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利用tau蛋白显像剂[18F]-APN-1607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与各不同领域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AD患者和13例正常对照者的脑[18F]-APN-1607PET显像,采用基于感兴趣区(ROI)的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方法比较AD组和对照组脑内tau蛋白分布差异,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探索脑内tau蛋白分布与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各认知域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组有广泛的皮质tau蛋白沉积。记忆功能与全脑、额叶、颞叶、前扣带回、岛叶的tau蛋白分布呈显著负相关。视空间功能与枕叶、注意与额叶tau蛋白分布呈负相关趋势。语言和执行功能与各脑区的tau蛋白分布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 tau蛋白显像剂[18F]-APN-1607可有效显示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特定脑区tau蛋白负荷与特定认知损害显著相关。[18F]-APN-1607有潜力用于AD诊断;其摄取分布与认知损害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轻、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脑~(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特点。方法对10例AD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的脑~(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进行视觉分析,测量感兴趣区的FDG标准化摄取值(SUV),并通过计算获得其与同侧小脑FDG的SUV的比值,比较组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轻度AD患者的FDG摄取代谢降低区为后扣带回及楔前叶,且呈双侧不对称性,中度AD患者的颞叶、顶叶FDG代谢降低双侧对称且降低明显,重度AD患者全脑皮质代谢明显降低。结论 AD患者的~(18)F-FDG PET脑显像特征反映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是临床诊断和评估AD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FDG脑代谢联合[11C]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A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对帕金森病(PD)诊断及病情严重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PD患者(PD组)进行[18F]FDG脑代谢显像和[11C]CFT脑DAT PET显像检查,同时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的运动评分和Hoehn-Yahr(H-Y)分期对纳入研究PD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分析[18F]FDG PET、[11C]CFT PET和临床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0名为对照组。结果 [18F]FDG PET提示PD组普遍存在苍白球、丘脑、脑干、小脑、感觉运动皮质区代谢增强和运动前皮质、顶枕区代谢减弱的PD相关代谢模式(PDRP),PDRP评分与发病年龄和H-Y分期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11C]CFT PET提示PD组存在尾状核、壳核DAT摄取值较对照组下降,纹状体DAT摄取值和UPDRSⅢ评分、H-Y分期和PDRP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 [11C]CFT与[18F]FDG PET显像联合检查有助于PD诊断和病情严重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第三大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通过近二、三十年来对阿尔茨海默病(A D )的深入研究,已明确了细胞外淀粉样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 )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是AD患者脑中最经典的组织病理变化,也是AD区别于其他痴呆最显著的特征。尸解研究显示,大脑皮质过度磷酸化tau的密度与生前认知障碍及神经元丢失的病理改变明确相关[1],tau异常是神经退行性变的主要介质,由于匹兹堡化合物B (Pittsburgh Compound B , PiB)对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β,Aβ)的成像成功地用于临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对tau示踪剂及tau成像的纵向研究。目前利用已发现的选择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配体,包括18 F - T HK523,18 F - T HK5105,18 F -T HK5117,18 F - T HK5351,18 F - T807和18 F -T808,进一步确定了 tau蛋白在不同阶段 AD患者脑中的沉积及病理机制,揭示了选择性 tau PET 示踪剂在活体内评估 tau沉积的作用及其与 Aβ的关系[2-4],tau和 Aβ成像的结合将提高 AD 诊断的特异性,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部分认知功能正常个体中无Aβ沉积,但发生AD样神经变性改变的病理学机制[5],目前认为 tau PET 示踪剂可以作为预测认知功能减退和疾病进展的替代性标记物[6],对AD和非AD tau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11C-PIB PET和18F-FDG PET显像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和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葡萄糖代谢之间的关系,联合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进一步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ET显像对阿尔茨海默病(14例)、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10例)和正常对照者(5例)脑组织Aβ沉积和葡萄糖代谢变化进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ApoE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11C-PIB标准化摄取比值在下顶叶、颞叶外侧、额叶、后扣带回皮质和楔前叶、枕叶和纹状体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组患者脑组织11C-PIB结合水平呈双峰形。11C-PIB+aMCI亚组与阿尔茨海默病组、11C-PIB-aMCI亚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11C-PIB标准化摄取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显像显示,3/5例11C-PIB+aMCI亚组患者双侧顶叶、颞叶和楔前叶代谢减低,其中2例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随访期间进展至阿尔茨海默病;3/5例11C-PIB-aMCI亚组患者双侧额叶和前扣带回代谢减低。结论11C-PIB PET显像是筛查具有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点的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有效工具。具有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的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可伴有顶叶、颞叶外侧皮质和楔前叶代谢减低,其中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更易进展至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探究脑功能成像的脑网络模块化分析在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DLB),帕金森病性痴呆(PDD)脑网络模块参数特点和异同点,寻找疾病相关特异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块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AD、DLB、PD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静息状态18F-FDG PET显像,采用网络模块化分析分别获得4组受试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块化参数,并应用种子点相关分析得到葡萄糖代谢网络连接改变的脑区,比较4组受试者脑代谢网络连接的异同点。结果在稀疏阈值15%时,正常对照组和AD组的网络由4个模块组成,PDD组由6个模块组成,DLB组由10个模块组成。以右侧丘脑为种子点,AD组的颞叶和皮质下脑区连接增强,枕叶和左侧额叶连接减弱。PDD组的额叶、皮质下脑区连接增强,枕叶、颞叶、左侧顶叶的连接减弱。DLB组的左侧额叶和皮质下脑区连接增强,右侧枕叶和顶叶连接减弱。结论 3种不同类型痴呆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网络具有不同的模块化特性,提示发病机制的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其神经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脑部葡萄糖代谢改变的特点。方法对27例轻度AD患者(AD组)、10例aMCI患者(aMCI组)和21例年龄匹配正常老年志愿者(对照组)行18F-FDG PET成像,对扫描获得的18F-FDG PET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应用统计参数图(SPM8)对脑葡萄糖代谢进行基于体素水平的组间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AD组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包括后扣带回(BA23、31)及楔前叶(BA19)、双侧顶叶(BA40)、双侧颞叶(BA20、21、22、37)、双侧额叶(BA6、9、10)等(P<0.001,未校正,K≥50像素);②AD组与aMCI组比较,脑葡萄糖代谢相对减低的脑区包括后扣带回(BA23、31)及楔前叶(BA19)、颞顶叶(BA40、20、21、22、39)及额叶(BA6、8、9)等(P<0.001,未校正,K≥50体素);③AD组和aMCI组葡萄糖减低的体素数目(12 413个)要少于AD组和对照组的体素数目(17 592个);④aMCI组葡萄糖代谢与对照组比较,仅右侧枕叶的舌回(BA17)减低(P<0.05,未校正)。结论 SPM8可用于诊断和区分AD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模式。  相似文献   

8.
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和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病理改变。NFT负荷与神经元丢失、脑萎缩以及认知状况相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能客观显示活体脑内NFT的沉积量以及分布情况,在AD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中总结tau蛋白示踪剂的开发情况及其在AD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N-甲基[11C]2-(4'-甲基氨基苯基-6-羟基苯并噻唑){N-methyl[11C]2-(4'-methylaminophenyl-6-Hydroxybenzathiazole),11C-PIB}PET脑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对6例AD患者、7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及6名智能正常的老年对照者(NC)进行临床诊断、资料收集及11C-PIB PET脑显像,并对5、25和45 min PE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视觉分析:AD患者3个时段放射性清除情况与NC组有明显不同,药物注射45 min后脑内放射性清除较NC组明显减低;MCI组图像呈不均一改变,与AD、NC组均有重叠.统计分析:3组受试者各脑区与小脑45 min标准吸收值(SUV)比值示:AD组顶叶、额叶、颞叶、枕叶及海马比值分别为1.91±0.21、2.09±0.41、1.92±0.35、1.66±0.41、1.55±0.28,高于NC组的1.48±0.53、1.57±0.64、1.36±0.53、1.27±0.40、1.17±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14、5.620、5.705、3.650、2.866,P值分别为0.0001、0.0002、0.0002、0.0045和0.0170),MCI组顶叶、额叶、颞叶、枕叶及海马的比值分别为1.48±0.53、1.57±0.64、l_36±0.53、1.27±0.40、1.17±0.33,均高于相应N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1C-PIB PET脑显像能够鉴别早期AD患者与Nc,并对MCI患者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与额颞叶痴呆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的阿尔茨海默病(20例)和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20例)患者的18F-FDG PET显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皮质代谢降低脑区间的差异。结果视觉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均表现为皮质代谢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双侧颞顶叶和后扣带回代谢降低明显,以及部分额叶皮质代谢降低,而基底节和丘脑不受累,18/20患者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代谢降低范围和程度基本对称;额颞叶痴呆患者额叶和前颞叶皮质代谢均降低,其中11例同时伴部分顶叶皮质和基底节、丘脑等皮质下核团不同程度降低,16/20患者双侧大脑半球代谢降低程度和范围明显不对称,4例以右侧为主、12例以左侧为主。结论由于18F-FDG PET显像所显示的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患者之皮质代谢降低图型不同,故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一、高强度持续刺激所致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早期脑部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基于像素的形态学方法(VBM)研究受试者脑部结构变化。研究对象包括10名急性PTSD患者,10名未患PTSD的矿难幸存者,并对其PTSD症状积分(CAPS)与感兴趣区灰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PTSD患者左侧海马前部、海马旁回和双侧距状裂皮质纹状区的灰质体积明显下降;而其白质体积未见明显变化。双侧距状裂及左侧海马灰质密度与CAPS积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急性PTSD患者边缘系统的灰质体积明显减小,PTSD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距状裂皮质纹状区和海马区的灰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痴呆患者基于像素水平的脑代谢图型特点。方法对最终临床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20例)、额颞叶痴呆(20例)、路易体痴呆(10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7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3例)、皮质基底节变性(1例)和多系统萎缩(1例)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18F-FDG PET显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描述各种神经变性疾病脑代谢降低区域和程度。结果 SPM分析表明,各种神经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18F-FDG PET显像均表现为皮质代谢降低,但其代谢图型变化明显不同:阿尔茨海默病组以双侧颞顶叶和额叶皮质代谢降低为主,基本感觉运动皮质、枕叶、基底节和丘脑活性保留;额颞叶痴呆组额叶和颞叶皮质不对称性代谢降低,伴部分顶叶皮质和基底节、丘脑等皮质下核团不同程度代谢降低;路易体痴呆组枕叶、视皮质和双侧颞上回前部代谢降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组双侧前额叶背外侧、颞叶前外侧、中脑和双侧尾状核代谢降低;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组左侧额叶Broca区、左侧颞叶皮质(除左侧颞上回后部)和右侧颞叶内侧皮质代谢降低;皮质基底节变性组双侧中央沟周围额顶叶皮质(右侧显著)、右侧基底节代谢降低;多系统萎缩组双侧小脑背外侧皮质和左侧壳核代谢降低。结论神经变性疾病所致痴呆在18F-FDG PET显像中表现出各自特征性脑代谢降低图型,18F-FDG PET显像有可能成为痴呆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PET诊断显像剂[~(11)C]4-乙酰氧基-N-甲基哌啶([~(11)C]MP4A)对转基因痴呆小鼠、老龄小鼠及猕猴进行活体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PET显像研究。方法:小鼠经静脉注射[~(11)C]MP4A后进行PET/CT扫描,采集图像测量并计算出各感兴趣区域放射总量百分比(%ID),分析两组小鼠间及猕猴的PET显像差异与特点。扫描后即刻分离小鼠大脑、小脑和脑干,称重并测定~(11)C计数,计算放射性摄取率(%ID/g),比较两组小鼠脑放射性摄取率分布差异。结果:两组小鼠放射性显像清晰,脑放射性聚集对称。转基因痴呆鼠脑中放射性聚集较老龄鼠稀疏。转基因小鼠和老龄鼠大脑平均放射性摄取率值分别为1.49%ID/g和2.62%ID/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猕猴脑内放射性显像清晰,放射性物质对称浓聚于皮质下,皮质聚集中等。结论:小鼠和正常猕猴[~(11)C]MP4A PET显像清晰,放射性物质对称分布于皮质下,[~(11)C]MP4A可以活体显像脑AChE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正常人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研究,检测皮质下脑区是否参与了汉语文字书写行为过程,探讨其神经心理学机制。方法选取12名志愿者PET检查前分别进行文字书写和假写书写任务,观察两种状态下皮质下脑区激活情况。结果12名受试者在文字书写状态下,双侧豆状核、双侧尾状核及双侧丘脑较假写状态下有明显激活,差异呈显著性(P<0.05);左右两侧基底神经节、左右两侧丘脑的激活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皮质下脑区双侧基底神经节与双侧丘脑共同参与了汉语文字书写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P型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P)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脑部葡萄糖代谢差异.方法 MSA-P患者15例,PD患者32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健康对照8名,进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检查.分别取尾状核、豆状核、丘脑、小脑、双侧额叶、双侧顶叶、双侧颞叶和双侧枕叶为感兴趣区(ROI).应用PET专用软件计算各ROI的FDG放射性同位素值,以颅内各部位ROI的18F-FDG代谢比值为指标.结果 MSA-P的额叶、颞叶、顶叶、纹状体、丘脑的18F-FDG脑代谢与健康对照和帕金森病相比呈现对称性下降;丘脑18F-FDG代谢高于纹状体以及额、顶叶皮质;18F-FDG代谢比值同侧豆状核与丘脑为0.493±0.085,同侧尾状核头与丘脑为0.453±0.079.PD的额、顶、颞叶皮质18F-FDG代谢分别高于纹状体、丘脑;纹状体高于丘脑,首发症状肢体对侧豆状核与丘脑18F-FDG代谢比值为1.131±0.113;基底节代谢不对称.MSA-P的豆状核与丘脑18F-FDG代谢比值,同PD的豆状核与丘脑18F-FDG代谢比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SA-P与帕金森病的葡萄糖代谢差异显著,可以应用18F-FDG PET检查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脑显像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年龄、性别构成配对,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12例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及1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心理评估,所有对象行脑18F-FDGPET显像,采用感兴趣区(ROI)方法对两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SDS标准总分高于对照组(52.9±9.6vs42±8.9,P=0.012<0.05),肿瘤组阻滞类因子分高于对照组,HAMD总分及其它6类因子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ROI分析显示肿瘤组较对照组双侧额叶下回、海马及左侧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的葡萄糖代谢有所下降(P均<0.05)。肿瘤组SDS标准总分与以上部分脑区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存在负相关,对照组SDS标准总分与其脑葡萄糖代谢率无明显相关。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情绪,其脑18F-FDGPET显像提示存在额叶和边缘系统的局部脑葡萄糖代谢下降,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致死性家族性失眠(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特征.方法 对病程分别为2个月的患者1和6个月的患者2以及2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静态显像.采用视觉分析的方法判断2例患者脑代谢改变情况,然后利用统计参数图分析方法对每例患者和与其年龄相匹配的1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组间分析,判断其代谢改变特征.结果 与10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1表现为明显的丘脑、顶叶、尾状核、后扣带回和前额叶的代谢减低(t>2.82,P<0.01).患者2表现为明显的丘脑、顶叶、后扣带回和前额叶的代谢减低,其代谢减低的范围和程度明显大于患者1(t>2.82,P<0.01),并伴有颞叶和枕叶代谢减低(t>2.82,P<0.01).结论 FFI患者脑葡萄糖代谢改变主要为双侧丘脑和大脑皮质代谢减低,大脑皮质所累及的范围和程度随病程发展而增大.18F-FDG PET显像对FF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苍白球切开术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人脑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抽动秽语综合征(TS)关系最为密切的运动通路和边缘通路的代谢特点及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PVP)对其影响。方法在术前1周和术后3个月,对6例TS病人进行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DG-PET)脑代谢成像,分析运动和边缘通路的葡萄糖代谢特点,比较手术前后的代谢变化。结果TS病人运动通路中的皮质结构糖代谢增高,边缘通路中的扣带回、颞叶内侧皮质和尾状核代谢低于正常。术后运动通路中的高代谢区较术前下降,边缘通路中的低代谢区变化不明显;抽动评分改善率与运动通路结构放射性计数比值改善率有相关关系,与边缘通路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TS病人运动通路相关皮质葡萄糖代谢率增高,边缘通路代谢率降低;推测两个通路的功能异常、代谢活性相反可能是T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PVP对运动通路和边缘通路的功能异常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β-淀粉样斑块的PET显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特征之一是在脑中有异常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对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进行显像,可以达到在活体内早期诊断AD及轻微认知障碍(MCI)的目的,并且可以用来评价和随访药物治疗的效果。本文对近年来应用不同的放射示踪剂对Aβ进行PET显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做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20.
正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CB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各种细胞类型和解剖区域中病理性tau蛋白的沉积,萎缩性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域(包括黑质、纹状体)的神经元丢失、气球样变及神经胶质变性。CBD可有多种临床表型,皮质基底节综合征(corticobasal syndrome,CBS)是与CBD病理学相关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