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膀胱镜局部注射肉毒素A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的顽固性急迫性尿失禁的方法、有效性及不良反应。 方法:选择2001-67/2005-08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2例,患者知情同意,于麻醉下行经尿道逼尿肌内注射肉毒素A,每次剂量300U,分20个点注射。采用以患者为试验对象的自身对照试验方法,观察12例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个月的尿失禁频率、平均控尿时间、残余尿量、初尿意膀胱容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并对观察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两组间的配对t检验,同时观察有无肉毒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 结果:1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前后尿失禁频率平均值、平均控尿时间平均值、初尿意膀胱容量平均值、膀胱最大容量平均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3.83&;#177;2.72)和(4.17&;#177;2.08)次/d,(0.60&;#177;0.22)和(1.42&;#177;0.40)h,(68.75&;#177;17.34]和(122.50&;#177;20.50)mL,(102.50&;#177;13.57)和(207.50&;#177;47.12)mL。P〈0.001]。②手术前后残余尿量平均值无差异(P〉0.05)。③术后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膀胱镜引导下逼尿肌内注射肉毒素A可明显改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控尿能力,并且无不良事件发生,是一种微创、简便、有效而安全的治疗顽固性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异常情况以及针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07/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艾灸以及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等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d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膀胱尿道功能。结果:10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最常见的尿动力学异常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治疗组占37%(22/59),对照组占41%(19/4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脑卒中性质和病灶部位对患者尿动力学结果无显著影响(P>0.05)。③治疗组经综合治疗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膀胱最大收缩压:(5.16±2.04),(6.65±2.43)kPa;膀胱最大容积:(363.50±194.14),(317.11±159.72)mL;尿道闭合压:(8.53±3.23),(5.23±2.17)kPa;膀胱充盈初始量:(174.73±105.32),(188.30±84.95)mL,P<0.05]。④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6%,53%;有效率:80%,71%,P<0.05)。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针刺、艾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异常以及针灸、生物电反馈并超声波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106例,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膀胱尿道功能;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以及生物电反馈和超声波治疗。结果脑卒中后尿失禁主要尿动力学异常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针灸、生物电反馈和超声波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症状。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采用针灸、生物电反馈并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背景:尿失禁包括压力性、急迫性以及二者混合型,临床上凭经验很难准确判断其类型和程度,常发生误诊误治。目的:为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尤其是应力性漏尿点压测定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设计:回顾性平行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泌尿专科中心。对象:选择1996-01/2002-05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尿失禁女性患者120例。方法:①膀胱尿道造影:测定患者膀胱尿道后角:〈100&;#176;判定为正常,〉100&;#176;判定为异常。尿道倾斜角:〈45&;#176;判定为正常,〉45&;#176;判定为异常。膀胱尿道连接部(静态时):无下降判定为正常,下降0.5cm判定为异常。②尿动力学检查:检查项目依次为充盈性膀胱测压,静态尿道压力图测定、漏尿点压测定。③分型标准:膀胱尿道造影分型标准:Ⅰ型:膀胱尿道后角消失,尿道倾斜角〈45&;#176;,最大尿道关闭压〉20cmH2O;Ⅱ型:膀胱尿道后角消失,尿道倾斜角〉45&;#176;,最大尿道关闭压〉20cmH2O;Ⅲ型:膀胱尿道后角正常,尿道倾斜角〈45&;#176;,最大尿道关闭压〈20cmH2O。应力性漏尿点压分型标准:Ⅰ型:应力性漏尿点压〉120cmH2O;Ⅱ型:应力性漏尿点压90~120cmH2O;Ⅲ型:应力性漏尿点压〈60cmH20;Ⅱ/Ⅲ型:应力性漏尿点压60-90cmH2O。主要观察指标:①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②应力性漏尿点压分型结果及其与膀胱尿道造影分型结果的比较。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经检查确诊为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56例,症状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4例.其中不稳定膀胱28例,低顺应性膀胱36例。②应力性漏尿点压分型与膀胱尿道造影分型结果比较:56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Ⅰ型20例;Ⅱ型16例;Ⅱ/Ⅲ型10例;Ⅲ型10例。两种分型在Ⅰ和Ⅲ型上吻合率达到100%,Ⅱ和Ⅱ/Ⅲ型的吻合率分别达到94.1%和90.1%,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力性漏尿点压测定能够对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准确的的分型,并对其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Kegel运动训练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Kegel运动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Kegel运动训练、盆底肌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尿失禁程度评分、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尿道压、膀胱顺应性、功能性尿道长度、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6%较对照组68.63%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失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尿道压、膀胱顺应性、功能性尿道长度、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egel运动训练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改善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4—08/2005—06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学中心就诊的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5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患者治疗前记录3d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并按照世界尿控协会推荐的标准进行尿动力学测定。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采用表面电极,置于会阴部尿道括约肌处。电刺激模式为专为盆底肌锻炼设计的一组程序化刺激。3次/周,每次60min/次,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前3d开始记录排尿日记,刺激结束后复查尿动力学和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主要反应尿失禁的发生率和尿失禁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共21分,分值越高尿失禁越严重)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5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的干预效果:经过12周治疗后,24例患者(48%)尿失禁症状消失,21例患者(42%)尿失禁症状改善,5例患者(10%)尿失禁症状无改善。②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尿动力学主观、客观指标比较:患者治疗12周后功能性膀胱容量、valsalva漏尿点压、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高于治疗前(t=2.309-2.840,P〈0.05);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和尿失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3、389—3、415,P〈0.05)。 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近期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具有无创伤和经济方便的优点,患者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逼尿肌中氮能神经分布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和膀胱功能正常小儿膀胱顶部逼尿肌中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利用硝酸还原法测定逼尿肌中NO的含量变化。临床对于81例4~14岁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的基础上,行膀胱扩大术膀胱或包裹术进行治疗。结果: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膀胱逼尿肌中NOS阳性神经数及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lt;O.05)。对于81例患者随访6个月~7年,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63例、术后经严格的训练有改善的18例。但其中有两例效果稍差。结论: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膀胱逼尿肌中氮能神经的去神经及NO含量的减少,可能是造成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一个因素,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基础上行膀胱扩大或包裹术是治疗小儿反射亢进型神经源尿失禁的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在胸腰段脊髓T10~L2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合并输尿管返流患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胸腰段脊髓损伤T10~L2排尿障碍合并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26例,经膀胱尿道造影成像联合尿流动力学检测,将其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组(n=21)和逼尿肌无反射组(n=5),并对2组在输尿管返流点和漏尿点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以及膀胱顺应性进行测定,应用SPSS 14.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经膀胱尿道造影成像联合尿流动力学检测发现,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患者输尿管返流点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分别为(122.46±87.89)ml和(5.94±4.96)ml/H2O,与逼尿肌无反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患者膀胱漏尿点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和顺应性分别为(210.81±69.72)ml、(42.29±9.57)cm H2O和(9.53±5.43)ml/H2O,与逼尿肌无反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逼尿肌反射亢进组输尿管返流点的逼尿肌压与组内膀胱漏尿点的逼尿肌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T10~L2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在膀胱容量较小、顺应性较低,伤后早期即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返流时逼尿肌压<40cm H2O;而逼尿肌无反射患者在逼尿肌压较低时亦会出现输尿管返流和膀胱漏尿。  相似文献   

9.
王晓红  周宁  王琴  黄晓夫 《中国康复》2014,29(5):362-36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7例SCI患者根据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组(A组)和逼尿肌无反射组(B 组),各组患者随机再分为2个亚组,即逼尿肌反射亢进组分为A1组和A2组,逼尿肌无反射组分为B1组和B2组。4组患者均根据膀胱功能制定间歇导尿计划, A1组和A2组采用盆底肌肉训练,B1和B2组采用Crede手法,A1组和B1组患者同时加用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应用排尿记录、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和尿流动力学分析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A1、A2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h排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A1组较A2组下降更显著(P<0.05);A1、A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且A1组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B1、B2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B1组更低于B2组(P<0.05);B1、B2组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24h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1组最大尿流率、24h排尿次数更高于B2组(P<0.05),B1、B2组最大逼尿肌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能够更好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及尿流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奥昔布宁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骶上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40例,分为药物组和药物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组(简称联合组),分别记录治疗前1周,治疗后2月的排尿日记和尿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价疗效。包括日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监测指标。 结果:药物组及联合组治疗前后日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有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无明显改善,联合组的改善幅度优于药物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奥昔布宁对痉挛性膀胱引起的尿失禁具有协同效应,同时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减轻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肢体神经生理学变化特点。 方法:于2004-07/2005-03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生命体征平稳。正常对照组来源于门诊健康检查的正常人19例。根据BRSS分级标准,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3组,BRSSⅠ~Ⅱ级组36例,BRSSⅢ~Ⅳ级组23例,BRSSⅤ~Ⅵ级组21例。应用肌电图技术测试其健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连接记录电极(姆短展肌肌腹)、参考电极(第一指骨)与地极。刺激电极置于腕关节正中处,刺激强度为阈刺激的130%,刺激频率为2Hz,电流脉宽为0.2ms,时程为5ms,灵敏度为2mV,依次检测患侧肢体的安静状态(静态)、对侧最大抗阻收缩状态(动态)下健侧正中神经的F波情况,记录F波波幅与频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BRSSⅢ~Ⅴ级脑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动态下的F波参数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4067&;#177;0.1703)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500&;#177;0.1976)%,P〈0.05],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17&;#177;0.131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391&;#177;0.2594)%,P〈0.05]。③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静态下各组之间F波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态下正中神经F波参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51&;#177;0.1488),(0.4371&;#177;0.157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125&;#177;0.2328)%,(0.6571&;#177;0.2325)%,P〈0.05]。 结论:脑卒中后“健侧”肢体可发展为非麻痹侧化。  相似文献   

12.
摘要:观察微波对急性胰腺炎大鼠亚细胞器功能的影响。实验于2003—05/06在大连医科大学病生实验室完成。采用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组、微波治疗组,每组10只。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组、微波治疗组大鼠剖腹后经十二指肠乳头向胰管内缓慢逆行注入1.5%去氧胆酸钠溶液0.5μL/kg体质量,诱发急性重症胰腺炎;假手术组剖腹后适当翻动腹腔脏器后关腹。微波治疗组于造模后每天2次上腹部行微波照射。各组大鼠于术后48h经内眦采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血清丙二醛的变化;并处死动物取胰腺组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和溶酶体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实验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组低于假手术组[(108.341&;#177;7.324),(115.802&;#177;1.918)NU/mL,P〈0.05]。②血清丙二醛含量: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6.778&;#177;1.610),(5.116&;#177;0.573)μmol/L,P〈0.05]。③胰腺细胞溶酶体酸性磷酸酶释放率: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微波治疗组[(33.257&;#177;9.462)%,(13.618&;#177;6.978)%,(21.246&;#177;9.511)%,P〈0.01]。④胰腺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组低于假手术组和微波治疗组[(0.180&;#177;0.082),(0.362&;#177;0.126),(0.284&;#177;0.074)mkat/g,P〈0.01,0.05]。急性胰腺炎大鼠存在脂质过氧化损伤及胰腺亚细胞器功能的损害。微波对急性胰腺炎大鼠氧自由基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减轻了对胰腺亚细胞器功能的损害,维持了亚细胞器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在综合性医院诊治,但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在发病时期仅局限于药物治疗。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2—01/2003—08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入选的首发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63.42&;#177;7.47)岁,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方法: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1周内,脑出血患者在入院后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患肢康复训练(物理治疗或/和作业治疗)、理疗、针灸及心理疏导等。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45min/次;理疗、针灸等1次/d,20min/次。对照组患者仪为临床医师查房时口头叮嘱其自行活动,或家属自行帮其活动。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及出院时心理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0~15分不等,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与其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出院时康复组经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因了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0.01),对照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等也有明显的改善(P〈0.05);康复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评分明显低下对照组[(1.55&;#177;0.43),(1.80&;#177;0.35);(1.48&;#177;0.39),(1.68&;#177;0.55);(1.54&;#177;0.43),(1.83&;#177;0.37):(1.32&;#177;0.39),(156&;#177;0.36);(146&;#177;0.43),(1.66&;#177;0.52):(112&;#177;0.38),(1.35+0.35),(t=2.11~2.24,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P〈0.05-0.01),康复组明娩高于对照组[(73.24&;#177;04.64),(52.44&;#177;2.86),(P〈0.05)]。结论:进行康复治疗和未进行康复患者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中各症状网子分、Barthel指数均有所改善,进行康复治疗患者改善尤为突出。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凝血状态的变化,并观察短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其凝血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4-01/2005-07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标准抗心力衰竭组30例及阿司匹林组30例。标准抗心力衰竭组接受标准抗心衰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单用或加用利尿剂,合用地高辛0.125~0.25mg/d,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组在标准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阿司匹林75~100mg/d。在进入试验第1天和治疗2周后采集血标本,分别测定血浆P-选择素、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水平。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9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17&;#177;4.05),(16.78&;#177;3.26)g/L;(175.63&;#177;28.16)%,(125.78&;#177;24.95)%;(0.86&;#177;0.24),(0.51&;#177;0.15)mg/L,P均〈0.05]。②标准抗心力衰竭组治疗后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18.02&;#177;2.65),(21.45&;#177;3.97)g/L;(156.23&;#177;20.13)%,(175.23&;#177;25.6)%;(0.62&;#177;0.19),(0.87&;#177;0.21)mg/L;P均〈0.05]。③阿司匹林组治疗后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也显著下降[(16.39&;#177;3.05),(20.87&;#177;4.06)g/L;(149.21&;#177;23.56)%,(176.01&;#177;28.12)%;(0.56&;#177;0.20)mg/L,(0.84&;#177;0.19)mg/L;P均〈0.05]。④标准抗心力衰竭组和阿司匹林组患者治疗前血P-选择素、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组各指标均低于标准抗心力衰竭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倾向,短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衰的凝血状态影响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阿司匹林使用的剂量及疗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背景:神经原性尿失禁手术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不一,探讨手术治疗神经原性尿失禁的效果,以求证其有效性.目的:评价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尿失禁疗效,为改良手术提出建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小儿外科.对象: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自1998-04/2004-01手术治疗的68例神经原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术前均确诊为神经原性尿失禁,随访资料完整者共38例.方法:对38例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访4~69个月,平均17.2个月.患者年龄4~17岁,38例患者行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34例盆底肌松弛者同时行双侧髂腰肌盆底加强术.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前后症状、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容量和相对安全膀胱容量.结果:30例(79%)尿失禁症状改善(控尿时间>1 h);尿动力学检查示:所有行回肠去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患者术后均为腹压排尿,尿流动力学检查均未发现在排尿期有主动的逼尿肌收缩;术后顺应性增加(27.43&;#177;24.78)mL/kPa(P<0.01),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122.18&;#177;79.99)mL(P<0.01),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98.63&;#177;86.78)mL(P<0.01).未发现有上尿路功能受损加重情况.结论: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可保护上尿路功能,是有效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半球脑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的词法障碍特点和可能存在的机制,为脑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患者的语言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02-01/09收治的急性左半球脑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患者30例,排除完全失语和严重智能障碍者;以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汉语失语检查法》和《汉语语法量表》中的例类测试任务(要求受试者复述80个句子,所用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复数词、量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复述正确,每句记1分,总分80分)对60例被试者进行测试,以评估脑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患者的词法缺损程度。结果:60例被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语法缺失组在词类测试1任务中总成绩低于正常对照组[(82.69&;#177;16.04)%,(99.50&;#177;1.53)%,P〈0.01]。②其中语法缺失组在词类中的虚词、量词、复数“们”的测试成绩低于正常对照组[(80.00&;#177;13.20)%,(79.83&;#177;13.55)%,(79.50&;#177;12.41)%;(93.50&;#177;9.40)%,(91.50&;#177;9.21)%,(91.33&;#177;9.64)%,P〈0.01]。③语法缺失组在名词、形容词、动词和代词的测试成绩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96.50&;#177;4.58)%,(92.67&;#177;6.66)%,(95.17&;#177;6.23)%.(95.33&;#177;5.86)%;(96.67&;#177;4.61)%,(94.00&;#177;9.32)%.(97.00&;#177;4.28)%,(96.67&;#177;4.79)%,P〉0.05]。结论:汉语语法缺失患者对词类理解具有一定选择性地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与功能词类阶层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丹黄补骨方对维持骨量的影响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纳入2003—08/2006—03于普陀医院住院或门诊骨质疏松患者57例,符合骨质疏松症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骨痿”、“腰痛”、“虚劳”等范畴,病机特点为“多瘀多虚”。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口服丹黄补骨方10mL/次(由本课题组自行制备汤剂,相当于丹参5g,黄芪4g,补骨脂3g,骨碎补4g,川断3g等),1次/d,连服12周;对照组口服骨松宝颗粒(无糖型,淫羊藿、川芎、牡蛎等)每次1包(5g),3次/d,连服12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比较患者骨密度、中医症候评分及骨代谢生化指标。①骨密度改变评价:显效:(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215;100≥2%;有效:(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215;100=0~2%;无效:(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215;100〈0%。②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标准:临床痊愈:主要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值下降95%(含95%)以上;显效:主要症状改善,原积分值下降70%-94%;有效:主要症状有所缓解,原积分值下降30%~69%;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原积分值下降小于30%。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l例,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股骨颈骨密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77;0.04),(0.73&;#177;0.08);(0.69&;#177;0.02),(0.73&;#177;0.10)g/cm^2;p〉0.05];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2&;#177;3.86,6.40&;#177;4.33;9.75&;#177;3.67,7.92&;#177;4.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观察组和对照组血钙、血磷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2.01&;#177;0.11),(2.28&;#177;0.13);(2.02&;#177;0.12),(2.16&;#177;0.34)mmol/L;(1.42&;#177;0.12),(1.12&;#177;0.09);(1.60&;#177;0.26),(1.50&;#177;0.37)mmol/L;P〈0.051,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丹黄补骨方具有维持骨量,有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其疗效与骨松宝颗粒相比,在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血生化指标方面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血压正常患者体质量指数、凝血状态等指标,了解两类患者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选择2000—01/2003—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内分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502例;糖尿病血压正常组729例。观察所有患者的病程及体质量指数;所有患者均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定体外血栓形成试验;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统计冠心病、脑血管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 结果:123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病程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男:(5.76&;#177;0.39,4.57&;#177;0.49),F=28.71,P〈0.05;女:(5.58&;#177;0.69,4.55&;#177;0.31),F=28.71,P〈0.05]。②体质量指数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男:(24.76&;#177;0.46,20.11&;#177;0.76)。F=20.40,P〈0.05;女:(24.03&;#177;0.22,21.23&;#177;1.43),F=20.40,P〈0.05]。③血栓长度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糖尿病血压正常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26.14&;#177;4.54,24.35&;#177;2.69,8.26&;#177;1.56,F=54.81。P〈0.05)。④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10.96,5.08)%,(12.55,6.45)%,(23.51,14.68)%,χ^2=14.42,13.20,15.05,P〈0.01]。⑤尿白蛋白/肌酐阳性率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25.14%,11.80%,在35.79,P〈0.01)。 结论:与血压正常患者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病程更长,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因此应强化降压治疗,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基线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基线资料分析,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996-04/2002—03收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均经临床诊断并作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脑缺血发作;272例对照组人员系本院常规体检的上海地区居民。对9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532例脑梗死、439例脑出血)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电图、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复发、高血压病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肥胖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进行分析。结果:971例脑卒中患者和272例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脑出血组高血压病史(69.5%,72.9%),高血压病家族史(44.7%,49%),脑卒中家族史(27.1%,29.6%);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冠心病史20.6%,19.5%,糖尿病史11.5%,12.5%,脑卒中复发23.5%,18.2%,肥胖家族史15.8%,15-3%,冠心病家族史7.5%,11.4%,糖尿病家族史8.2%,9.1%)。②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血压、血糖高于对照组[收舒压:(183.0&;#177;26.9)mmHg,(188.0&;#177;25.2)mmHg,(132.0&;#177;22.3)mmHg;舒张压:(108&;#177;16.3)mmHg,(111&;#177;15.2)mmHg,(85.0&;#177;13.6)mmHg;空腹血糖:(6.39&;#177;2.18)mmol/L,(6.61&;#177;2.73)mmol/L,(5.12&;#177;1.12)mmoL/L]。结论: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家族史、糖尿病、冠心病史是急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51例,对其神阙、关元、气海和命门、肾俞、膀胱俞等穴进行针刺,同时给予西药舍尼亭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尿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经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膀胱初感容量、强烈尿感容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力明显增强(P〈0.05),膀胱顺应性及稳定性亦有显著改善。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