风格仿照苏州狮子林,并借鉴北京圆明园内长春园狮子林设计而建。文园艺术特色系以水面、山石、建筑、林木四大素材为造园主体,其中更突出水面部分的比重,形成一条水上游览线,使其成为一座以自然水景为主的园林。  相似文献   

15.
姚亦锋 《建筑师》2005,(6):88-93
自然界的地理景观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原创模 板,而期中以绘画布局和追求的诗画意境使其又超 于自然的景观,体现了庭院主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阅历。 从地理角度研究自然景观于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分析园林流派各自的主题理想和景观形态。古代的“皇 家园林”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意境,“文人园林”追求的 是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各自具有历史渊源。“天人合 一”生态观是中国古人自然审美的思想基础,现代中国 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以自然景 观设计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颐和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历史中存留下的珍贵遗宝,不仅是传统园林文化的精粹汇聚,更是历代造园技艺的集成展现,又尤以其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巧妙堪称中国传统园林之典范。文章首先介绍了颐和园总体水系,进而通过对颐和园内外部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的具体研究,详述其雨污处理系统及具体设施的园林化处理方式,总结在颐和园中园林空间与给排水工程融合的特点,希望对现代公园的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建议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毛福荣  马剑 《华中建筑》2007,25(12):108-112
中国特有的院落中的园林建筑的室外光色和视觉分析,处于建筑史中的古建和园林以及视觉的交叉领域,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利用环境色彩、视觉流程等手法和概念,结合现代视觉、色彩学及心理学原理,对典型的颐和园排云殿进行了室外光色视觉分析.研究成果有利于古典园林建筑在旅游、夜景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赵迪  张龙  刘佩怡 《风景园林》2017,24(5):107-115
赅春园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是清漪园早期建造的园林建筑群,现存遗址。该园写仿江南金陵永济寺,抽象地写意镇江的金山和焦山,园林建造巧借天然岩壁、重塑山形地势,营造出攀登山林、一览全景之气势。园内山石设计巧妙运用留山、凿山与掇山等手法,其中清可轩与天然石壁意趣相得,为全园点睛之笔。园内文化内涵深厚,兼具儒、道、释等多元文化,是乾隆皇帝圣王理想的物化体现。本文通过对赅春园进行文献考证、实地调研、测绘和复原设计等研究内容,对其造园艺术进行分析,并探析造园主人乾隆皇帝的园林审美,进而推动万寿山后山遗址群的保护与展示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东遥  吴葱 《中国园林》2022,38(4):139-144
园林图咏是以绘画描绘园林景观、附有题跋诗咏予以阐释的传统图册,由唐宋史地杂咏和八景绘画发展而来。园林景观并非古迹,却在文化上与古迹紧密联系,利用古迹进行景观创作,古迹是园林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以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图咏——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图咏为例,分析图咏景名、序言、御制诗及注释文本,对比各景绘图与相关古迹图像,提出了园林图咏阐释古迹的3种方式,即景名源于古迹典故、主题内涵索引古迹、形象布局写仿古迹,阐释了古迹的社会价值以及文物价值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几十年来的圆明园遗址保护工作一直存在一个弊端:将处于城市建成区的圆明园脱离出城市的整体环境,将其作为一个点进行价值判别和功能定位。本文着重从城市的新视角出发,探讨圆明园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同构关系,关注城市发展为圆明园遗产保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圆明园城市价值再认识,提出圆明园的可持续保护利用方法,以使圆明园在新的城市环境中充分发挥其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