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对临床证实的41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病例的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1例,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肿块/结节型表现为主16例(39.0%);以团片状阴影表现为主17例(41.5%),其中典型的曲霉菌球有7例(占总数的17%);以类似肺炎表现为主8例(19.5%)。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实验室或病理证实的58例肺部真菌感染的CT影像表现。结果双肺弥漫、散在多发41例;左肺多发7例,左肺下叶单发3例,左肺上叶单发1例;右肺多发3例,右肺下叶单发2例,右肺上叶单发1例。真菌感染的肺部CT表现比较复杂,多种征象同时出现,34例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影;12例表现为肺内实变影;12例表现为结节或肿块样病变,大部沿血管束走行;6例出现双肺粟粒结节。结论肾移植后肺真菌感染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病变常多部位发生,多种影像表现同时出现,病灶形态变化快。CT检查对肾移植后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在血液病并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血液病患者治疗中并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位于双肺13例,右肺3例,左肺2例。所有病例都有明确微生物学检查,病源菌以曲霉菌9例者最为常见,其次白色念珠菌7例,克柔假丝酵母菌2例。7例行2次以上CT复查。病变多分布于肺野外带及胸膜下,CT影像学表现为单发、多发结节状、肺实变、磨玻璃样改变、晕征、空洞、空气半月征。结论 MSCT在血液病治疗中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诊断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本院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诊治的6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对其进行CT检查。结果本文所选的患者中,10例以多发结节病灶,均为隐球菌感染,其中4例能够看到晕轮征;20例患者以肿块、单发结节以及空洞影为主,其中10例为曲霉菌感染,6例为毛霉菌感染,4例为隐球菌感染;1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其中8例为念珠菌感染,4例为毛霉菌感染,2例为卡氏肺孢子菌病;18例主要表现为肺部实变影,其中8例为假丝酵母菌感染,10例为毛霉菌感染。结论肺部发生真菌感染CT检查得出除了霉菌球外,还有很多种,菌群复杂多变,没有特异性,诊断时不但要密切结合影像学检查,同时还要结合临床体征,如有必要可进行穿刺活检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的CT征象、诊断价值及操作的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经病理、真菌培养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30例的CT表现。结果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患者37例中CT征象表现为毛玻璃阴影11例,炎性浸润性实变8例,肺部多发结节影7,肺部肿块合并多发结节影5例,肺部肿块、多发结节及炎性实变并存6例;其中9例出现"晕征",12例合并空洞,4例有"含气新月征",9例合并胸膜反应,13例有楔形实变影。病灶在肺内的分布无特殊性。结论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为病变呈多种形态,具有多灶性、多态性,且多肺段改变,应注意与其他临床肺部感染性疾病加以区分,真菌感染的"晕征"是早期肺部真菌感染的较特征性CT表现,CT扫描能较好地反映真菌在肺部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提高诊断水,平在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临床观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侵袭性肺部真菌性感染的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诊断本病的水平,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病死率。方法总结我院2006~2010年间46例真菌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相关检查材料及CT影像学特点,并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及病原学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46例患者中5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病理活检和病原学诊断;22例合格痰液显微镜检发现菌丝并真菌培养2次阳性;1例病灶穿刺查到真菌;18例各种检查结果均阴性,但系统、足量抗真菌治疗后病灶逐渐吸收或好转。真菌性肺炎影像表现:单发或多发结节型、炎性渗出型、中心型、空洞型、间质型、混合型。临床以空洞型起病凶险,进展迅速,肺组织破坏严重,死亡率高。本组病例中此类病变见于血液病、糖尿病患者及分娩后初产妇,病原菌为毛霉菌及烟曲霉菌;多发结节型、炎性渗出型均见于血液病稳定期患者,临床以发热、轻微咳嗽、咳少量痰起病,及时治疗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逐渐好转;间质肺炎型和中心型见于慢性支气管病变和长期卧床患者,极易与细菌性肺炎同时存在,病原菌多见白色念珠菌。结论侵袭性真菌性肺炎起病凶险,进展迅速,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且有假阳性,影像改变需要与细菌性肺炎、肺结核、肺癌进行鉴别,早期诊断很困难,但绝大多数患者存在易患因素,肺部CT影像有一定的特殊性,影像医生应将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及病原学检查密切结合,对大部分患者均可及时做出诊断,提高真菌性肺炎的诊治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王安民  李莉 《淮海医药》2008,26(1):17-19
目的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部真菌感染的CT资料。结果马尔尼菲青霉病2例,念珠菌感染2例,曲霉菌6例。CT征象有:(1)肺炎性实变;(2)结节病灶及肿块;(3)空洞及曲菌球等。结论曲菌球CT有典型特征改变,是曲霉菌感染的可靠依据:肺内弥漫性炎性灶伴肿块、结节是真菌感染的常见CT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经过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肺部真菌感染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 14例均表现为双肺散在斑片状感染灶,其中11例伴空洞,7例伴结节灶,6例伴实变,空洞内合并曲菌球6例,曲菌球形成"空气新月征"或"气环征"4例;2例表现为单纯肺实变伴少许结节灶。结论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有一定的规律特点,CT能够有助于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肺隐球菌病肿块结节型CT表现及与肺癌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肿块、结节型肺隐球菌病CT表现,分析与肺部恶性肿瘤的鉴别,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外院经病理证实的肿块、结节型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分析其特点。结果 4例患者中无肺基础疾患史3例,肾癌切除病史1例。CT表现肿块型2例,结节型1例,肿块、结节混合型1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3例,肺穿刺活检证实1例。治疗后复查病变吸收。结论肺隐球菌病的影像表现无特异性,尤其是肿块、结节型者易误诊为肺部恶性肿瘤,及时病原学、病理学检测提高早期诊断是确诊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对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11年2月的肺部真菌感染病例32例,先进行X线检查,再进行CT薄层扫描,观察CT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分析比较X线和CT检查的检测结果。结果 3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X线检出3例,检出率为9.40%;CT检出22例,检出率为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结果显示毛玻璃样阴影5例,肺炎性实变8例,肿块和结节性病灶11例,淋巴结肿大3例,曲霉球菌5例。结论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多样,CT诊断检出率较高,但对一些不典型患者需密切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的动态观察来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的影像表现,所有患者均实行常规CT与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检查结果发现,所有患者中有8例肺癌患者,6例结核球,3例炎性假瘤。在所有患者经过炎性治疗后,有3例患者炎性消失,在后期的诊断中表现为良性肿瘤。在患者治疗2年后进行随访,了解到无任何病变的患者共有7例。结论界面影像对不同性质的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出现率非常高,对该种疾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部磨玻璃结节的16层螺旋CT表现,以期获得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2例16层螺旋CT检出的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影像特点及随诊观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2例中纯磨玻璃样结节(PGGO)5例,良性2例,恶性3例;混杂磨玻璃样结节(MGGO)17例,其中良性8例,恶性9例。结论综合分析磨玻璃样结节影像特点及随诊观察变化情况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朱士启  张亮  赵鹏程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176-176,F0003
目的探讨CT诊断原发性气管肿瘤的影像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气管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8例,发生于颈段7例,胸段3例。主要表现为:腔内宽基底结节型5例,腔内窄基底结节型3例,腔内外肿块型1例,沿管壁生长浸润型1例。结论CT检查可以很好的显示原发性气管肿瘤形态学特征,并能清楚显示肿瘤的范围,有助于对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探讨,力图促进临床的治疗、分期与预后判断,提高对其诊断力。方法就16例通过临床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作文献复习,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6例为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类圆形低密度灶及多发结节状,密度均匀,2例为栗粒结节与弥漫浸润型,CT表现为较均匀强化,密度稍低或正常,弥漫性脾肿大,伴有脾外淋巴瘤的为10例。8例为巨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肿块,脾脏内单发巨大。结论有一定特征性出现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中,有必要根据脾外病变来对临床进行分期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分析急慢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肺部X线与CT影像学表现,进而提升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100例发病24 h内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分别行X线与CT检查。结果慢性心源性肺水肿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水肿,在肺部X线和CT影像学下都表现为肺野透光度降低,小叶间隔线增厚如克氏线、胸膜下线出现和肺实质膜玻璃样变等间质性肺水肿改变,肺血重新分布,肺纹理增重、增多等现象,比较征象检查率结果显示肺部CT的征象分辨率高于X光的征象分辨率,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则主要表现为肺泡性水肿,在X线与CT影像学下均表现为腺泡斑片状、结节以及大片融合影。空气支气管像,病变边缘模糊的现象也时而可见。病变进展时除少数典型者出现“蝶翼征”现象,大多数均为双肺出现广泛的密度均匀实变阴影。二者在病变征象检出率方面结果接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源性肺水肿通过肺部CT检查的征象检出率较高,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更多诊断信息,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率;而急性心源性肺水肿通过对肺部进行X线与CT征象表现相似,临床诊断率相当,无特别区分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66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 66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中,3例肺部粟粒样阴影并逐渐融合为斑片或小结节状,6例肺内呈斑片、云絮影,6例呈结核性胸膜肿块,9例呈一侧肺门淋巴结、纵隔肿大,15例呈大片肺段实变,12例呈厚壁干酪空洞,15例呈斑片状肺浸润影,上述病例均不属于典型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诊断为不典型肺结核。结论不典型肺结核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复杂,且变化比较大,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避免造成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7.
杨志强  王兴龙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769-1770
目的 探讨肺部韦格纳肉芽的CT影像特点及其诊断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以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肺部韦格纳肉芽肿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或增强检查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图像表现以及误诊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双侧肺损害9例,单侧肺损害2例.主要影像特征包括:多发结节影8例,不规则片状实变阴影4例,楔形病灶3例,空洞6例.共有8例患者出现误诊,误诊率为72.72%(8/11),其中2例误诊为原发性肺癌,3例误诊为转移性肺癌,3例误诊为肺结核.结论 CT表现对肺部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潘光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95-96,99
目的探讨CT诊断及鉴别诊断对肺部真菌感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CT检查资料和病历资料。结果病灶以多发结节影为主要表现者5例,均为隐球菌感染,其中2例病灶周围可见晕轮征;以单发结节、肿块或空洞影为主要表现者10例,其中5例为曲霉菌感染,3例为毛霉菌感染,2例为隐球菌感染,5例肿块周围可见晕轮征,6例肿块伴有内壁光滑的空洞;以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者7例,其中4例为念珠菌感染,2例为毛霉菌感染,1例为卡氏肺孢子菌病;以肺部实变影为主要表现者9例,其中4例为假丝酵母菌感染,5例为毛霉菌感染,表现为肺内片状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充气支气管征,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强化。3例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伴有胸腔积液。结论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除霉菌球外,其余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性,诊断时除影像学方面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外,还要密切结合临床,必要时采取穿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与分析胆囊癌的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3年期间42例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胆囊癌患者经CT扫描检查显示,浸润型16例、肿块型21例、结节型5例。结论采用CT检查对胆囊癌的大小、边界、密度、形态、周围组织及周围器官侵犯情况都能清晰显示,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能力,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脾肿大,密度正常或略低,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脾外病变对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