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学标志物乳腺上皮小黏蛋白( SBEM )、乳腺珠蛋白( hMAM )和细胞角蛋白19( CK19)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中的表达及其作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47例乳腺癌患者和45例乳腺良性瘤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SBEM、hMAM和CK19的表达;采用半定量PCR技术10例乳腺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以及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SBEM、hMAM和CK19的表达。结果 SBEM和hMAM在乳腺癌组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患者( P<0.05),而两组外周血CK19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BEM、hMAM和CK19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组组织中均呈高表达,3组患者hMAM和CK19表达量没有差异( P>0.05), SBEM在癌组组织中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组织组( P<0.05)。结论 SBEM、hMAM、CK19在乳腺组织中呈稳定高表达,作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生物学标志物灵敏性高,但缺乏特异性,联合检测可提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占位性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诊治的326例女性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给予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观察并分析患者的疾病类型、与病理符合率、肿块的血管病变性质相关指标情况。结果:乳腺纤维腺瘤有113(34.66%)例,乳腺囊性增生186(57.06%)例,乳腺癌(恶性病变)27(8.28%)例;与病理诊断比较,乳腺囊性增生符合率100%,乳腺纤维腺瘤符合率113/117(96.58%),乳腺癌符合率23/27(85.19%),其中病变良性与恶性的血管数量、血管的密度、血管的面积比较显著(P<0.05)。结论:乳腺占位性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具理想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breast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scan,DCE-MRI)协同乳腺超声、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经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筛查为乳腺癌可疑病变的2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在筛查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及DCE-MRI增强纹理特征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DCE-MRI协同乳腺X射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均高于乳腺超声和乳腺X射线摄影(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二阶矩(OR=2.737)、相关性(OR=2.145)、熵值(OR=3.032)均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列线图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C-index为0.991。结论 DCE-MRI协同乳腺超声及乳腺X射线摄影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通过DCE-MRI增强纹理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有益于早期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常燕 《农垦医学》2011,33(1):45-48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分析误诊原因,进一步提高乳腺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00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乳腺钼靶摄影,钼靶X线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结果:100乳腺癌中,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81例,误诊19例(其中纤维腺瘤6例,增生8例,乳腺炎4例,正常1例)。结论:钼靶X线摄片对乳腺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仔细分析钼靶X线病变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及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乳腺肿瘤内分泌激素动态变化及治疗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乳腺癌、乳腺增生患者内分泌激素变化共同规律。方法1252例乳腺肿瘤分5组统计:加权法统计分析433和111例乳腺肿瘤的激素平均值与正常人群标准值比较;53例(滤泡期)和15例(绝经期)乳腺肿瘤治疗前、后,两组统计(x±s)对照下丘脑-垂体激素;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病各50例,在治疗前绝经前期和绝经期,用秩和检验,正态近似法(Wilcox-on两样比较法)统计分析;按百分率统计分析440例乳腺肿瘤激素轴系相关性;按百分率统计分析1252例乳腺肿瘤伴随多种腺体疾病。结果乳腺肿瘤433和111例比正常人群滤泡期和绝经期HPO轴系的正常值增高;53例(滤泡期)和15例(绝经期)乳腺肿瘤治疗前、后,两组统计对照下丘脑-垂体激素,呈亢进的激素水平明显下调;100例乳腺良、恶性绝经前期FSH和绝经期ACTH高于乳腺异常增生病患者;分析乳腺肿瘤440例的HPO激素轴系、GH轴系、PRL激素轴系和免疫激素轴(ACTH轴系、TSH轴系)的相关性;总数滤泡期973例乳腺肿瘤中,40%伴随多种腺体疾病。结论乳腺增生病、乳腺癌患者,雌激素轴系(FSH、E2)长期处于绝对过高,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导管扩张及刺激靶受体(ER)增多,ER活性随着乳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其激素变化与病理改变过程相一致;乳腺癌患者绝经前期血浆中FSH和绝经期ACTH浓度高于乳腺增生病患者;乳腺肿瘤患者往往并发多种腺体疾病;其治疗前、后的亢进激素水平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6.
董军  李俊生 《湖南医学》2014,(2):298-30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骨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同时抽取相应的骨髓血标本,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细胞角蛋白19(CK19) mRNA 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 VEGF-C 阳性表达率62.71%(37/59)及表达程度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P <0.05)。VEGF-C表达水平与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级、雌激素受体(ER )水平、孕激素受体(PR )水平无关,但其表达水平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水平显著相关( P <0.05)。CK19 mRNA在乳腺纤维腺瘤患者骨髓标本中未见表达,在乳腺癌患者骨髓血中有34例57.6%(25/59)阳性表达,乳腺癌骨髓微转移阳性组VEGF-C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高于骨髓阴性表达组( P <0.05)。骨髓CK19 mRNA表达水平与VEGF-C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P <0.05)。【结论】乳腺癌患者VEGF-C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及骨髓微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 EG F-C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播散。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DCE-MRI鉴别诊断(附4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ynamic enhanced MRI,DCE-MRI)对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19例,对DCE-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病灶形态学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intensitycurve,TIC),早期强化率。结果 30例乳腺癌中,形态不规则、有毛刺、边界模糊毛糙26例,强化方式多为不均匀或环形强化,TIC曲线多为III型和Ⅱ型。乳腺纤维腺瘤19例中,形态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光整,17例。强化方式多为均匀强化或无明显强化,TIC多为I型和IV型。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在形态学特征、强化方式及TIC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CE-MRI依据病灶的形态特征、强化方式、早期增强率及TIC类型可以很好地鉴别乳腺癌和纤维腺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调节亚基1(cyclin kinase subunit1,CKS1)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5例乳腺癌组织中CKS1和CyclinD1的表达,并同时检测100例乳腺纤维腺瘤作为对照,分析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CKS1和Cyclin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9%(85/105)和85.7%(90/105),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2%(22/100)和19%(19/100)。乳腺癌中两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有关;乳腺癌中两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P<0.05);乳腺癌组织中CKS1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677,P<0.05)。结论: CKS1和CyclinD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乳腺纤维腺瘤明显升高,并且与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提示检测2种蛋白的表达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人乳腺珠蛋白(hMAM)、乳腺小黏蛋白(SBEM)和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因子19(CEACAM19)mRN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4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5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良性乳腺病组)和50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钼靶X线在乳腺癌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结果钼靶X线表现:肿块34例(55%),微小钙化19例(30%),乳腺实质密度不对称29例(48%),局灶性致密18例(29%)。血管增多扭曲35例,皮下脂肪层浸润27例,皮肤增厚14例。结论钼靶X线可以作为乳腺疾病的常规和首选检查方法,其乳腺疾病检出的敏感性较高,且X线剂量大幅减少,提高了图像质量和乳腺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检测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114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化疗前乳腺癌患者的CK-19mRNA阳性率为36.8%(42/114),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绝经状态、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无关(P〉0.05),而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化疗后CK-19mRNA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CK-19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 NBC )的乳腺摄影、M RI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 T NBC )进行比较。方法选择1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化染色,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T NBC组,41例)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 T NBC组,109例),分析并比较病灶的乳腺摄影、M 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两组乳腺摄影及M R检查中乳腺密度、病灶钙化、形态、边缘、T2信号、内部强化等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T NBC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512.%,N T NBC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4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分型:T NBC组浸润性导管癌32例(78.0%),N T NBC组浸润性导管癌102例(9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NBC组乳腺摄影最常见表现为边缘清晰(18/41,43.9%)、圆形或类圆形(19/41,46.3%)、少钙化单纯肿块(34/41,82.9%)。TNBC组MRI特征性征象表现为形状不规则(22/41,53.7%)、T2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20/41,48.8%)、环状强化(28/41,68.0%)、时间信号曲线呈持续上升型强化曲线(28/41,68.3%)。T NBC组与NTNBC组乳腺摄影肿块钙化、肿块形态及边缘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MRI检查 T2信号及病灶内部强化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摄影、M RI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助于诊断T NBC。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于晚期乳腺癌,三线药物治疗(即蒽环类及紫杉类治疗)失败,采用GP方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与NP方案(长春瑞滨联合顺铂),观察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既往曾接受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的39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组,GP方案组20例,NP方案组19例,化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者继续化疗。结果 GP组与NP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0.09%和42.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三线药物治疗(即蒽环类及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GP方案与NP方案治疗的近期疗效得到肯定,而且不良反应也可以忍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10年后发生肺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1997-2013年乳腺癌手术10年后发生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症状和体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36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肺转移发生平均时间为(14.27±2.16)年.乳腺癌手术10年后发生肺转移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术后化疗方案、术后放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前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及内分泌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沪(P<0.05).肺转移后中位总生存期为22.5(5~ 79)个月,中位至进展时间为11(3~77)个月.合并其他部位转移,肺转移瘤的数目和最大直径、肺转移后化疗周期数等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对6例单发肺转移灶手术切除治疗(R0),术后中位总生存期为53.4(24 ~ 79)个月,中位至进展时间为42(21 ~ 77)个月.结论 乳腺癌手术10年后发生肺转移患者的预后与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及治疗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诊断,综合运用化疗、放疗、手术、内分泌等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乳腺癌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8年6月62例65岁以上老年人乳腺癌患者ER、PR、C-erbB-2和P53表达情况、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选取同期78例4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病理学对照分析。结果老年人乳腺癌患者合并症多,术后并发症高,低恶性程度特殊类型癌更为多见。老年人乳腺癌ER(+)、PR(+)、P53(-)和C-erbB-2(-)较青年女性乳腺癌有较高的表达(P〈0.01)。结论老年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其治疗以手术和内分泌治疗为主要,应重视老年人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比较唑来膦酸联合PCMF方案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单纯化疗组:按PCMF方案标准用药;联合治疗组:唑来膦酸联合PCMF方案治疗。结果 止痛效果评价,单纯化疗组有效率54.1%(13/24),联合化疗组有效率87.5%(23/24),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骨转移灶疗效评价,单纯化疗组有效率37.5%(9/24),联合化疗组有效率62.5%(15/24),后者优于前者(P<0.05)。治疗观察期间至少发生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单纯化疗组的58.3%(19/24),联合化疗组37.5%(9/24),后者明显低于前者(P<0.05)。一般状况评价,单纯化疗组、联合化疗组的Kamofsky评分平均值分别增加11.9分和21.9分。不良反应主要为流感样症状、骨痛、发热、恶心。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PCMF方案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疗效确切,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轻,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控制骨痛、减少骨相关事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理想配伍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湿疹样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因素,提高对湿疹样乳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在韩国首尔峨山医院进修进时收集的85例湿疹样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女83例,男2例。乳腺有湿疹样表现79例(92.9%),伴乳腺肿块52例(61.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7例(占本组85例的31.8%及占伴乳腺肿块病例的51.9%)。均为伴有乳腺肿块的病例。52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30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3例行局部切除术。单纯乳头及乳晕湿疹样乳腺癌11例(12.9%),均为无乳腺肿块的病例,其余74例(87.1%)均合并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本组5年生存率为82.1%。其中无乳腺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93.9%。合并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75.0%(P〈0.05),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5年率为96.6%,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51.9%(P〈0.01)。结论湿疹样乳腺癌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但易误诊,病灶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伴乳腺肿块者应选择乳癌改良根治术。无乳腺肿块者可选择乳腺单纯切除术,预后与乳腺肿块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炎症因子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4—2012年的30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乳腺癌组织以及33例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PTX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PTX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较癌旁表达更高(χ2 =35.3,P<0.001),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组织学级别呈正相关(r=0.139,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PTX3蛋白是乳腺癌患者总生存(χ2 =5.708,P<0.05)及无进展生存(χ2 =4.958,P<0.05)的独立预后因素,PTX3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结论:PTX3蛋白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级别呈正相关,PTX3高表达的患者预后差,PTX3可以作为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海洋源性蒽环类化合物D19的抗肿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二氮唑蓝(MTT)比色法、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D19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MB-435生长的影响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结果 D19对MCF-7、MDA-MB-435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01μmol/L和7.32μmol/L;D19具有有效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D19作用后细胞中的凋亡蛋白如caspase9以及下游的效应蛋白PARP都发生裂解。结论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证明新型海洋源性蒽环类化合物D19具有很强的抗乳腺癌活性,有可能发展成为治疗乳腺癌等其他实体肿瘤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