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各类农业研学旅行基地分布广泛,是开展农业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场所。本文在分析农业研学旅行基地开发现状和作用的基础上,将农业研学旅行基地划分为9种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产品开发策略,以期为各类农业研学旅行基地的产品开发和农业资源的教育旅游功能拓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当前我国研学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结合中华农牧文化研学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分析,充分整合利用本土资源,与地方合作共建了中华农牧文化研学游考察体验基地,开发了农耕文化、畜牧文化、中医药文化3个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农牧文化研学游产品,引导中华农牧文化研学旅行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开发研学游产品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村研学游是振兴乡村的新动力,是旅游扶贫的新路径之一;同时乡村研学游是中小学乡土研学实践的最佳选择。襄阳城郊乡村研学游起步晚但发展快,市场虽然繁荣但是出于无序开发状态,因此建议一定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挖掘整合村落自身旅游、文化、生态优势资源,对接襄阳中小学研学教育市场,将乡村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农耕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示范点,策划设计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研学旅游线路,精心打造研学旅游目的地品牌。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在落实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研学旅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使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并产生较深刻的认识与体验方面研学旅行也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还能够丰富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健全人格。近年来,我国的研学旅行发展很快,但存在的问题很多,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便我国的研学旅行能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研学旅行是利用农业农村研学资源,结合乡村旅游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类型。利用314份乌鲁木齐市家长调查问卷,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家长对学生参加农业农村研学旅行意愿强烈,学历、对农业农村研学旅行了解程度、学生参加农业农村研学旅行经历、对农业农村研学旅行的态度以及支持学生参加农业农村研学旅行等因素对家长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家庭子女数量对家长的意愿具有负向影响作用。此外,总结了乌鲁木齐市家长对农业农村研学旅行内容、时间和方式等的偏好以及对农业农村研学旅行的期望。最后,从基地建设专业化、审核机制专业化、行业制度规范化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农业农村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燕存 《乡村科技》2023,(15):53-56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兴起的乡村研学旅行是乡村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其发展壮大势必会为乡村振兴赋能加劲。以山东省烟台市昭泰面塑艺术博物馆为例,分析目前我国乡村研学旅行在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方发力、提升乡村研学旅行产品品质,完善旅游设施、提升乡村研学旅行地的接待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补齐服务短板,加强乡村研学旅行产品营销宣传、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沣东农博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法对该园区研学旅行活动及产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研学开展过程中在产品设计、研学服务、产品主体等方面存着许多不足,结合调研问题提出了要紧扣农业主题,提升研学产品设计、辅导员走进班级,提升研学服务水平、产品主体有针对性,探索研学新理念三点产品优化意见。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森林公园研学旅行感知价值评价体系,正确、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森林公园的研学旅行感知价值,指导森林公园研学旅行产品创新升级。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森林公园研学旅行感知价值评价体系。从森林研学资源感知、研学课程感知、基础设施感知、管理服务感知四个方面入手,选取19个评价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19个影响因子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值,并选取案例地对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实例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对森林公园研学旅行感知价值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森林生物资源(0.1403)、课程组织(0.1166)、森林景观资源(0.0989)、课程导师(0.0979)、课程内容(0.0794)、教学氛围(0.0647)等。建议挖掘森林特色资源,构建与之契合的研学课程内容;加强研学课程组织和设计,做到寓教于乐;打造森林公园专属的研学旅行导师队伍;补齐森林公园接待服务方面的短板。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丹阳市柳茹村为例,从村庄文脉、传统格局、民俗文化等层面对柳茹村的现状问题和村庄特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认为,加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解决村企联合问题是传统村落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以汉江流域传统村落——雷坪村为研究对象,根据雷坪村近年发展状况,分析雷坪村居民文化传承意向,探索雷坪村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以期促进汉江流域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意义]文旅融合及教育全域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契机。中国公共图书馆探索研学旅行服务既是职能延伸,也是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方法 /过程]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指出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存在观念滞后、调研不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果 /结论]公共图书馆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加强研学旅行服务主体的联动,促进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优质产品打造品牌,完善研学旅行服务测评体系等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2.
石桥村皮纸制作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后,其造纸技艺得到了有效的活态性保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传承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在此,试从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的角度出发,分析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研学旅行开展的可行性,并以研学课程为核心提出改进石桥古法造纸研学旅行形式,使其适应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传播的要求,以期对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的文化传播、传承给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乡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故事,研究村落空间叙事性是为了更好地记忆。以河南郏县张店村为例,挖掘其场所空间的主要叙事要素,分析其事件与空间的关联路径,借助空间句法理论和深度地图软件Depthmap对叙事空间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传统村落保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张家口市传统村落东沙城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村民访谈的形式,对东沙城村所处区位、村域文化遗产、历史沿革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东沙城村在产业发展、人口空心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产业多元发展、化解人口空心化、完善基础设施、振兴文化遗产、提升保护意识等发展对策,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景观环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历史文明,应当加以保护及开发,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此,本文结合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现状,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依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要求,以莱芜市"一线五村"为例,在调查研究和我们具体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主要特色和价值,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问题及成因,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基本策略,旨在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挖掘并发挥其所长。以此为切入点,以黄河流域休闲农园镶月湖为载体,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索在黄河流域休闲农业建设中,兼顾文化、生态治理研学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强化学生的水土保持意识,弘扬流域文化,为研学旅行的教育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17.
对乡村振兴进行分析,剖析其目标及主要任务,这个大背景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离不开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振兴,为了更好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村落,阐述我国传统村落的大致现状,系统分析现存问题,针对性提出相应措施。以龙宫村为例,探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能落到实处的有关龙宫村保护和发展的措施,以期为日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业科学》2020,(1):135-137
针对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的研学服务供应链中研学需求不足问题,分析得到由于农业园售后服务不足、研学内容较少导致学校与农业园不能紧密合作。为构建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增强农业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提出以下建议:与高品质研学服务机构合作,改善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质量,培训专业人员,按需丰富研究课程,达到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的目标;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强农业园休闲的声誉机制,以及与学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激励学校稳定研学需求的周期,增加研学次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漳浦县大埔村虽然入选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但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三国"主题定位牵强,规划设计尚显散乱,旅游效益转化有限,需要在发展定位上进行升级提高。【方法/过程】基于发展定位框架,分析大埔村发展所面临机会、市场需求、潜在竞争,以及所拥有资源,将其定位为"城郊型特色民俗艺术体验村落",并据此从策略、产品、取费和客群4个方面阐述定位落地。【结果/结论】大埔村可以采用"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串点并线,差异互补"等策略,创建漳浦特色艺术传习基地,呈现漳浦地方艺术表演,并对村庄空间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建议开展研学旅行,开发夜游项目,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益。  相似文献   

20.
三红村是湖南省常德市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本文以三红村为例探究善德文化在常德传统乡村聚落中的体现。通过对村落建筑布局、建筑单体与地形的协调、当地材料的应用及统一和谐、和中有变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三红村村落中蕴含的善德文化。研究表明,三红村村落农田集中分布在谷底地形平缓处,地势变化大的地区为保护较好的山林;村落建筑顺应地势,并集中分布在农田与山林交接处;当地村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材料;村落建筑与四周自然环境紧密融合,包括与地形地势的协调;善德文化的人居环境启示,包括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主动维护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以及顺应自然规划营建村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