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验研究了竖直圆管内液氮流动沸腾传热特性,分析壁面温度、流体温度、干度以及传热系数沿实验段管程的变化规律,考察热通量、质量流量和入口压力对液氮两相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针对实验工况分别采用Chen、Klimenko、Shah以及Liu-Winterton关联式对传热系数进行预测,并将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对不同传热系数区间内的相对误差进行了计算、分析,以评估实验工况范围内各关联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传热系数较大的情况下,4个关联式的预测值普遍低于实验值,在整个实验工况范围内,采用Klimenko关联式预测时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2.
3.
4.
沸腾传热及气液两相流动都是常见的物理现象,其流动形式及传热机理复杂.文章借助于CFX流体计算平台,模拟了水在三维竖直圆管内的过冷流动沸腾过程,给出管内流体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得到沿管长的气相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沿管长沸腾传热系数的变化趋势,明显地看到沸腾对传热的强化作用,得到径向液体温度分布情况.对过冷流动沸腾的内在机... 相似文献
5.
6.
7.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程序CFX4.4对加热上升管内过冷流动沸腾工况下气水两相流动局部两相流参数(空泡份额和汽泡尺寸)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数值差分方法、相关模型(界面力和气泡诱导的紊流)和汽泡尺寸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空泡份额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在低空泡份额工况下,两者符合较好,在高空泡份额工况下两者存在一定偏差,并且气相速度和汽泡尺寸的计算结果不理想。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说明程序模型对于加热上升管内过冷流动沸腾模拟并不完善,建立更为合理的汽泡尺寸模型,考虑汽泡的合并和撕裂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9.
提出环隙内流动沸腾传热计算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将传热系数K与流动沸腾传热系数hb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加以比较。对环隙与空管两种结构的流动沸腾传热性能也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0.
流动沸腾传热的矢量合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分析在论文中提出的新模型的理论基础,并改进流动沸腾传热中对流蒸发项的计算,利用杨伟构造的渐进加和模型计算窄矩形流道中流动沸腾传热的对流蒸发项;还利用所提出的矢量合成模型预测了圆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实验数据关联表明,所构造的模型适合窄矩形流道和圆管流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11.
12.
13.
研究了CuO-R113纳米制冷剂在水平直光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测试段长度1.5 m、外径9.52 mm。实验工况的质量流率为100~200 kg8226;m-28226;s-1,热通量为3.08~6.16 kW8226;m-2, 入口干度为0.2~0.7,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为0~0.5%。结果表明:CuO-R113纳米制冷剂的传热系数高于纯R113制冷剂的传热系数。纳米颗粒的加入,强化了制冷剂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质量流率为100、150、200 kg8226;m-28226;s-1的情况下,传热系数分别最大提高了29.7%、22.7%、25.6%。 相似文献
14.
在热虹吸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缝宽接近于气泡脱离直径型的窄矩形通道内流动沸腾的传热特性。发现其对流蒸发传热中有时处于过渡流状态。首次为对流蒸发传热系数建立了一个通用算式。还将该算式与加和模型相结合,为窄矩形通道形成了第一个完整的流动沸腾传热算法。该算法的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相比,其平均绝对偏差为14.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