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优越性。方法:73例需要行PICC置管患者,男性38例,女性35例,年龄15~92岁,患者由于血管条件极差,如老年患者、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长期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的患者,使得常规PICC穿刺无法实施。结果:73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其中2例见回血后送导丝受阻,经调整方向等措施无效后拔出重新穿刺成功,置管成功率100%。结论:B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肿瘤化疗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用隧道式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比较2组操作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中出血量),带管期间并发症(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评分。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前PWB、SWB、EWB、FWB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PWB、SWB、EWB、FWB评分均大幅度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情况良好,可有效降低并发...  相似文献   

4.
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9例接受PICC置管,B组51例接受股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为93.22%,B组穿刺成功率为78.4%,A组明显高于B组(χ2=5.08,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局部渗血(59.3%vs 80.4%),χ2=5.6867;导管脱落(1.7%vs 15.7%),χ2=7.1281;局部感染(1.7%vs 11.8%),χ2=4.6550;误入动脉(0 vs 9.8%),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老年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中,PICC置管可以安全有效地替代股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盲穿与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需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5)。对照组采用盲穿颈内静脉穿刺进行置管,实验组采用B超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2种操作的安全性和优越性。结果2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置管方式,实验组穿刺成功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对照组平均用时(2.34±0.45)h,明显长于实验组的(1.75±0.36)h;实验组接受程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用时短,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接受程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肘部PICC置管效果观察。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肘部PICC置管,对照组30例为常规肘部PICC置管,并观察操作时间、舒适度、并发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一次性成功置管率分别为93.3%,73.3%;置管时间分别是(7.6±2.1)min,(10.7±2.4)min;并发症分别2例,6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肥胖患者肘部PICC置管具有操作时间短、一次性置管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是对此类患者一个优良的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9月于本院进行非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43例置管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同期的43例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导管末端位置最佳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行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将48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超声引导)28例,对照组(传统技术)20例,体重均大于2 500 g;实验组在术前超声行静脉穿刺定位标记后再行PICC术,比较两组成功率及操作完成时间。结果实验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82.1%,二次成功率为60%,而对照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65%,二次成功率为42.9%;两次术后实验组成功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实验组操作平均时间为(25.5±6.4)min,少于对照组的(31.6±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新生儿PICC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同时缩短了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烧伤患者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42例烧伤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观察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23%、90.47%,高于对照组66.66%、47.61%(χ~2=7.71、χ~2=9.024,P<0.05);导管留置时间为(112.48±15.26)d,长于对照组(93.67±11.28)d(t=6.962,P<0.05)。2组导管堵塞、静脉炎、穿刺点出血、穿刺点感染、导管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总发生率研究组(9.52%)明显低于对照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5,P<0.05)。患者置管满意度研究组(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5,P<0.05)。[结论]烧伤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能够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安全可靠,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择536例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例记录是否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52例)和对照组(484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置管方式、穿刺静脉选择、留置时间等信息,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组并发症发生率9.70%(52/536),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最高(4.66%),肿瘤内科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科室(3.36%)。单因素分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指数、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分布、置管方式、静脉血栓史、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均与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有关(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方式、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是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合并糖尿病、头静脉置管、巴德塞丁格穿刺、护士操作经验缺乏、院外管理欠缺可能是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76例肿瘤内科置管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466例置管病人作为细节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微信平台在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全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研究组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全程护理,对照组给予传统全程护理。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25.83%(P<0.01)。研究组患者对护士宣教PICC知识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士宣教PICC知识满意度70.00%(P<0.01)。结论:微信平台在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全程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较大,可以有效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是否采用PICC标准护理,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实施)和对照组(未实施),各100例。应用问卷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与现场考核,对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PICC置管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维护流程、导管固定、导管冲封、无菌操作、穿刺置管所需时间、PICC平均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标准护理在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患者的自护能力,并降低了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杨燕娇  陈江声 《河北医学》2006,12(4):306-308
目的:对比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是否留置中心静脉插管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96例胃肠道和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40例患者采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插管(PICC)的方法进行输液化疗,另外56例则采用一般的周围静脉输液的方法,分别观察其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对化疗的依从性。结果:PICC组无一例出现静脉炎,而对照组有31例出现静脉炎,P<0.01,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6例因为严重静脉炎需要改变化疗方案。结论: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插管(PICC)有助于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增加病人对化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老年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方法和超声引导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PICC置管术137例,其中73例为传统穿刺置管,64例为超声引导穿刺,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统计两种方法的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期前拔管率。 结果 传统组和超声组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71.2%和95.3%,存在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超声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3.1%,存在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超声组的期前拔管率分别为24.7%和10.9%,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根据术前超声检查测量目标血管的内径进行ROC曲线分析,传统组和超声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和0.973,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超声实时引导PICC置管有传统穿刺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在老年病人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和盲穿PICC置管后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方法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100例行深静脉给药化疗的肿瘤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50例采用盲穿PICC置管。观察2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是8%(4/50),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是36%(18/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能显著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李静  王飞  林昕  童群  梁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9):1314-1317
目的探讨2种不同时机的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对于肿瘤病人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置入PICC并接受化疗的64例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病人均采用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技术进行PICC置入,对照组病人在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置入PICC成功后30 min内进行X线片检查,干预组病人在腔内心电定位成功后3 h进行X线片检查。比较2种不同时机的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的导管定位置管成功率、病人满意度及置管后7 d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病人的置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病人置管后7 d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32),低于对照组的18.75%(6/32)(P < 0.05)。结论肿瘤病人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植入PICC后3 h后可以替代X线片检查,不影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有助于提高病人置管满意度以及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寻找加强静脉营养管理效果的方法,本研究探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衢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给予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其中行传统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8例),行改良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观察组(20例)。观察2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脐出血、脱垂发生情况,PICC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计划性拔管情况,以及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脐出血发生率、脱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应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