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回顾80例重症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过程,总结体外循环麻醉与心肌保护方法的经验。方法麻醉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安定加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B组为对照组,芬太尼、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随机选择30例病人氧合血冠状动脉灌注用于心肌保护,另50例病人常规晶体停跳液灌注。结果A组诱导时,切皮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范围小。开放升主动脉后含血停跳液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晶体液停跳液组。结论麻醉诱导维持采用芬太尼小量分次静注,辅以安定,间断吸入异氟醚麻醉更为平稳。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80例重症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总结体外循环麻醉与心肌保护方法的经验.方法 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安定加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麻醉.B组为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麻醉.随机选择30例病人行氧合血冠状动脉灌注用于心肌保护(含血停跳液组),另50例病人常规晶体停跳液灌注(晶体液停跳液组).结果 A组诱导时,切皮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范围小.开放升主动脉后含血停跳液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晶体液停跳液组.结论 麻醉诱导维持采用芬太尼小量分次静注,辅以安定,间断吸入异氟醚麻醉更为平稳.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芬太尼—卡肌宁—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并与芬太尼-本可松—异氟醚麻醉对比观察。芬太尼剂量为20~30μg/kg。卡肌宁0.3mg/kg或本可松0.2mg/kg维持肌松,并间断吸入异氟醚。结果发现气管插管后即刻本可松引起心率和血压增加,而卡肌宁引起血压轻度下降。芬卡组循环平稳,术后呼吸恢复快而满意。结论:芬太尼—卡肌宁—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是一种较理想的心脏手术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咪唑安定或异丙酚、芬太尼、卡肌宁诱导,异氟醚或七氟醚、卡肌宁维持法在全麻中的作用长沙铁路医院麻醉科(410001)陶力中,肖文胜,沈华关键词全麻分类号R971随着新的吸入全麻药、静脉全麻药、麻醉性镇痛药、肌松药等不断问世,以及麻醉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全...  相似文献   

5.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与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5例,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体外循环期间保持常温,冰敷头部局中降温保护脑功能,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阻断上下腔静脉,在心脏缓慢空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行高汉量灌注,保持较高灌注压。术中麻醉和体外循环平稳,心肌保护效果好,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6.
报告20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病人中,合并高血压者为和51.2%,糖尿病者为12.1%。麻醉诱导静注乙托咪酯。γ-OH,咪唑安定,芬太尼和潘库溴争。麻醉维持持续静注大剂量芬太尼,间断吸入安氟醚辅助。对高血压病人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7.
将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异氟醚组及对照组,观察七氟醚和异氟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探讨吸入麻醉药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术中三组病人红细胞SOD活性无明显变化,两吸入药组血浆LPO含量无明显上升(P>0.05);两吸入药组开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均高于对照组,异氟醚组尤甚。提示七氟醚与异氟醚能抑制心脏换瓣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浆LPO水平的上升,能减轻自由基介导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黄小萌  郑慧 《广东医学》2000,21(7):573-574
比较温血心肌停跳液与冷晶体心停跳液在心脏瓣膜置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评价体外循环间断温血停跳液的心肌保护价值。方法在1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分别采用温血灌注和冷晶体灌注每组各50例进行心肌保护临观察。Ⅰ组先用高钾4:1温血停跳液灌注心脏停跳,以后再每隔20min用冷血低钾停跳液灌注一次,保持心肌低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应用芬太尼、安定、硫贯妥钠复合肌松药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67例经验及体会。此方法诱导平稳,效果确切,安全可靠。67例均采用体外循环血流降温、冠状动脉根部灌注冷停跳液等心肌保护措施。同时强调循环和呼吸管理、酸碱及水电平衡维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温血心肌停跳液与冷晶体心肌停跳液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评价体外循环间断温血停跳液的心肌保护价值.方法在1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分别采用温血灌注(Ⅰ组)和冷晶体灌注(Ⅱ组)每组各50例进行心肌保护临床观察.Ⅰ组先用高钾4∶1温血停跳液灌注心脏停跳,以后再每隔20 min用冷血低钾停跳液灌注一次,保持心肌低温.在心脏复跳前再用温血灌注.Ⅱ组为应用4℃冷晶体心肌停跳液灌注.每隔20 min灌注一次.结果Ⅰ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Ⅱ组(P<0.001);术后低心排症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术后应用心肌正性药物量及时间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温血心肌停跳液较冷晶体心肌停跳液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麻醉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和小剂量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应用,观察分析术后需呼吸支持的原因。方法36例MG病人诱导给予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和琥珀胆碱,经鼻腔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前期7例采用阿曲库铵和异氟醚,术后均带气管导管回监护室行呼吸支持。后期29例采用N2O和异氟醚。根据术后是否需要呼吸支持分成两组:术后立即拔管组和术后延迟拔管组。结果后期29例中24例在手术室内成功拔管,5例术后需呼吸支持12h~7d。结论MG患者行胸腺切除术,术中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者,术后均需呼吸支持,吸入N2O O2和异氟醚,是一种安全的麻醉方法,术后需呼吸支持的发生率随MG的临床分级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小剂量芬太尼和氟哌啶对吸入七氟醚快速麻醉诱导的影响。分别于吸入七氟醚后5min(第1组)和吸前2min(第2组)静注小剂量芬太尼(2μg/kg)及氟哌啶(0.1mg/kg)。结果:病人意识消失时间第1组(87±37)s,第2组(39±11)s(P<0.01);深呼吸次数第1组(14.0±5.3)次;第2组(4.0±0.7)次(P<0.01)。2组病人诱导及插管过程中循环反应相对较小。提示:在小剂量芬太尼及氟哌啶静注基础上吸入七氟醚继续行麻醉诱导其临床效果更佳,插管反应更小  相似文献   

13.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海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61-62,68
目的分析观察小儿手术中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的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实施下肢和腹部手术的86例患儿中随机抽取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单一氯胺酮麻醉,另6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结果观察组患儿区域麻醉中的芬太尼用量、氯胺酮用量、氯胺酮追加次数、唤醒时间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均比对照组患儿显著降低(P〈0.05),平均动脉压也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且肌松状况良好,对照组偶有不良反应,无肌松状况。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的区域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MAC七氟醚或异氟醚对国产顺式阿曲库铵强化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方法30例择期头面部手术病人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期间持续输注国产顺式阿曲库铵,维持95%的肌松,达到稳态后,病人随机吸入呼气末浓度为1MAC的七氟醚或异氟醚,调整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5%的肌松,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后顺式阿曲库铵的注人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七氟醚、异氟醚都显著降低了顺式阿曲库铵的注入速率,此效应随吸人七氟醚或异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90min后达最大效应即顺式阿曲库铵的注人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七氟醚组为39.7%,异氟醚组为36.4%。结论七氟醚、异氟醚明显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其程度相近,且这种强化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谷思汉 《中外医疗》2013,32(7):54-56,58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式对高龄高危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比较麻醉方式的优劣。方法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30例,ASAⅡ~Ⅲ级,年龄70~96(82.60±8.66)岁,随机分为A、B两组,各15例。A组: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全麻组:L2~3或L3~4蛛网膜下腔注入布比卡因10mg+10%葡萄糖1mL;依托咪酯0.2mg/kg+芬太尼0.2mg+阿曲库铵0.1mg/kg全麻诱导气管插管;丙泊酚2mg/(kg·h)+瑞芬太尼3ug/(kg·h)静脉泵注维持麻醉。B组:单纯全麻组:依托咪酯0.2mg/kg,芬太尼0.2mg,阿曲库铵0.4mg/kg,全麻诱导气管插管;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5~10ug/(kg·h)静脉泵注,1%~3%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间断给予阿曲库铵12.5mg维持肌松。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5,30min和术毕气管拔管时的收缩压,舒张压,CV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手术结束后5,15,30min的steward苏醒评分和脱氧后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计算记录麻醉结束后镇静药、镇痛药和肌松药的消耗总量等。结果手术结束后5,15,30min的steward苏醒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P〈0.05);手术结束脱氧5min,15min后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结束后消耗镇静镇痛药和肌松药总量比较A组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观察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腰硬联合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高龄高危髋关节置换术镇静、镇痛、肌松完善,减少了椎管内和全身麻醉用药,麻醉苏醒快,有利于高龄患者呼吸循环机能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6例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6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采用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开始后静滴GIK溶液以改善心肌功能。术中应用微量泵静注硝酸甘油、多巴胺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结果 麻醉诱导及体外循环前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心肌缺血表现。停止体外循环后未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均恢复良好。结论 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行瓣膜替换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酶的变化 ,探讨异氟烷预适应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缺血后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36例先天性心脏病 (室缺或房缺 )患者 ,随机分为异氟烷预适应 (ISO)组和对照 (CON)组 ,每组各1 8例。分别于术前、主动脉开放后 30min、60min和 2 4h从锁骨下静脉抽取血样测定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和α 羟丁酸脱氢酶 (HBDH)。另外 ,在复跳期间记录室颤发生例数。结果 ISO组主动脉开放后出现室颤 7例 ,通过除颤复跳。CON组为 1 0例 ,其中 6例通过除颤复跳 ,两组差别无显著 (P >0 0 5)。主动脉开放 30min ,ISO组CK MB和HBDH均明显低于CON组 ;在开放 2 4h ,ISO组LDH、CK MB和HBDH均降低 (与CON组比较 :P <0 0 5)。结论 异氟烷预适应可以降低主动脉开放后心肌酶的水平 ,对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缺血后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全身麻醉药联合雷米芬太尼术后苏醒期躁动和术后镇痛药用量的差异。方法 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组(P组,n=30),异氟醚+雷米芬太尼组(I组,n=30)和七氟醚+雷米芬太尼组(S组,n=30)。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异氟醚/七氟醚复合雷米芬太尼,观察3组患者术后血压、心率、躁动评分(RS)和芬太尼用量的差异。结果 I组较P组或S组术后患者血压、心率、RS和芬太尼用量显著增加。P组与S组术后各项检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或七氟醚较异氟醚更适合与雷米芬太尼联合用于麻醉维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次骶管阻滞联合气管插管全麻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Soave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进行先天性巨结肠Soave手术的婴幼儿随机分为A、B组,A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进行单次骶管阻滞,B组进行单纯气管插管全麻,分别观察诱导前、摆手术体位后、扩张肛门、游离肠管、拔管后5、15 min患儿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