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与视功能改变的关系得以研究 Tokoro等研究发现;屈光度超过—17D或眼轴长度大于29mm时,矫正视力都低于0.8。在眼轴超过30mm的320只眼中,视野异常者占51.9%.色觉缺陷的发生率不随眼轴延长而增加,但色觉异常眼中,半数有眼底后极部病变.他还发现高度近视视觉电生理与眼轴长度、眼底病变有关:EOR比值与眼轴长度有效呈负相关(P<0.001);ERGb波辐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P<0.01):小波辐ERG b波于眼底改变早期出现,故推测高度近视眼底早期病变可能在视网膜色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预估术后视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46例(77眼) 高度近视(球镜度≥-6.00 D并且眼轴长度≥26 mm)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详细检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前、术后的BCVA、白内障严重程度(LOCS分级)、眼轴长度、眼底照相模糊程度及眼底病变程度,并进行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以术后6个月BCVA为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BCVA与术前BCVA、术前球镜度、眼轴长度、术前眼底像模糊程度、白内障严重程度、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视力与术前BCVA(P<0.01)和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0.01)。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术前BCVA和眼底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86例118眼,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mo随访调查且临床资料完整,记录所有患者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以0.3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低视力组(视力<0.3)与视力正常组(视力≥0.3),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病程、BCVA、角膜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巩膜、眼底病变程度、术后并发症、玻璃体脱离、黄斑病变等因素进行统计,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低视力34眼(29%),视力正常84眼(71%);低视力组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合并黄斑病变所占比例、合并后巩膜葡萄肿所占比例、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眼底病变程度与视力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OR:1.567,95%CI:1.129~2.224)、黄斑病变(OR:8.054,95%CI:1.741~37.541)、晶状体核硬度分级(OR:3.642,95%CI:2.512~18.787)、眼底病变程度(OR:7.964,95%CI:1.254~28.415)均与高度近视白内障疗效相关(P<0.05);随访6mo,晶状体后囊膜混浊5眼,无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移位、角膜失代偿及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结论:眼轴长度、黄斑病变、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眼底病变程度均为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必须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重视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4.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与眼轴长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与眼轴长度的关系浙江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顾杨顺,王小恩高度近视的临床特点是:眼轴进行性延长后极部扩张,视网膜脉络膜发生退行性改变,同时,近视屈光度逐年增加,随着眼科超声波检测技术的介入与发展,可对活体眼球的轴长进行较精细的测量,以推测...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病变中,眼轴的延长和后极部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成是引发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因素,也是高度近视特征性的病理机制所在.视网膜病变主要发生在上下血管弓、视盘和中心凹的范围内,视网膜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其随眼轴延长的延展程度可能不能符合眼后极部的形态变化,导致局部造成对视网膜的血管性牵拉.高分辨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出现使上述一些常规不易或不能观察到的视网膜微皱褶、血管旁内层视网膜裂纹、血管旁板层裂孔、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空化"现象等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现就高度近视跟底改变的OCT新发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病变中,眼轴的延长和后极部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成是引发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因素,也是高度近视特征性的病理机制所在.视网膜病变主要发生在上下血管弓、视盘和中心凹的范围内,视网膜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其随眼轴延长的延展程度可能不能符合眼后极部的形态变化,导致局部造成对视网膜的血管性牵拉.高分辨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出现使上述一些常规不易或不能观察到的视网膜微皱褶、血管旁内层视网膜裂纹、血管旁板层裂孔、视盘周围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空化"现象等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现就高度近视跟底改变的OCT新发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增长引起眼部一系列病变,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急剧上升,尤其在亚洲呈现高发趋势。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是导致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即使手术治疗后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视功能的提高仍不太理想。高度近视患者后巩膜葡萄肿的部位、基底面积、容积、深度及曲率等特征,与眼底病变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后巩膜葡萄肿的分级和分型越高,眼底病变越严重。目前对于高度近视眼球形态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之处,应重视高度近视眼球形态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加强对疾病动态及整体的认识,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个体化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临床对高度近视眼的屈光矫正虽然有许多较好的解决方法,但矫正后往往仍有屈光进展;对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虽有一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在应用,但往往难以逆转和控制已发生的眼底病变,成为患者致盲的主要威胁。而从临床观察角度来看,高度近视的屈光进展及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加重与患者的病程进展有关,屈光进展是后巩膜扩张眼轴延长引起的,眼底病变是脉络膜、视网膜对抗后巩膜扩张的表现。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控制后巩膜扩张的方法,其机制的合理性毋容置疑,但既往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术式和材料难以符合手术机制的要求,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故未能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同。近年来随着术式和材料的改进,后巩膜加固术稳定眼轴和治疗黄斑劈裂、裂孔、脱离等方面的疗效,在进一步地得到证实和肯定。临床应重视对高度近视病程进展进行控制,充分认识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价值,把控制和治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作为手术适应证选择的要旨在临床稳步开展。随着术式和材料的逐步改进和规范,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疗效将不断提高,有望成为高度近视盲防控的一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9-01在我院住院的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90例109眼,所有患者均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6mo随访,根据最佳矫正视力评价手术疗效并进行分组:视力低下组(最佳矫正视力<0.3)和视力正常组(最佳矫正视力≥0.3)。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结果:视力低下组22例27眼,视力正常组68例82眼。随访期间,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6眼,均为轻度混浊,激光治疗后改善,未见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单因素分析发现,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Emery分级、眼底病变分级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轴长度(OR=2.121)、角膜散光度(OR=1.698)、Emery分级(OR=1.901)和眼底病变分级(OR=1.964)是影响术后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Emery分级和眼底病变分级是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疗效的独立因素,但是影响患者预后因素较多,应根据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提高患者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显示高度近视与青光眼密切相关,高度近视因患者眼轴长、前房深、房角宽的特点,并发青光眼的类型常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然而,由于高度近视可导致一系列的眼底病变,使青光眼的早期眼底改变易被高度近视造成的眼底病变所掩盖,所以,认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减少漏诊、误诊.本文对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相关因素对患者的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101例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进行相关眼科辅助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前后根据视力与黄斑病变相关性分析结果,二者存在负相关性(r=-0.712,P<0.01),从屈光度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二者没有相关性P =0.300(P>0.01).从眼轴长度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相关性P =0.002(P<0.01),从脉络膜萎缩弧面积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相关分析结果看出二者也存在相关性P =0.001(P<0.01),结论 眼轴长度与脉络膜萎缩弧面积等因素和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具有相关性,在临床诊治中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临床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力损伤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612例1111眼的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WHO制定的盲和低视力标准,分析高度近视盲和低视力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盲和低视力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高度近视患者612例1111眼,其中达到盲标准的共86眼(7.7%),达到低视力标准的共172眼(15.5%);年龄、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均是高度近视盲和低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性别、家族遗传史与患者盲和低视力无显著相关性(P>0.05);6~20岁组(232眼)、21 ~ 40岁组(407眼)视力损伤眼分别有21眼(9.1%)和51眼(12.5%),其中弱视是两组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分别有17眼(81.0%)和30眼(58.8%);41 ~60岁组(323眼)、>60岁组(149眼)视力损伤眼分别有105眼(32.5%)和81眼(54.4%);其中眼底病变是两组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分别有86眼(81.9%)和75眼(92.6%).结论:高度近视对视力的损伤严重,年龄、眼轴长度及后巩膜葡萄肿是独立危险因素.弱视是青少年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眼底病变是中年以上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轴长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3-01/05期间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104眼,其中2例为独眼患者只纳入1眼,其余患者均双眼入组。根据是否有眼底病变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2眼和DR组72眼,DR组患者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分为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7眼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45眼。将DR组患者眼轴长度按照四分位法分为四组:20.00~22.09mm组19眼,22.10~22.70mm组17眼;22.71~23.12mm组18眼;23.13~24.48mm组18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R、PDR发生的因素。结果: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眼轴长度、年龄均是影响DR和PDR发生的因素(眼轴长度:OR=0.296,95%CI:0.130~0.672,P<0.05;OR=0.237,95%CI:0.076~0.736,P<0.05;年龄:OR=0.949,95%CI:0.907~0.994,P<0.05;OR=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病例共191 例(279 只眼),行白内障术后3mo以上,随访视力、眼屈光度及并发症,计算测量误差及SRK-II公式误差。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 .5 者200 只眼,占71.7 % ;矫正视力< 0.1 者13 只眼,占4 .7 % - 眼轴越长,近视性眼底病变越重。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 只眼(0 .7%) 。眼轴长度测量误差值平均为0.53mm ,SRK-II公式计算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为1.12D。结论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效果较一般人群差,且眼轴越长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对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有效性.方法 对162例(318眼)屈光度在6.00 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对患者高度近视程度、眼底病变程度与术后视力、眼底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超高度近视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普通高度近视组(P<0.05).手术前后较严重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均低于普通眼底病变组(P<0.05).术后1年内较严重眼底病变组出现的眼底并发症多于普通眼底病变组(P<0.01).术后出现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未出现眼底病变组(P<0.05).结论 对高度近视眼行LASIK是安全有效的,但高度近视程度和眼底病变程度会影响手术疗效,术前应做详尽的眼底检查及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必要时可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0例(680眼)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170例340眼)、B组(170例340眼)。比较两组患者脉络膜病变发生率,在A组、B组中,根据是否发生脉络膜病变分为a组、b组两个亚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在A组、B组中,a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占比、眼轴长度、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高于b组,屈光度均低于b组(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血清TGF-β1水平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屈光度为其保护因素(均为P<0.05)。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血清TGF-β1水平均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正相关危险因素,屈光度为其负相关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

方法:选取2015-03/2017-10我院收治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70例86眼,予以超声乳化术治疗,分析影响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

结果:年龄、性别、玻璃体后脱离与术后视力恢复无相关性,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以及黄斑病变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存在相关性,其中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以及黄斑病变为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

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而黄斑病变、眼轴过长及角膜散光度过大是影响术后疗效不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更合理的防治时机.方法:观察76例147眼之眼轴长度及其与屈光度、年龄及眼底严重损害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病变过程中后巩膜葡萄肿、漆裂样纹损害、玻璃体变性及Fuchs斑等病变之发生与进展.结果:眼轴长度、屈光度、年龄与眼底严重损害成正相关;眼轴在26mm以下,屈光度8D以下或年龄10岁以下眼底严重损害发生率很低;在眼底损害中,后巩膜葡萄肿出现较早,发展亦快,在眼轴由26mm增长至30mm之全过程中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均显著增高;20岁之前眼轴长度、屈光度进展较快,但眼底严重损害较少和较轻,20岁以上者眼轴长度、屈光度进展较缓,然眼底严重损害之发生率却显著增高.结论:及时控制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之病程进展是眼科临床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孙小银  徐唐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50-2252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之间相关性。方法:将319例393眼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98例237眼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21例156眼,用A型超声生物测量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厚度。结果: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在手术年龄(t=3.614,P=0.000)、晶状体厚度(t=-3.081,P=0.002)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小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厚度厚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214),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178,P=0.006),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50,P=0.442)。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211,P=0.008),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78,P=0.332),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207,P=0.010)。结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逐渐加重,眼轴长度的差异未影响白内障手术年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群中,年龄的差异并未影响白内障严重程度,眼轴越长,白内障的手术年龄越小。  相似文献   

20.
高度近视并发的眼底病变是不可逆的致盲眼病之一。在高度近视眼底的一系列并发病中,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eleral staphyloma,PSS)是最基础的病变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就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机制、检查方法、分类及治疗展开综述,为临床上后巩膜葡萄肿的防控提供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