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鲢鳙鳞片上年轮和幼轮的形成机制无本质区别。在水库人工放养鲢鳙鱼种的条件下,体长10厘米以下形成的年轮和体长6厘米以上形成的幼轮,其形态常常极为相似。根据鳞片逆算体长,从放养到一龄,一龄到二龄,二龄到三龄的体长相对生长率是鉴别年轮与幼轮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幼草鱼鳞片环纹,以孵出后第二个月生长最快,往后生长减慢,冬季停止生长。幼鱼体长一般在47—70毫米形成幼轮。鳞片的“切割相”是区别年轮和幼轮的标志。幼鱼在饥饿时,环片不仅不增长,反而出现环片被吸收的现象。鳞片上各种副轮标记的形成与摄食条件的变化有关。计算了体长与鳞径、环纹数以及鳞径与环纹数的迴归方程,它们之间都呈直线正相关,相关显著性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3.
刀鲚的年龄和生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鉴定刀鲚年龄的方法很多。本文以鳞片为主,对照耳石、胸鳍鳍条等方面的材料,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发现它们都有明显的年龄标志,但各有优缺点。其中以鳞片取材最容易,观察最方便,缺点是年轮标志比较复杂,有时还有副轮和幼轮等。再生鳞也比较多。刀鲚鱼苗和幼鱼在生长过程中,体长增加较快,至11月份,幼鱼最大个体可达200毫米左右。成鱼体长增加速度逐渐减慢,最大个体只410毫米。但随着年龄的变化,其体重却有显著增加。刀鲚鳞片的生长和体长的增加基本上成正比关系。刀鲚寿命不长,一般只有4—5冬龄,最大个体不超过6冬龄。  相似文献   

4.
鉴定刀鲚年龄的方法很多。本文以鳞片为主,对照耳石、胸鳍鳍条等方面的材料,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发现它们都有明显的年龄标志,但各有优缺点。其中以鳞片取材最容易,观察最方便,缺点是年轮标志比较复杂,有时还有副轮和幼轮等。再生鳞也比较多。刀鲚鱼苗和幼鱼在生长过程中,体长增加较快,至11月份,幼鱼最大个体可达200毫米左右。成鱼体长增加速度逐渐减慢,最大个体只410毫米。但随着年龄的变化,其体重却有显著增加。刀鲚鳞片的生长和体长的增加基本上成正比关系。刀鲚寿命不长,一般只有4-5冬龄,最大个体不超过6冬龄。    相似文献   

5.
大麻哈鱼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10和2011年采捕到乌苏里江大麻哈鱼洄游群体571个样本的鳞片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大麻哈鱼的年龄判定和生长模拟。大麻哈鱼鳞片属于典型圆鳞,有明显的年轮特征,为一年一个周期,年轮特征表现为疏密型。部分鳞片有明显幼轮,幼轮和年轮根据鳞径大小能够区分。采集样本的雌雄组都分为2+,3+,4+三个年龄组,也都以3+龄组数量最多。采用特殊Von Bertalanffy、Logistic、Gompertz和幂指数生长方程分别模拟了大麻哈鱼1—4龄间的生长,通过最大似然法估计各模型的参数。采用残差平方和(Analysis of the residual sum of squares,ARSS)分析得出大麻哈鱼雌雄个体间生长无显著差异(P>0.05),故将雌雄个体放一起进行生长模拟。AIC和BIC检验结果显示特殊VBGF方程为最适生长模型,公式为:Lt=90.04×[1 e 0.3(ti+0.27)]。大麻哈鱼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增长逐年降低,且性成熟年龄小的个体生长速度大于性成熟年龄大的个体。应对大麻哈鱼年龄与生长进行长期监测,为增殖放流等渔业资源管理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崖门鲈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学铮  刘少明 《生态学报》1989,9(3):230-234
本文依据1983年6月至1986年1月对290尾鲈鱼年龄和生长的调查资料,阐明鲈鱼鳞片年轮特征并计算出鲈鱼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研究表明:3龄以前属幼鱼阶段,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较大,生长指标较高,3龄以后进入成鱼生长阶段。其生长适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3.05龄。因此以3龄、体重3.5公斤左右的鲈鱼作为商品鱼加以捕捞,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7.
于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间,在广东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间(Hemibarbus medius)样本640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种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表现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表明,间年轮的形成期主要为3~4月份。样本由0+~6+龄7个龄组组成,其中,雌性由1+~6+龄6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4+龄;而雄性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3+龄;在4+~6+龄个体中,雌性78尾,雄性27尾,雌性显著多于雄性。体长(L,cm)与体重(W,g)的关系为W=0.011L3.149(♀)、W=0.011L3.13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体长与体重关系的差异不显著,所有样本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11L3.148。体长与鳞长(R,mm)呈幂函数及直线关系,关系式分别为L=6.387R0.853、L=4.569R+2.587。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L∞=29.855 0 cm,k=0.223 1,W∞=483.889 8 g,t0=﹣0.928 2龄。对理论体长与实测体长、理论体重与实测体重进行χ~2检验,两者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间的生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21龄,拐点体长约为20.37 cm,体重约为166.19 g。作为渔业保护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7 cm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8.
于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间,在广东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间(鱼骨)(Hemibarbus medius)样本640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种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鱼骨)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表现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表明,间(鱼骨)年轮的形成期主要为3~4月份.样本由0+~6+龄7个龄组组成,其中,雌性由1+~6+龄6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4+龄;而雄性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3+龄;在4+ ~6+龄个体中,雌性78尾,雄性27尾,雌性显著多于雄性.体长(L,cm)与体重(W,g)的关系为W=0.011L3.149(♀)、W=0.011L3.13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体长与体重关系的差异不显著,所有样本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11L3.148.体长与鳞长(R,mm)呈幂函数及直线关系,关系式分别为L=6.387R0.853、L=4.569R+ 2.587.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L∞=29.855 0 cm,k=0.223 1,W∞=483.889 8 g,t0=-0.928 2龄.对理论体长与实测体长、理论体重与实测体重进行x2检验,两者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间(鱼骨)的生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21龄,拐点体长约为20.37 cm,体重约为166.19 g.作为渔业保护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7 cm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9.
光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的年龄与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光倒刺鲃鳞片年轮特征主要为疏密切割型。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L=44.44R-11.69,体重与体长呈指数函数相关W=0.0258L2.9125,4龄以前生长较快,生长指标高,体长指标高,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大,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达:Lt=67.3[1-e-0.2018(t-0.1338)],Wt=5441.44[1-e-0.2018(t-0.1338)]3。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t=5.678,拐点体长Lr=45.313cm,拐点体重Wr=1660.885g。光倒刺鲃雌性一般在3~4龄性成熟,雄鱼3龄时性成熟。  相似文献   

10.
错鄂裸鲤年轮与生长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描述鳞片、背鳍条和矢耳石三种材料轮纹特征的基础上,比较了这些年龄鉴定材料在判读错鄂裸鲤年龄和反映生长特征上的异同。在个体早期生长阶段,耳石轮纹阻断、8龄以上个体鳞片上年轮环纹的缺失和背鳍条出现轮纹的重叠是影响错鄂裸鲤年龄准确判读的主要因素。采用耳石和鳞片的体长退算数据,Von Bertalanffy方程较好地描述了错鄂裸鲤的生长。由于背鳍条的生长在个体的生长过程中始终呈现为负的异速生长,因此耳石、鳞片在解释个体生长时优于鳍条。  相似文献   

11.
南极鳕鳞片表面结构的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雅玲  张春光 《动物学报》1989,35(3):253-255
本文对南极鳕鳞片表面结构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形态学的初步研究。观察同一鱼体上圆鳞和栉鳞的各自形态,论述了两种鳞片年轮的特点及鳞峭、鳞沟、鳞棘等的特征。经过观察分析,认为年轮的断裂型即为生殖轮,生殖轮的出现将是性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瓦氏黄颡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在长江中游嘉鱼至新滩口江段采集的瓦氏黄颡鱼标本,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以脊椎骨为年龄鉴定材料,胸鳍棘和耳石作为对照材料。透射光下,脊椎骨上较宽的暗带和较窄的亮带相间排列成同心圆环,一个暗带和一个亮带构成一个年轮。2—7月形成新年轮,脊椎骨上不存在幼轮。雌、雄鱼的脊椎骨半径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L_♀=6.95 131.46R-10.12R~2,L_♂=18.06 113.64R-1.70R~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分别为:W_♀=1.85×10~(-5)L~(2.98),W_♂=1.69×10~(-5)L~(2.55)。雌鱼为等速生长,雄鱼为异速生长。雌、雄鱼的生长存在差异,1龄后雄鱼生长明显快于雌鱼。雌、雄鱼适宜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_t=300.88e~(-1.67e~(-0.42t)),W_t=511.77e~(-4.98e~(-0.38t)),♂:L_t=415.15e~(-1.96e~(-0.33t)),W_t=777.53e~(-4.92e~(-0.32t))。雌鱼体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22龄和4.22龄,雄鱼分别为2.04龄和4.98龄。  相似文献   

13.
珠江水系倒刺鲃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集于珠江水系西江及北江流域的倒刺(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样本进行了年龄鉴定和性腺组织学观察,并对鳞长、卵径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倒刺鳞片的年轮特征为疏密切割型,新年轮出现时期主要在4~6月。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西江和北江可分别用公式WX=2.498 4×10-2L2.999 6(r=0.956 1)和WB=1.373 3×10-2L2.815 9(r=0.925 3)表示。根据生长阶段分析,雌性倒刺的性成熟年龄为5龄,5龄以前为幼鱼生长阶段,5~10龄为成鱼生长阶段。雄性倒刺的性成熟年龄为3龄。3龄以前为幼鱼生长阶段,3龄以上为成鱼生长阶段。倒刺的繁殖季节为4~6月份。  相似文献   

14.
沈丹舟  何春林  宋昭彬 《四川动物》2007,26(1):124-125,F0003
检测并比较了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鳞片、耳石、脊椎骨和背鳍条的年轮特征。结果表明,这4种材料上均具有年轮特征,以耳石最明显,且易于识别,为最好的年龄鉴定材料;鳞片上的年轮也较明显,但高龄鱼外围的年轮常挤在一起,使鉴定结果偏低;背鳍条上的环纹清晰,但边缘出现轮纹的重叠,影响年龄准确判读;脊椎骨上通常只能观察到比较有限的环纹,不适合用作年龄鉴定。  相似文献   

15.
根据551尾标本研究了生活在长江干流中圆筒吻绚的年龄与生长,并提出了资源合理利用建议。圆筒吻绚的鳞片可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年轮形成期主要在2~5月。圆筒吻绚的体长与鳞长呈直线关系,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生长适合Von Benalanffy生长方程。在1~2龄生长最快,为保护圆筒吻绚资源,应限捕体长200mm以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6.
根据 5 5 1尾标本研究了生活在长江干流中圆筒吻的年龄与生长 ,并提出了资源合理利用建议。圆筒吻的鳞片可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 ,年轮形成期主要在 2~ 5月。圆筒吻的体长与鳞长呈直线关系 ,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 ,生长适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在 1~ 2龄生长最快 ,为保护圆筒吻资源 ,应限捕体长 2 0 0mm以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北江侧条光唇鱼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间,在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了358尾侧条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样本,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侧条光唇鱼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显示,其年轮的主要形成期为2~3月份。样本中的雌性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优势龄组为1+~3+龄;而雄性由1+~4+龄4个龄组组成,优势龄组为1+~2+龄。雌鱼的体长(L,cm)范围为5.7~14.8 cm,集中于7.0~13.0 cm之间;体重(W,g)范围为4.75~108.40 g,集中于10.00~30.00 g之间。雄鱼的体长范围为5.7~12.6 cm,集中于7.0~11.0 cm之间;体重范围为4.40~61.50 g,主要集中于10.00~20.00 g之间。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7L3.167、W♀=0.017L3.198、W♂=0.023L3.02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在体长与体重关系上,差异显著。体长(L,cm)与鳞径(R,mm)呈线性关系,L♀=3.126R+1.869、L♂=2.875R+2.152。拟合出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雌性L∞=17.143 5 cm,k=0.270 5,W∞=150.347 4 g,t0=﹣0.614 6龄;雄性L∞=17.236 5 cm,k=0.226 9,W∞=126.468 6 g,t0=﹣0.921 5龄。雌鱼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68龄,拐点体长约为11.8 cm,体重约为45.26 g;雄鱼的拐点年龄为3.96龄,拐点体长约为11.5 cm,体重约为37.60 g。作为渔业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0 cm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鸭绿江香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2年对鸭绿江香鱼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人工受精卵胚胎发育后期和前仔鱼期连续剖察表明,受精后约96小时胚体听囊内出现一对矢耳石,孵出后第2天耳石上出现第一个日轮,之后每天形成一轮。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测定了幼、成鱼矢耳石的形态、直径、日轮数及其间距变化。耳石短径(v, μm)与鱼体长(x, mm)呈线性关系, 75尾幼、成鱼的关系式为y=3.28x+248.30。以耳石日轮数推算其产卵孵化期与实地调查结果一致。耳石日轮数(D)可用孵化后日数(N)减1表示。日轮间距有规律性变化,与鱼体生长发育和生态条件密切有关。依据日龄和相关体长体重资料进行了香鱼生长特性研究,用生长方程描绘的生长速度曲线和生长拐点(位于283日龄)等均较客观地反映了其生长特点。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鄱阳湖鸟鳢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其年轮特征为典型的疏密切割型,年轮形成时间主要在3~5月;渔获群体年龄由Ⅰ~Ⅵ龄组成,优势体长为35.5~48.8 cm,优势体重为630~1224 g:体长与鳞长关系式为:L=0.8124 10.119S(r=0.96),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1.73×10-2L2.95(r=0.97),属均匀生长类型,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来描述其体长与体重生长规律.根据鄱阳湖乌鳢资源利用的现状,建议将捕获年龄提高到4 a,相应体长45~55 cm,体重2500~2200g.  相似文献   

20.
年轮记录了大树的年龄,鳞片记录鱼的年龄,那么如何知道一条鲸的年龄呢?直到1995年,科学家都还无法得知一条鲸的准确年龄。有人曾根据幼鲸体长增长来推算,也有人根据鲸体表的白色伤痕数(鲸年龄越大,受细菌、寄生虫寄生留下的白色伤痕就越多)来测算鲸的年龄,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很大缺陷,得到的数据往往并不可信。1995年,科学家发现,鲸耳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